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女權主義的批判,主要關注議題,派別,靈性男性主義運動,擁女男性主義運動,自由男性主義運動,男權男性主義運動,基督教男性主義運動,反女權主義,女性擁有一切,男女相同,魅力來自成就,未發揮的潛能,性對等,拒絕生育,女性氣質是軟弱,什麼更重要,自給自足的神話,女性化的男人,
對女權主義的批判
現代社會中
女性主義的過度膨脹已經使原本的女性主義變質成
性別歧視的主義。在現代社會分工中,女性並不屬於弱勢,如忽略社會的實際改變而完全以過去社會的衡量標準攝取更多的保障,就會成為性別歧視主義。
在強勢的性別歧視下,社會資源會對兩性的分布不均。若在教育機會、法令規定與工作薪資上都用“女性為弱勢”的假設出發,就會造成歧視男性的問題,引來“
港女”的出現。在華人社會的某些地區,一些
雙重標準的價值觀,例如將女性的任性合理化,將男性應當對女性提供服務合理化。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希望得到獨立的自由和尊重,卻又認為男性應該扛起大部分的責任。認為男性對女性的價值評判標準是物化女性,卻又對男性採取極高標準。簡單的說,在一波新的價值觀轉換和革命當中,一些女性什麼好處都想要得到,卻不肯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在擴張自身權利的時候,眼睛永遠只看到別人有的,和自己沒有的。
更為激烈的批判認為,性別歧視主義僅僅是將女人的任性還有幼稚實體化成學術理論,並且直接以性別為劃分,將一半的人類區隔在外,把任何偏激幼稚的行為、違反倫常、人性價值的病態思想以一句:男人欺負女人(類似
共產主義的資產階級剝削理論)全數合理化,將性混亂、謀殺胎兒、反正常行為、重視物慾與膚淺的外表行為、女性過份保護措施,無限制地自由上綱,而心地狹小的過份重視物質的本性、反道德、反平等,全部化約成對
父權的抗拒與女性權力的抬頭的正常行為。因此,如何讓兩性平權,相信是目前全社會者極需反省的問題。再者,現今社會對女性的新觀點也極需修正,對於女性保障和義務的比例,現代社會極需要做出適當的重新調整。
主要關注議題
(1)法律上的不平等
犯罪與懲罰:在一般的性別定型中,男性會被視為暴力,較強社會參與犯罪行為。激進的男性運動組織 `The Men's Defense Association' 指出在判刑上男性通常會較重,更批評男女子監獄的不同環境,明顯地是歧視男性。他們更引述
美國法務部的一九九四年的數據,指出伴侶謀殺的案件中,男女比例參半,而在殺害子女的案件中,女性占55% 。而一九九二年的法務部數據亦顯示女性嚴重傷害男性的比率為4.6% ,即一千人中有兩人遭殺害,相反男性嚴重傷害女性的比率只有2% ,而在早期研究美國家庭暴力的文獻中,亦指出男女性出現暴力的比率是相近的。這些數字與傳統的看法互相矛盾,亦帶來不少的質疑,但無論如何,這種對男性的定型,以及由之而來的司法制度下的待遇,必須加以審視,以免出現像美國許多反法庭判決及對男性的虛假性犯罪指控。此外,同罪不同罰情況嚴重,女性往往獲得輕刑,男性與之相反。
離婚、撫養權及父權:部分的男權團體指出離婚判決,往往在基於保護弱者的假設上,對男性作出不公平的裁決;在離婚的判決中,男性要付上高昂的瞻養費,喪失子女的撫養權。男性作為父親,卻因法庭的判決,未能行使其應有的父權,子女與生父的關係變得疏遠,有論者提出會導致缺乏父親社會的現象。這種對男性的不公平違反了公平機會去承擔及實踐男性角色及責任。
(2)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如通過政府機構設定,性別配比等等剝奪男性政治權利。
就業:強調男女公平就業,男性亦應受到鼓勵,或不應在尋找被定型為女性化職業時遇到歧視,如教師和醫生等職業;反對社會為鼓勵女性就業而採取的配額制或其他特殊照顧,而工資應以該員工的表現而制定,而不應為追求同工同酬而影響工資政策。
(3)社會生活的不平等
媒體對男性的歧視:部分媒介一方面忽視了男性運動,及男性應關注的事情,相反地對女性的關注則較多,事實上許多的廣告及劇集製作出現的性別定型,經常將男性描繪為犯罪分子、施暴者、陰謀家和懦夫等,亦是對男性的歧視和不公平。
社會資源的投放:男性運動主義者指出社會上相對地投入較多的資源予女性服務上,相反地男性服務卻得不到關注,其中一個明顯的現實是男性普遍地較女性短壽,但在健康服務上卻鮮有投放資源去對付這個問題、或在男性的疾病上,相反在對抗女性健康疾病方面,卻獲得許多認同。男性運動主義者認為在對抗男性健康疾病方面,應得到更多社會資源的投放。
性道德:兩性道德普遍以女性視角為中心,為女性利益服務,女性占據性道德解釋權和話語權。如強姦,性騷擾,性自由,婚姻觀念,性行為方式,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標準等等,否定忽略男性對性道德認知標準和實踐成果。
