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申遺所陷入的邏輯怪圈,中國景區申遺潮高燒不退,2010年中國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張極為昂貴的世遺門票——因總耗資超10億元,“中國丹霞”也被網友們授予“史上最牛申遺”的名號,而這一陣的申遺熱情被網友戲稱申遺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申遺瘋
- 性質:申遺熱情
- 時間:2010年8月2日4時48分
- 耗資:超10億元
申遺瘋-現象,申遺瘋-中國熱情,申遺瘋-利益,申遺瘋-弊端,
申遺瘋-現象
台北時間2010年8月2日4時48分,中國丹霞地貌和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築群如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丹霞地貌是一張極為昂貴的世遺門票——總耗資超10億元。其中,率先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的牽頭者,也是捆綁申遺成功的六大景區之一的“湖南崀山”,正是新寧縣所在地。 在老百姓眼裡,新寧縣經歷的是一場豪賭,申遺所付出的10億元代價中,該縣承擔了4.5億——對於年財政收入在2008年才剛剛突破2億元的小縣城而言,這樣的“破釜沉舟”,實在令人心驚。
申遺瘋-中國熱情
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目前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項目的精確數字是35個,而多項目捆綁的“中國申遺模式”意味著這一數字所囊括的景點多達100個,申報工作最樂觀估計也要半個世紀才能完成——那些仍在申遺下游“孜孜不倦”做著努力的城市,尚不在此列。
2010年端午,江蘇蘇州和湖北秭歸兩城之間關於“何人、何地”是端午節起源的一場口水仗引發社會關注。端午節“歸屬”之爭,是當下中國各地“文化遺產爭奪戰”中的一例,更是中國申遺鏈條最下游的真實生態寫照。
從炎帝、堯帝、舜帝,到老子、姜尚、皇甫謐,再到諸葛亮、趙雲、李白、曹雪芹,乃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西門慶等“名人故里”紛爭四起。而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近期在全國的熱播,更讓諸葛亮究竟躬耕於何處的問題提上案頭,讓河南南陽、湖北襄樊(古襄陽所在地)和山東臨沂三地再掀爭論。
若將名人故里爭奪白熱化放置於中國申遺熱的大背景下衡量,這一怪現狀便有了合理解釋——絕非社會經濟發展後傳統文化熱情的甦醒,而是強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的資源經濟博弈——有數據顯示,僅各地圍繞炎帝故里的經濟行銷,從生態文化、生態宜居到低碳環保、循環經濟,投資總額就突破百億大關。如此大規模的投資所要求的回報如何收回?不能不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有趣的是,相對其他國家相對冷靜的態度,中國景點慣常做法是年復一年申報,例如2010年入選的“天地之中”便是2009年落敗的“嵩山”。
申遺瘋-利益
不可否認,申遺成功對地方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顯而易見。公開數據顯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平遙古城,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至500多萬元,翻了近30倍;雲南麗江古城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其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占麗江國民生產總值的50%。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旅遊收入以平均比GDP增長率高2~4個百分點的速度向前發展。
當旅遊成為一項產業,其價值通過數字實現直接量化,由此,便不難推斷,為何各地政府對申遺趨之若鶩,視其為翻身良機。在各方利益驅使下,申遺早已成為官員政績和地方財政收入實現飛躍的引擎——猶如一聲“芝麻開門”,富礦世界的大門洞開,名利錢財源源而來。
申遺瘋-弊端
如果為世界遺產算一筆最簡單的賬,就會發現,所謂旅遊帶來資金“回籠”,卻往往是另一輪惡性循環的開始——上漲後的高票價可謂申遺後最直接的經濟回報,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等各色服務設施可帶來進一步深層消費,商店、步行街修得越多物質消費就越興旺……每一張人民幣的回收,都以人文景觀或者自然風光被破壞為代價。
有報導稱。自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平遙古城就深陷“公務接待”之困,一年最多公務接待10萬人次,僅門票一項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不堪重負。另據透露,儘管申遺成功已經十年有餘,平遙仍然因缺乏保護資金導致城牆坍塌,若要為古城開發所需的新城開發及古城搬遷,至少還存在2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
另一個案例是,山西五台山申遺成功後,旅遊收入不升反降。無獨有偶,《人民日報》也曾披露,貴州荔波和雲南石林、重慶武隆捆綁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後,名不見經傳的小縣荔波為此背上高額債務,未來10年中還須投入巨資用於遺產地保護。
麗江納西族作家、成都晚報副刊編輯白郎用“哀榮備至”來形容眼下的麗江:名氣和利益使其富足,但也使其虛空。在這座昔日居住著四萬餘原住民的古城,如今納西族人已屬稀有,日夜被搖滾樂震擊的麗江,已是成就艷遇的大酒吧。
麗江的悲哀,同時也是中國世界遺產現實境況的悲哀。
從武當山失火到張家界亂建,從泰山修索道到都江堰爭壩,至今,國內幾乎很難找出“世遺”保護典範,卻到處都是“負面教材”——“三江併流”建大壩問題,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警告;北京故宮、麗江古城、西藏布達拉宮被要求整頓;武陵源只重迎客,無視保護,景區內賓館等旅遊設施泛濫,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嚴肅批評;西安兵馬俑一年好幾億的門票收入,但是用在景區維護上只有幾百萬。
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兩項申報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訊息還未散盡,入選者之一的“中國丹霞”地貌景區已傳出上調票價的聲音。
一幅完整的中國式申遺鏈條幾乎清晰可見——成功者賺得名利滿缽,風光無限,排隊者心懷憧憬,摩拳擦掌。在奔往世界遺產的征程中,一個項目倒下去,千萬個景點補上來……
中國景區申遺潮高燒不退,但申遺之後的冷思考卻鮮有聲音。無論是對經濟高速運轉充滿渴望的中國當下,還是無數個急需告別貧窮走上致富路的小城市,申遺都是件大事,它關係到旅遊開發、GDP、地方政績和城市名片……但在官員們的賬簿中,申遺所帶來的後果一欄,鮮見責任、義務和精神——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國締約《世界遺產公約》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