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荷永

申荷永

申荷永,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現為澳門城市大學教授、套用心理學博士導師、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心理分析師,國際沙盤遊戲治療學會(ISST)心理治療師, IAAP暨ISST中國發展組織負責人,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CAAP)主要創辦人,國際意象體現學會(ISEI)主要發起人之一,美國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SPSSI)資深國際會員,“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主要組織者,愛諾思(Eranos)基金會“東西方文化圓桌會議”(1997,2007)主講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申荷永
  • 國籍:中國
  • 職業:澳門城市大學、復旦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 性別:男
專長領域,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作品,

專長領域

心理分析、沙盤遊戲治療、夢的工作、中國文化心理學
申荷永

人物經歷

1、2002-至今,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導師,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致力於將中國文化與心理分析融合統一;
申荷永
2、2000-2002:在美國舊金山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研習,隨後獲得IAAP心理分析師資格,ISST和美國沙盤遊戲治療學會(STA)心理治療師資格;同時在加州整合研究院做客座教授;
3、1999-2000:在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院做心理分析的研習,參加格式塔心理治療的訓練;
4、1997-1998:在美國加州帕羅·阿圖超個人心理學研究院(ITP)做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研習;同時,在舊金山榮格研究院做心理分析研習,在加州整合研究院(CIIS)做東西方心理學的研究;
5、1996-1997:作為富布萊特(Fulbright)學者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做“中國文化心理學”的講學;
6、1995-1996: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
7、1993-1994: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進行團體動力學的研究;
8、1990-1993: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講師、副教授;
9、1989-1990: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助理研究員,高覺敷教授助手;
10、1984年至1989年隨高覺敷教授治學,獲博士學位後擔任高覺敷教授學術助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社會與人格心理學。已帶出11位博士,30餘位碩士,指導了兩位博士後和10多位來自國內外的訪問學者。
用心理分析來涵蓋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並將其置於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一種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論,包括方法與技術,也即被稱之為核心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Heart)的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這種心理分析不僅可以運用在個體臨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療的作用;而且能夠幫助人們心理的發展與創造,增進心理健康,發揮其心理教育的意義;同時,心理分析還可以在認識自我與領悟人生意義的水平上,獲得自性化體驗與天人合一的感受。這種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分析,還可以在社會文化和藝術,以及廣泛的人文社科領域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主要作品