婚姻制度:很多文化和地區的婚姻制度是對男性制度性的壓迫,不僅僅在經濟上對男性敲骨瀝髓的剝奪,而且造成了男性的去價值化和婚後的被動地位,並且離婚過程在法律,社會上,政治上損害壓制男性。
生育權:部分社會人士指出,男性在當今社會被剝奪了生育權,男性無法決定自己能否擁有後代,卻要貢獻生育價值,承擔強制的撫養義務。
社會話語權:無論是私下還是公共平台,女性往往可以隨意公開的批評男性,而男性卻不能同樣力度的批評女性,整體社會話語權以女性利益為中心,為女性服務,卻同時忽略抹殺男性的聲音。
派別
男性主義即男性運動(Men's movement),是自發的、關注性別問題的男性團體及其支持者開展的在一定範圍內的遊說行動,包括男性解放運動( men's liberation movement)、靈性男性運動(mythopoetic men's movement)、擁女男性主義運動(Feminist Men's Movement)、男權男性運動(men's rights movement)及基督教男性運動(Christian men's movement)。
正如女權主義擁有眾多不同的流派一樣,西方男性運動站在不同的文化視野下也相應地產生各種不同的思想流派,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主要的運動派系:
靈性男性主義運動
靈性派(神話取向的男性運動,Mythopoetic Men's Movement)運動側重於男性如何於現代轉變的性別角色、社會結構中,重新尋找及建立一套站得住腳的男性角色、行為、思想及與女性的關係。代表人物或組織為
羅伯特·勃萊(RobertBly)( Iron John的作者,中譯《鐵約翰》),
麥可·米德(Michael Mead),
翁斯潘(Wingspan)等。
靈性派男性主義於上世紀八零年代中期由美國男性運動發起者
羅伯特·勃萊(RobertBly)首創,他的理論認為,自工業時代後,由於現代男性缺乏可供模仿的典範,造成男性角色的發展失去方向,隨後又由於父親走入工廠,將子女交給母親照顧,造成男性無法成長為真正的具有男性自覺認同的男人。 因此,真正的男性典範應從工業時代以前的世界中尋找,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找自我,同時這樣的男性角色必須是不受到現代異性戀社會機制與結構的限制的,因此需要運用西方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來加以說明。
靈性派男性主義的代表作
《鋼鐵約翰》(《Iron John》)一書在30周的時段內名列美國出版物排行榜的冠軍,
羅伯特·勃萊(RobertBly)在書中嘗試用西方神話中具有英雄俠義精神的男性形象來作為鼓舞男性的榜樣,他的理論基礎來自於
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理論,認為男人一開始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但是由於受到父權社會的傷害而喪失完整性,變得支離破碎。假如男人探索埋藏在他們無意識中的原型,他們就能夠療傷,並且回復到他們完整的狀態以及心理靈性的健康之中。靈性派男性主義強調個人色彩,個人成長在其中具有中心地位與迫切性。這一派專注焦點於男性的內在工作:康復、哀傷議題、憤怒管理、內在關照等。他們批評傳統父權社會所規定的男性角色,討論男性與女性的多重角色;接受同性戀,主張通過心理諮詢,工作坊等方法,幫助男性發現被壓抑的原型,從而獲得其自身的完整性。成員的立場基本上是非政治的,包括環境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溫和的女性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反軍權者等;在職業上以心理治療師和自由派牧師的人數最多。
事實上具有靈性派男性主義運動性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德國著名作家阿道夫·布蘭德創辦了一份倡導男性價值和回歸古希臘同性戀文化的男性雜誌《唯一者》,並以此為根基,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性主義联盟。由於痴迷古希臘榜樣,聯盟持反女權的態度,否定工業化和現代性的主要成果,將之視為男性文化衰落的標誌。它所要達到的理想是以榮譽為紐帶的男性社團,接近於騎士制度,通過對英俊雄武的年輕男子的崇拜表現其美學主張。即由希臘式的男性同性愛的關係以及對大自然的頌揚來維繫一個男性愛慕者的圈子。但由於對陽剛/主動型男性的推崇,使得男同性戀者中處於被動/陰柔角色的一方遭到輕視或者排斥。
