類腦智慧型又稱為類腦計算,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Carver Mead首次提出類腦計算的概念。類腦計算這一想法擺脫了傳統的計算模式,模仿人類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渴求開發出快速、可靠、低耗的運算技術。類腦智慧型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但研究類腦智慧型不可能複製人的大腦。類腦智慧型希望通過研究人類大腦的工作機理並模擬出一個和人類一樣具有思考、學習能力的機器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類腦智慧型
- 外文名: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 所屬學科:人工智慧
- 類型:人工智慧術語
類腦智慧型又稱為類腦計算,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Carver Mead首次提出類腦計算的概念。類腦計算這一想法擺脫了傳統的計算模式,模仿人類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渴求開發出快速、可靠、低耗的運算技術。類腦智慧型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但研究類腦智慧型不可能複製人的大腦。類腦智慧型希望通過研究人類大腦的工作機理並模擬出一個和人類一樣具有思考、學習能力的機器人。
類腦智慧型機器人是融合了視覺、聽覺、思考和執行等能力的綜合智慧型機器人,它能夠以類似於人腦工作的方式運行.它是緊跟隨第三代機器人的發展潮流而提出的。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2015年11月11日在《人民日報》發布了署名文章。文章提到實施創新...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英文名稱為“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英文縮寫為“NEL-BITA”)是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成立的套用研究平台,是在國家發改委的領導下,...
為全面提升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凝鍊全所科研力量的基礎上提出了類腦智慧型研究戰略,並於2015年4月成立類腦智慧型研究中心。此外,清華大學成立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成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類腦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3月,是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研究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套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樑,交叉融合、聚力創新,...
第6章介紹人工智慧技術基礎,包括感測器、大數據、小數據、並行計算、數字圖像處理、人工神經網路、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第7章介紹機器感知智慧型、機器認知智慧型、機器行為智慧型、機器語言智慧型、機器類腦智慧型、機器混合智慧型的基本概念與內容。第8...
劉海峰,1989年12月出生,現任合肥中科類腦智慧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支部書記,共青團合肥市委兼職副書記。人物經歷 現任合肥中科類腦智慧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支部書記,共青團合肥市委兼職副書記。公司構建電力“智慧型+”...
北京腦網路組與類腦智慧型學會是2020年1月16日成立的社會團體。業務範圍 開展和腦網路組與類腦智慧型有關的學術研究、學術交流、政策宣傳、專業培訓、信息諮詢、成果轉化、對外交流、承辦委託、會議會展。註冊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95號...
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與感知智慧型,機器學習與計算智慧型,認知計算與類腦智慧型,無人系統與群體智慧型,人機共融與智慧型控制,以及包括智慧醫療、智慧交通在內的“人工智慧+X”等領域的研究。相似學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項目與國際合作經理,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碩士、同聲傳譯。熊宇軒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曾任機器之心、雷鋒網等科技媒體學術編輯。馬雷 類腦智慧型研究者,北京大學未來技術...
在“類腦器件與系統”研究方向,中心將研發類神經元計算晶片、新一代的神經網路計算器件、類腦智慧型機器人、以及人機協同的智慧型訓練和生長環境。科技創新 2021年9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線上發表題為《小腦去極化擴布介導發作性運動...
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海量數據的分析,挖掘和理論研究上。提出和發展了全腦關聯分析(BWAS)的方法和理論,並成功的套用於抑鬱症,精分和自閉症的病灶的發現和抑鬱症的治療中。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復旦大學類腦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曾毅,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工學博士。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衛生健康領域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專家組成員參與了“世界衛生組織衛生健康領域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指南”報告編寫發布的全過程。人物簡介 曾毅 ,男,類腦智慧型研究中心副...
受聘清華大學“智慧型科學”講席教授,將在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計算機系和相關院系開展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將負責牽頭籌建“清華大學智慧型產業研究院(AIR)”,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以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物聯網和類腦智慧型...
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慧型、群體集成智慧型、自主智慧型系統成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重點,受腦科學研究成果啟發的類腦智慧型蓄勢待發,晶片化硬體化平台化趨勢更加明顯,人工智慧發展進入新階段。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相關...
類腦智慧型 致力於解析神經系統的微觀環路,通過借鑑腦的工作原理,構建大規模神經連線的認知計算和學習模型,實現機理類腦、行為類人的類腦智慧型系統,並研究腦機融合技術,促進人機混合智慧型的發展。相關課程 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人工智慧理論...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及其交叉領域等三大板塊,規劃建設“人類表型組計畫”、“微納電子與量子”、“腦與類腦智慧型”及“原創新藥”等四個重大項目平台。發展目標 為回響習總書記“聚焦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研究方向 全腦可視化網路 面向腦疾病的集成神經技術 類腦智慧型 發展歷史 2016年10月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蘇州市政府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定,在蘇州工業園區共建“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中國聲谷以核心技術為引領,依託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等雄厚的科教資源,類腦智慧型國家工程實驗室強大的科研實力,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在基礎研究領域,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主研的世界首台光量子計算機亮相,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首次成功...
此外, BAC-3可以將類腦智慧型(BAC-1)納入BCI中(BAC-2)。通過將大腦的神經形態和功能特徵與深度學習相結合, 有望產生新的類腦網路模型, 為人工智慧和腦器智慧型(BAI)模型的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BAC1與BAC2的融合方式多樣,如音樂、...
韓華,男,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自動化專業學士,1999年中國艦船研究院系統工程專業碩士,200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專業博士。現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