《團體動力學》(湖南出版社1996);
《心理場論》(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社會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
《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三聯書店2004);
《沙盤遊戲治療》(廣東高教出版社2004);
《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靈花園紀事》(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
《洗心島之夢:自性化與感應心法》(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榮格與分析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等10多部專著;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包括
Shen Heyong (2010).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Oriental Perspective of Modernitie of East and West. Eranos Years Book, 2010
Shen Heyong (2010). Heart and Soul in Shanghai, Psyche and the City.Tom Singer ed. Spring Publication 2010
Shen Heyong (2009). C.G. Jung and China, A Continued Dialogue. Psyche and Culture, Jung Journal, June, 1
Shen Heyong (2009). The Heart of Jungian Analysis and Existential PsychologyExistential Psychology: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the Rockies Press 2009
Shen Heyong (2006). The I Ching’s Psychology of the Heart.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Vol 49.
Shen Heyong (2006). Scientific Psychology within Chinese Cultural and Language Context.Physis, Vol XLIII
Shen Heyong, Gao Lan (2012). The Garden of the Heart and Soul, Psychological Relief Works in Earthquake Zones and Orphanages in China. Spring. A Journal of Archetype and Culture. Vol.88, Winter, PP.61-73
Shen Heyong, Gao Lan (2012). The Beauty of Angels: Images and Symbol in the Garden of the Heart and Soul. 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Vol 21, PP. 141-146
Shen Heyong (2008). Questions and Exploration: Supervis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Supervision in Art Psychotherapies. Routledge.
Shen Heyong (2006).The I Ching’s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Vol 49.
Shen Heyong (2004). I Ching and Sandplay.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2004, 2.
Shen Heyong (2004).Sandplay in China. 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2004, 1.
Shen Heyong (2000).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The Salt Journal, 2000, 3.
Shen Heyong (1998).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d Chinese Culture Psychology, Eranos Years Book, 1998.
Li Qiong; Yin Fang; Shen Heyong (2015). Death Dreams From an Implicit Perspective: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Dreamers. Dreaming. 2015, Vol 25, No.2, 103-117
Fang Yin and Heyong Shen, Yu He (2013). Typical Dreams of “Being Chased”: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Dreamers. 2013, Vol. 23, No. 1, 64-77
Yin Fang, Li Qiong, Shen Heyong (2015). Death dreams from a implicit perspective: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Dreamers.Dreaming. 2015, Vol. 25, No. 1, 32-43
CaiChenghou andShen Heyong (2010). Garden of the Heart-Soul in the Earthquake area of China: Creativity and Transformation. Psyche and Culture, Jung Journal, 2010, 4.
“心理環境與環境心理分析:關於可持續性發展的心理學思考”(《學術研究》2005,11)、
“《易經》與中國文化心理學”(《心理學報》2000,3)、
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心理學報》1998,2)、
“論心理學術語的標準化”(《心理學報》1996,4)、
申荷永、高嵐;“漢字與心理原型”(《心理科學》2000年第2期)、
“心理環境與環境心理學”(《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
“環境保護心理學”(《學術研究》2005年第12期)、
“榮格與中國”(《學術研究》2004年第11期)、
“中國文化中的心理學”(《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
張敏、申荷永;“黑塞與心理分析”(《學術研究》2007年第4期)、
陳侃、申荷永;“榮格與保利:原子與原型的探索”(《學術研究》2007年第9期)等50餘篇;
擔任中國社科出版社“點金石心理分析譯叢”,
廣東教育出版社“心理分析新視野”、“文心吉慶: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廣東高教出版社“心靈花園:沙盤遊戲治療”等叢書主編;
學術獎項
1993 廣東南粵優秀教師獎
1996 美國富布萊特獎(Fulbright)
2008 復旦大學校長特別獎
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教育規劃、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以及多項國際合作和省級科研項目。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申荷永
1998年—2012年,成立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國際心理分析學會(IAAP)、國際沙盤遊戲治療學會(ISST)、國際意象體現學會(ISEI)合作,雲集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先後舉辦了七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1998廣州,2002廣州,2006廣州,2009上海,2012澳門,2013青島,2015澳門),為東方文化與西方心理學搭建了良好的國際交流平台。
1998年 肇慶 第一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靈性:分析與體驗”
2002年 山東 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靈性:意象與感應”
2006年 洗心島 第三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靈性:倫理與智慧”
2007年,啟動“心靈花園”公益項目,運用沙盤遊戲治療技術為孤兒提供專業心理幫助與支持。在全國範圍的孤兒院,以及四川震區和玉樹震區,已經發展有42所“心靈花園”志願工作站。
2008年,成功舉辦由瑞士外交部和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支持的第二屆"中國榮格周"
2009年 復旦大學 第四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心理分析中的意象”
2012年 澳門 第五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夢,心靈的象徵語言,自然與文化”
2013年 青島 第六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易經》,榮格與《紅皮書》”
2015年 澳門 第七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 主題:“原型、文化與治癒:面對集體創傷”
申荷永
申荷永
2007年,啟動“心靈花園”公益項目,2008年申荷永教授帶領其心理分析團隊,趕赴汶川震區(趕赴震區最早和堅持工作最久的專業團隊),在北川中學和汶川水磨國小等堅持心理援助至今;他們心理分析團隊也仍然堅持在玉樹震區的工作,運用沙盤遊戲治療技術為孤兒提供專業心理幫助與支持,被稱之為核心心理學的“慈悲療法”。目前在全國範圍的孤兒院,以及四川震區和玉樹震區,已經發展有68所“心靈花園”志願工作站,志願者逾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