很明顯,
羅伯特·勃萊(RobertBly)從
阿道夫·布蘭德身上吸取到靈性派運動組織的相關靈感。他效仿20世紀初這些男性舉辦的大規模的讀書活動,倡導男性與自然在一起,擺脫女性與文明,恢復他們的兄弟情誼,尋找男性的獨特感覺,擺脫工業化的壓迫,在回歸自然的活動中,男人們集體到森林裡去擊鼓、放歌,聆聽詩歌和神話故事,接近狩獵祖先,宣洩男性想同另一男性建立深刻的精神聯繫的渴望。
擁女男性主義運動
擁女男性主義運動(Feminist Men's Movement)代表組織為NOMAS(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en Against Sexism)
擁女主義者傾向於激進女權主義的路線,這個組織的男性和激進女權分子一樣,聲稱男性是壓迫者,也是父權的受益者,並認為男性氣概在本質上是暴力且仇視女性的。擁女主義者運動的方針是主張讓男性認識到父權體制在壓迫著女性,而傳統社會中的男性是既得利益者,並以男性對於母親/姐妹的感情來鼓勵男性參與到反對這種不公平的運動中,擁女主義者認為,當男性參與到女權主義的運動之後,他們也會逐步覺悟到這種父權體制其實也在不同程度上傷害著他們自身,從而逐漸學習改變和調整過去傳統的父權觀念。
女權取向的男性運動所倡導的新型丈夫、新型父親要做傳統男性不屑於做的事情,他們幫助女性購物、做飯、帶孩子,晚上孩子睡覺之前不出門娛樂。改變傳統男權社會中男性對照顧孩子的態度,分擔家長責任。弗里丹說,男人如果要解放自己,就不必再用工作領域的成功來定義自己,他們完全可以在家庭和其他自我實現的新領域給自己一個新的定義。
擁女主義派的男性並非全部同意女性主義者的觀點,但他們鼓勵男性在女權崛起的社會變遷中,亦要面對及學習新的丈夫或者父親角色的扮演,行為與思維。在面對來自妻子或女友的挑戰時,男性亦要尋找新的模式,以求能維持關係,為此擁女主義派的組織專門為處於迷惘與困惑之中的男性開設了各類心理輔導的中心。
自由男性主義運動
自由男性主義(Free Men Movement)又稱男性解放運動(Men's Liberation)
代表組織:Free Men(自由男性)
自由男性主義的立場也比較政治化,他們傾向於支持自由主義或者
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爭取男同性戀人權、反軍權、反獨裁、關注工人階級及底層男性的民生,支持被壓迫族群。在職業上以學術界人士居多。
自由派男性主義指出,男權運動不是反女性主義的,而是真正反對性別歧視的運動。它主張男性通過對女性主義的了解來確認自己的身份,他們認為,目前的性別體系既有男性特權,同時又是壓迫男性的。尼爾森說,“簡言之,傳統的支配性男性氣概是來源於負罪感,由負罪感塑造,由負罪感來維持的。”這種壓迫導致了男性的疾病、殘疾和早夭。
自由派男性主義視性別規範為社會建構的產物,極端反對父系社會對兩性角色的定義或者約束;視男性暴力為父權社會針對男性的不良訓練及角色制約的結果;對基督教義與宗教也持負面觀點;強烈反對傳統家庭權威,與父權團體持對立態度。這一派雖然基本上同意自由主義女權主義關於男女平等的原則,但對女性主義的某些主張仍持一定的懷疑態度。自由男性主義認為男性不但受性別定型限制,更受到傷害,男性的成長環境相對於女性來講是疏離且缺少溫情的,不健康及貧乏的,與女性相比,更多的男性受到父權社會更深重的壓迫。
自由男性主義的出發點是批判性別角色,但在路向上與女性主義者不完全相同,他們指出,當有關女性議題的研究越來越多時,相對的以男性為焦點的研究就顯得不足,甚至出現女性主義者以過度簡化的方式來解讀男性的經驗,進而造成許多男性的自我認同是根據女性主義者所喜歡的模樣而建立,這些對於男性片面的詮釋僅代表女性自己的立場,並不反映男性如何理解自己的體會和深層意義。如同女性自覺指的是女性從自己身為女性的角度出發而產生的反省,男性自覺也應該是男性覺察到自己身為男性作為男人在這個父系社會遭受到的傷害,從而尋求跳脫父權文化及社會建構的限制,探察自身的欲望與需求,發現心靈深層次的自我定位。
自由男性認為,父權社會有些看似強調男性主導的價值觀,深究下去會發現,可能反倒是說明了生活在傳統文化下的男性無法從自身的觀點來看重自己,以性行為為例:傳統父權體制鼓勵男性的性行為應以滿足女性為目標,不能滿足妻子的男性會遭到嘲笑和羞辱,反觀女權主義,無論是女同性戀女權主義“以陰蒂為中心”的性革命,還是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追求不以情感為目的的性快樂權利,均不是以滿足男性為目標,而是追求女性對自身心理及生理的感受與欲求的察覺,基於這樣的現實,男性又為什麼不能從男性自身的角度去體察屬於男性性快樂的標準呢?
男同性戀人權是自由男性主義非常重要的一個政治主張,自由男性主義認為,
男同性戀的解放能促進男性之間情誼的發展,同時還能幫助更多的異性戀男性找到自我角色的定位,男同性戀中丈夫角色一方雖意味著陽剛與主動,與傳統父權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一致,但被動型角色的一方則意味著溫柔敏感等與傳統男性角色不符的性格理念,同時還有許多不分角色的男同性戀伴侶更進一步挑戰了父權社會何謂男性何謂女性的二元區分。
自由男性主義指出,與女同性戀相比,男性同性戀在現代的異性戀父系社會下受到更深的壓迫。究其深層次原因,他們認為,男性同性戀之所以受到比女同性戀更深重的壓抑,這和
異性戀父權制社會對於男女兩性
性別角色的定義和規範有著重要的因果關係。自由男性運動認為,傳統的父系社會下,男性比女性更加受壓迫。所謂男性受壓迫是指,按照父權社會的規則,男性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競爭的壓力,男性不能表現出內心感性的溫柔的一面,在人格的發展上受到壓抑。故此自由
男性主義與
男同性戀組織聯合起來,教導和幫助男性學會如何表達自身對情感的需求,釋放遭受壓抑的性情一面,鼓勵男性之間建立真誠的互助互愛的情誼,從而表達更豐富、更健全、更關懷、更人性的男性氣質。
自由男性解放組織認為,傳統父權社會的暴力機關,比如軍隊,監獄,是父權中心傷害弱勢男性群體最為深重的地方,這是因為,在父權異性戀文化的觀念下,男性往往會被視為暴力的符號,他們通常被認為是比女性更具有犯罪的傾向和動機,比較激進的自由男性運動組織“
The Men's Defense Association”指出,在傳統判刑上,男性遭受的刑罰通常會比女性更重,更批評男女監獄的不同環境,男性會比女性遭受到更嚴厲的刑罰,他們的監獄環境也更為惡劣,這些做法明顯地是歧視男性。他們更引述
美國法務部的一九九四年的數據,指出伴侶謀殺的案件中,男女比例參半,而在殺害子女的案件中,女性占 55% 。而一九九二年的法務部數據亦顯示女性嚴重傷害男性的比率為 4.6% ,即一千人中有兩人遭殺害,相反男性嚴重傷害女性的比率只有 2% ,而在早期研究美國家庭暴力的文獻中,亦指出男女性出現暴力的比率是相近的。這些數字與傳統的看法互相矛盾,亦給他們招來一些女權主義者的批評和質疑。
男權男性主義運動
男權(男性權利取向)的男性運動(Men's Right)由男同取向的自由男性主義發展而來,只不過在立場上較自由男性主義的男性解放運動表現得更為激進。
代表人物或組織為Men's Equality Now, Warren Farrell 、 National Coalition of Free Men 、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Men 、 Jack Kammer等。其他諸如The Men's Defense Association(自由男性聯盟的男性權益維護會,但有學者認為應屬於男權取向的範疇之內)。
“男性權利”一詞最早是由
戈德博格 (GoldbergHerb)於1976年在一場名為《
男人危機》“The Hazards of Being Male : Surviving the Myth of Masculine Privilege”的研討會中提出,提到男性如何會情緒封閉、過度工作及逃避面對女性時的罪惡感。(Schcoke, 1994)。其政治主張類似女權取向的自由男性團體但涉及範圍更廣,他們不僅批評父權團體對同性戀的壓迫和排斥,也不認同父權人士所堅持的傳統家庭角色定位,要求保護兵役、監獄中的男性人權、離婚男性的權利,男性的性選擇等。 也因此被某些父權人士批評為變相的女權取向的團體。
男權團體將“男性主義”的概念明確為一個主要以男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也因此,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男權取向的男性主義支持者也著重於女權崛起之後造成的新的男女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男性的權利、利益與議題。在美國的男權運動中,這以六十年代一群關注離婚法例改革的團體行為開始,這群男士認為美國的離婚法例與及法庭判決,特別是產權分配及子女撫養權方面,對男性十分不利,他們對數額甚高的瞻養費,及法庭在缺乏足夠考慮之時,只顧及女性作為一個“較適合”的家庭照顧者的性別陳見來判決子女的撫養歸屬權而大感不滿。男權團體代表人物之一梅斯(Metz)在其著作《男性離婚及監護權》《Divorce and Custody for Men》(1968) 中,指出這個法律制度如何壓迫男性所應有的權利,他更指出在這個壓迫的過程中,擁有權力的男性,為取悅女性的同意及支持,而作出對男性不公平的判決。
男權取向的男性運動就一系列針對女權主義的批判來闡述自身的政治主張及權益訴求。他們認為,現代社會中女性主義的過度膨脹已經使原本的女性主義變質成新的性別歧視。在現代社會分工中,女性並不完全屬於弱勢,如女權主義忽略社會的實際改變而完全以過去社會的衡量標準攝取更多的保障,就會成為性別歧視的主義;而以過去的價值觀來衡量女性主義的現代社會則繼續把女性主義當成社會文明進步與開明的象徵,這使女性主義過度膨脹而變成當今社會勢力最大的主義。
男權團體指出,在強勢的女性主義下,社會資源會對兩性的分布不均。若在教育機會、法令規定與工作薪資上都用“女性為弱勢”的假設出發,就會造成歧視男性的新問題。在華人社會的某些地區,強勢的女性主義積極地把女權拉到最高,卻也連帶造成一些雙重標準的價值觀,例如將女性的任性合理化,將男性應當對女性提供服務合理化。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希望得到獨立的自由和尊重,卻又認為男性應該扛起大部分的責任。認為男性對女性的價值評判標準是物化女性,卻又對男性採取極高標準。簡單的說,在一波新的價值觀轉換和革命當中,一些女性什麼好處都想要得到,卻不肯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在擴張自身權利的時候,眼睛永遠只看到別人有的,和自己沒有的。因此,男權團體反對對男女有差別待遇的公共政策,他們認為,現今社會對女性的新觀點極需重新修正,對於女性保障和義務的比例,現代社會也需要做出適當的重新調整等等。
基督教男性主義運動
基督教男性運動(Christian men's movement)又稱基督教男權運動,代表人物及其組織:羅伯特·布雷(Robert Bly)的男權組織,比爾·麥卡尼(Bill McCartney)的基督教新好男人運動等。
基督教取向的男性運動的觀點及主張如下:
一、反對女權主義的政治取向。將女權主義思想視變成嘲笑的對象,說它是過時的(性別之間的不平等已經結束了,女性現在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事情),有心理問題的(
歇斯底里,反應過度,沒有幽默感),或者是不正確的(不客觀的)。它直接反擊所有的女權主義,說它是反國家、反民族和反家庭的,無幽默感的,憤怒的,無趣的,憎恨男人的,絕大多數女權主義者都是女同性戀等等。
更為激烈的批判認為,女權主義僅僅是將女人的任性還有幼稚實體化成學術理論,並且直接以性別為劃分,將一半的人類區隔在外,把任何偏激幼稚的行為、違反倫常、人性價值的病態思想以一句“男人欺負女人(類似
共產主義的資產階級剝削理論)”全數合理化,將性混亂、謀殺胎兒、反正常行為、重視物慾與膚淺的外表行為、女性過份保護措施,無限制地自由上綱,而心地狹小的過份重視物質的本性、反道德、反平等,全部化成對父權的抗拒與女性權力的抬頭的正常行為。因此,如何使女權主義升華成兩性平權的主義,相信是目前女權主義研究者極需反省的問題。
1993年底,英國的
基督教父權組織不斷在報刊上寫文章,批判女權主義,並以此來吸引更多反對女權運動的男性。到了1997年,英國男權運動變得更加有組織,他們批判“平等權利委員會”,反對所有的平等權利立法,主張墮胎刑事化(非法化)。
其次,保守的男性運動力爭在現實生活中奪回男性的合法權利,如親子權和監護權等,反對限制男性升遷,如“婦女配額制”;推動以壓制女性為目標的運動,如原教旨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等等。在英美和歐洲國家的回潮時代,很多女性以為已經永遠獲得的權利又重新受到攻擊,比如合法墮胎的權利,離婚的權利,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權利等。
一時間,一種“女人回家”的思潮
甚囂塵上,希望女人能夠回歸傳統女性角色。這種觀點認為,女人在公領域與男人的競爭造成了雙重的傷害:一方面她們把男人逼成了工作狂,以便能夠留住自己的好工作,如腦力勞動的職位;另一方面使男人更容易接受壞工作,如體力勞動的職位。由於控制人口的計畫生育運動的普遍展開,女人騰出了許多時間進入勞動市場,從而改變了男性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也改變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女人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男人了。女人不管怎樣都是被人所需要的,因為只有女人能生育,而男人卻沒有這種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男人也需要被別人需要的感覺。保守的男性運動因此指責女人進入社會生產勞動是
“使男人失業,給女人增加負擔”。(Dench, 5)
第三、強調家庭價值,倡導回歸家庭。布雷(Robert Bly)版本的“男性運動”具有極為強烈的
本質主義傾向。父權觀點認為:男性和男性氣質從本質上不同於女性和女性氣質。它依賴生理學和
達爾文的
進化論,希望恢復傳統的核心家庭,讓女性重回家庭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發起反墮胎運動。
這一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於1990年春天出現的所謂“承諾運動”,該運動由比爾·麥卡尼(Bill McCartney)發起,他是一位基督教保守派人士,他在運動中大聲疾呼,號召那些主張回歸家庭價值的男人們承諾作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社區成員。
承諾運動在1991年有4300男性參加;1993年增加至5萬人;1994年278000人;1995年727000人;1996年增至100萬人以上。運動號召男人做虔誠的
基督徒;反對男性不負責任,反對拋棄家庭和不忠。
美國全國女性組織批評這個運動中的人是“對男尊女卑感覺良好的人,是一股危險的政治潛流”。(Nelson, et al., 509)因為承諾運動始終在強調:男性是一家之主。當夫妻達不成共識時,男人要負起責任,而所謂“負起責任”被批評為壓抑女性的聲音和權利。這些新好男人還認為同性戀是罪惡,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因此他們被稱為保守政治運動。
反女權主義
Probe的Sue Bohlin從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了Toni Grant博士總結的女權主義十大主張。
Toni Grant博士在其《生為女性》一書提出了“女權主義十大謊言”。
“最初,女權主義和性解放一起,向女性拋出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承諾。這些承諾聽起來很好,致使很多女性拋棄了自己的男人、孩子和家庭,去追求職業發展 。這種強調自我滿足和個人主義的追求,旨在改善女性的生活質量、選擇餘地和與男性的關係。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女性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女權主義和性解放在多種方面,作出了無法實現的承諾。”Toni Grant博士說。
女性擁有一切
其中的第一個謊言,就是女性可擁有一切。我們被灌輸了一種思想,認為女性是優等性別,擁有無窮體力和感情力量,可以在職業、友誼和志願服務之間遊刃有餘。女權主義者認為女性不僅能做男人擅長的事而且必須要做男人擅長的事。 因為男人不能做女性擅長的事(生孩子),這就導致了女性的雙重負擔。女性不僅要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務,還得參與到工作潮流中,為家庭的財務添磚加瓦。
聖經中對男人和女性的地位有不同的描述。聖經對不同性別的精力該放在何處有清楚的定義。女性的使命主要是負責處理人際關係,這與上帝讓女性重視關係、對他人天生敏感,重視人超過重視物是一致的。 聖經從未拒絕女性就業。事實上,箴言31中賢良的女性從事幾種不同的兼職工作,包括不動產和製造業。然而,正是他對丈夫、孩子、家庭和社區的悉心照料,贏得了應得的榮譽。泰特斯 2讓年長的女人去教導年輕女子,讓她們照看好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 主賜女性之力,教她以女性之長,給主榮耀。
男女相同
女性主義者認為,除了一些較小的生理差異外,男人和女人根本沒什麼區別。這種看法傾向於認為文化本身將男人塑造為體力勞作的社會形象,女性則成為與玩偶相伴的角色。 這種謊言成功地改變了我們的文化。
我丈夫 Ray 和我在 Probe的思維遊戲演討會上舉辦了一個講座,名為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討論兩性之間的主要差異。 男人更傾向於目標導向,更具競爭力,女性則更善於處理關係和合作。男人更積極,女人更善於表達自己。對於成年人,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對中學生和大學生,這完全是新聞。成年人點頭首肯,一些人還互相捅捅對方。年輕的聽眾則仿佛醍醐灌頂。對他們而言,心中可能早有同感,但女權主義已經給他們灌輸了一種謊言。他們在這種文化的神話中浸淫已久,以至於不加思索地予以接受。其中一個年輕男子在講座的間隙走過來說,他根本不同意我的觀點,男人和女人沒有真正的差異。我問他,對待女性朋友和男性朋友的方式是否一樣,他說“當然是!”。我又問,“這樣做沒給你帶來麻煩?”他的回答是沒有。我笑了笑,建議他十年後再來找我,談談真正的生活經歷。真相是,上帝造了人,男人和女人大相逕庭。 明顯的例子就是,聖經中對丈夫和妻子的使命有不同的定義,這與女人和男人與生俱來的角色和需求密切相關。
魅力來自成就
女權主義的第三個謊言,是女人成就越高,就越具有魅力。 成就感對於男人而言是上帝賜予的天性,也是男性魅力的一部分。女權主義者將其灌輸給了女人。 女權主義者認為有所成就,在世界上留下某種烙印,是衡量你是否成功贏得他人尊敬的標誌。持有這種觀點的女性,會與男性展開競爭。現在,職業和生意上的競爭並無大礙,但對於兩性關係則是毀滅性的。男人的確尊敬和羨慕成功女性,但個人關係是基於不同標準運行的。男人更欣賞女性獨特的性別特質:愛、敏感性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女性們驚訝地發現,她們辛苦換來的成就,並未贏得男人的傾心。有時,太好的教育有礙女性與男人相處。男人的自尊心非常脆弱的,他們天生就是競爭性的動物。對多數男人而言,女人成就過高,或比他們更有學識,實際上是一種威脅。女權主義者並未警告女人,她們可能面臨人際關係上的雙重標準: 個人成就對職業有利,卻對人際關係有害。
問題自然產生了,相愛的兩個人,如果女人比男人學歷高,一定很糟糕嗎?女人比男人聰明,會很糟糕嗎?女人是否要裝笨來保住自己的男人?用使徒保羅的話講, "根本不用!" 依主賜稟賦為生之女人,必帶榮譽與主。假扮無此天賦,是對仁主之羞辱。正確的答案是,女人應該意識到,很多男人在這種潛在的競爭下感覺自己受到威脅,從而對自己的能力表現出羞愧和敏感的態度。 正像羅馬書中勸告我們的,要“給榮耀與他人及己” (12:10).毫不奇怪,上帝早已知曉,兩性在成就問題上並非均等。貫穿整個《聖經》,都要求男人無論成就如何,均要信服上帝。對男人而言,在世界上留下印跡,是認識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上帝要求女人在其它方面相信自己:我們的關係。女人的價值並不體現在改變歷史的領導力和決策上, 而是去愛、去支撐我們周圍的人,通過感動來改變世界。每過一段時期,會有一個女人在自己國家或世界範圍內留下重要印跡:如 聖經法官德博拉、果爾達梅厄、瑪格麗特柴契爾和英迪拉甘地等。然而這些女人是例外,不是主流。我們也不必因自己不是其中一員深感不安。
未發揮的潛能
第四個謊言說我們所有的人,尤其是女人,擁有巨大的潛能,必須加以挖掘。根據女權主義者的思想,作個普通人是不可忍受的,必須作傑出的人。這就引起兩個問題。女人被欺騙,自以為是精英之一,是特殊的人。儘管事實上多數女人是普通人,是眾多平民百姓中的一員。所有人均被上帝賦予獨特稟賦,然只有少數女性擁有顯赫的領導之職。女權主義者將這種少數當作真正有價值的女性。我們因為按照與現實不符的信條行事,因而遇到障礙!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女性依照對自己不實的期望行事。如果期望中成功的演講、選美冠軍、公司總裁或神經外科醫生等目標未曾實現,女人們就會大失所望。在自己的世界中作個小齒輪,是不夠的。這就帶來第二個問題。很多女人逼迫自己做出成就。不是通過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是而是自怨自艾。做好自己,或自己擅長的事,沒有成為最好的,這是她們不能接受的。羅馬書說 12:3,“切莫高估自己”。與其為那些不現實的偉人夢費盡心思,不如退守真我,安享我主所予天命。亦不應為平庸所慮,視其為恥辱。《聖經》說:上帝喜用平庸之人,因這給主最大榮耀。(見 哥林多前書 ) 在偉大上帝手中甘於平庸,實是榮耀之舉。
性對等
女權主義的第五個謊言,是女人和男人在性行為上是對等的。這一謊言與性解放同宗同祖。事實是,女人不可能象男人一樣,將性和愛徹底割裂 。對女人,性是一種愛的表現,也是一種承諾。離開這些內容,性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瘋狂之舉。性對女性的代價遠超過男性。沒有承諾,缺乏穩定關係支撐的性行為(這裡指的是婚姻關係),通常會導致意外懷孕,性傳播疾病和嚴重的健康問題。每當女人將其身體交付某個男人時,同時也付出了她的心。性自由給數百萬女性增加了讓她們心碎的新理由。性平等的謊言帶來了廣泛的濫交和性病的流行。難怪這么多的女性仍在為自我尊嚴而抗爭。
上帝有關性的旨意,考慮到了男人和女人在性的方面並非是對等或對立的。他告戒我們,婚前要自我約束,婚後方可擁有性關係。而且一旦結婚,就要保持婚姻的神聖。我們信守這些教誨,會發現主給女性的保護:穩定關係的安全,沒有健康之憂,給子女的穩定成長環境。這種高標準,還通過為男人的性能量提供一個安全通道,保護著他們 。無論是信守道德的單身漢,還是忠誠的丈夫,都可免受性病、意外的婚外孕和性罪的折磨。
拒絕生育
很多女人為了個人的發展和職業目標,推遲了婚姻和生孩子。這種現象忽視了女性生產功能的現實和局限。女人在20到30歲時生孩子要比40歲後容易的多。同時,還有身體上的代價。科學已經證明,女人在上年紀後生孩子,對其自身有很大的影響。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現不孕、流產和難產等疾病。高齡女性罹患唐氏綜合症的可能性顯著提高。40歲以上女性不孕症治療的效果也不佳。拒絕生育還存在精神層面的問題。一旦女性拒絕了上帝賦予的天職,她們就易於陷入精神欺騙和誘惑之中。Timothy 2:15說得好:“女人會在生育中得拯救”。換句話說,"女人籍生育得平安。 這裡保羅用生育指代女人的家庭作用:讓她”全身心地投入家庭“。(5) 如果一個已婚女人的首要精力放在了婚姻、家庭和家務上,那么她就可保平安 ,免受扮演與男人同樣角色時的苦難。
我認識一個已婚女子,她選擇了房地產行業的全職工作,結果對自己的家庭生活產生了影響。 她承認自己不斷與兩種衝動相抗爭:對男性同事和客戶的性衝動,以及對工作成就的追求。另一個朋友選擇不要孩子。她發現,自己與同行的男人一樣,無法將自身與所從事的職業區別開來。最終,這讓她付出了婚姻和生活的代價。問題不再於擁有一個職業,而是女人是否讓自己的優先權失衡。
女性氣質是軟弱
作為消滅性別差距的一部分,女權主義者反對任何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任何具有女人味的東西:溫順、甜蜜、友好、善於交際都被當作愚蠢和軟弱的表現。只有男性化特點被認為是好的:包括堅強、攻擊性和競爭性。然而當女性逐漸具有男性的特徵時,就產生了既非女人味,也非男人味的扭曲性格。女人的形象不是活潑的,而是煩人的。大家在男人身上普遍預期和接受的攻擊性,在女性身上就成為不受歡迎的魯莽。一旦女人試圖變得強悍,大家就會感到不快。不幸的是,的確有一些頑固的”標準女人“原型需要被推翻。很多男人受到來自強悍女性的威脅,也以蔑視進行回擊。
當然,並非只有傳統男人味的性格才受追捧。這裡存在一個雙重標準的問題。因為男人味和女人味是不同的東西,不能互相置換。女人味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力量。這是一種不同的,頗具魅力的力量,讓女人能通過與男人截然不同的方式影響世界。上帝創造女人,是為了與男人互補,而不是競爭,也不是作為男人的升級版本。哥林多前書 11:7說,男人是主的形式和榮耀,女人是男人的榮耀。女人味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光輝、燦爛的人性展示。
什麼更重要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說,男人從成就中得到滿足,女人則從交際中得到滿足 。女權主義者宣揚,說男性取向的“你做的是什麼”才是最值得關心的問題。“你是誰”以及你在周圍世界中的重要性無關緊要。 這個謊言說,主動是好的,被動是壞的。傳統女人味的被動和回響式行為模式,被認為降低了女性的價值,同時也非常低效。只有發起者才是好的,回響者無關緊要。"以開心的心靈聆聽、接受他人, 這一直是女人們最重要的社會職能之一。多數女人可以自然做到這一點,但很多已經不習慣於這種角色了。相反,他們瘋狂地追求自信、攻擊性、個人表現和權力。瘋狂壓制其內心的女人味,愛心和交際本能。"女人在家庭、教堂和世界中的作用既是一種發起者,也是一種回響者。作為回響者,妻子以愛回報丈夫,女人以精神禮物回饋教堂。作為發起者和領導者,女性教育其子女,並運用其在世間的能力,正如箴言 31所述。
上帝的旨意,是讓我們過一種平衡的生活,有時主動,有時被動。有時是發起者,有時是回響者。無論何時,都要謹記主對我們身份和所做所為的訓戒。
自給自足的神話
第九個謊言,就是自給自足的謊言。記得女權主義者到處書寫的標語嗎?"沒有男人的女人,就像沒有腳踏車的魚。" 傳遞的信息很明確,女人不需要男人。更何況,男人是下等人。世界如果由女人統管,會比現在更好:沒有戰爭、沒有貪婪、沒有權力爭鬥,只有完美的協作與和平。“女人不需要男人”的下一個合理步驟,就是女人不需要任何人。我們會照顧自己。
Helen Reddy的走紅歌曲“我是女人” 成為女權主義歌曲,其代表性的主張便是,“如果需要,我能做任何事,我很強大,無堅不催,我是女人!”當然,如果女人除自己之外不需要任何人,也就不需要上帝了。更不需要男人型,而且重男輕女的上帝。正是他自稱上帝,還要制訂各種他們不喜歡的約法。然而崇拜的需求是自心而生的,女權主義最終導致的是對女神的崇拜。女神只是女性自身的形像,事實上是對女性自身的崇拜。自給自足的謊言與撒旦自伊甸園以來欺騙我們的謊言如出一轍:你們要上帝做什麼?若信此謊言,即傷我主之心。耶利米書 2:13說, "我的人犯下兩宗罪:他們拋棄了我的活水之源,且自掘了水池,不能蓄水的水池。 " 上帝因已造人。相信自給自足不僅是一種惘然,也是對主的褻瀆。
女性化的男人
女權主義的第十個謊言,是女人將會喜歡女人化了的男人。女權主義者相信實現性別平等的唯一途徑,就是消滅角色差異。接著,他們仍不滿足:社會必須消滅性別劃分,至少要淡化這種劃分。女性接受越來越多的男性觀點。男性也被鼓勵接受越來越多的女性特徵。大家認為這可能會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隨著男人們盡力扮演”好男人“的角色來回響女權主義號召,文化上會出現一種新的男人:敏感、好施、溫情、 屈從他人。唯一的問題是,這種”軟蛋男人“並非女人所想要的。女性推動男人女性化,而當他們真的做到時,沒人尊重他們。
事實上,女人更願意做為柔弱的一方,讓男人成為堅強、勇敢更有男人味的一方。當男人開始擁有女性化特徵時,他們只會變得更懦弱,既不會取悅自己,也無法討好要求他們完成這種改變的女人。可以理解,為何那些以錚錚鐵骨為題材的英雄類書籍和電影大受歡迎。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要遵循上帝的安排,尊重男性的領導、保護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