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蟲,其實是蠼螋的別稱,蠼螋(拼音:qúsǒu,音:渠叟)屬昆蟲類的有翅亞綱革翅目。蠼螋俗稱“耳夾子蟲”,又名剪刀蟲。因為它們的雌蟲在產卵後會像鳥類一樣伏在蟲卵上等待孵化。是雜食的,什麼都吃,一般出現在衛生間和廚房;也稱屎甲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甲板蟲
- 別稱:蠼螋
- 亞綱:翅亞綱
- 目:革翅目
簡介,防治方法,種類,日本蠼螋,黃褐蠼螋,相關傳說,生物學特性,生長繁殖,
簡介
蠼螋,為不完全變態類的昆蟲,英文名earwigs,蛻皮5次。每次蛻皮除了增大個體和增加觸角節數外,他們的特徵與其親本相似。蠼螋喜好狹窄的空間。有人深信它們會爬入人耳中,但事實上不常發生,這個傳說只是來源於蠼螋的英文名直譯過來是“耳蟲”,而耳蟲的得名是因為蠼螋的翅膀完全張開時像人的耳朵!體長約小於一厘米到五厘米不等,腹部伸縮自如,末端有由尾毛特化成的尾鉗,雌蟲尾鉗平直,雄蟲彎曲,生長在土壤中,落葉堆或岩石下,食性雜食。常見的蠼螋前翅短而無翅脈,用來保護大二呈扇形的後翅。腹部可活動和伸縮,有一對鉗狀的附肢,通常雌性的筆直而雄性的彎曲。
此類昆蟲具有高度母愛,雌蟲會不時將卵表面清理乾淨,避免卵受真菌危害並保護卵不被捕食。這種看護持續到卵孵化後的一段時間。雌蟲把食物拿進巢內餵養其若蟲,或吐出部分它們自己取食的食料。最終,若蟲長大不得不分散開來,母性開始關注它們的潛在食料。蠼螋與人類關係不很密切,少數種類危害花卉、貯糧、貯藏果品、家蠶及新鮮昆蟲標本,有的種類是蝙蝠和鼠的體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間活動,白天常隱藏在土壤、石塊、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節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氣驅敵。尾鋏是防禦的有力武器,受驚嚇時,常反舉腹部,張開雙鋏,以示威嚇狀,而遇勁敵則往往裝死不動。雌蟲有護卵育幼的特殊習性。雌蠼螋會護卵如母雞,有時還會捕捉小蟲餵食若蟲,直到若蟲成長後才離開,在昆蟲世界里算得上是愛心媽媽!蠼螋多為雜食或肉食種類,多半生活在樹皮縫隙,枯朽腐木中或落葉堆下,性喜潮濕陰暗,許多種類習慣夜行,並有趨光飛行的習慣。
世界已知近2000種,盛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由溫帶向寒帶種類數遞減,但在喜馬拉雅地區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們的蹤跡。在中國主要地理分布:湖北、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安徽。中國目前已記載211種。革翅目成員,全世界共有10科,1000多種,台灣目前已知有42種,常見種類體長約10至25公厘,但無國人從事相關分類研究。
蠼螋屬於革翅目的昆蟲,體長5-50毫米。體狹長,略扁平。頭扁寬,觸角絲狀,無單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發達,方形或長方形。體表革質,有光澤。有翅或無翅。有翅則前翅特化為極小的革翅;後翅大,膜質,扇形或略呈圓形,休息時縱橫摺疊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須呈鋏狀。無產卵器。像黃褐蠼螋的成蟲體長20毫米左右,寬4.7毫米左右,黃褐色。頭赤褐色,有光澤,頭比前胸背板稍寬。觸角淡黃褐色,25~29節,第一節最大,基部較細,長約為二、三節之和,第二、四節較小,約等長,第三節長約為第二節的兩倍,第五節以後至第十七節逐漸增長,至末端逐漸變細,末端數節細長。前胸背板晴褐色,有棕黃色背中線,側緣平行,後緣弧形突出。菱狀部缺,雄蟲腹部由基部至末端逐節增大,深黃褐色,尾鋏左右遠離,尖端黑褐色。雌蟲腹部尾端較狹,尾鋏左右距離近,細長,左右同形,內緣有微齒列。雄蟲尾鋏內緣中央各有一短棘。前翅結合部黃褐色,兩側黑褐色。後翅發達,露出較長,黃褐色。足淡黃色。
防治方法
在野外較潮濕的草地、葉面很容易觀察到蠼螋,初次認識這種有鐮刀狀尾夾的小蟲都會嚇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夾到,或擔心有毒。其實它們是很可愛的小昆蟲,遇到騷擾不僅不會主動攻擊對方,還會裝死然後逃命!當然這個尾鋏也是它們防衛的武器,受驚時偶會上舉雙鋏示威,另外蠼螋腹部第3、4節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氣驅敵。
儘量保持房屋的乾燥,尤其是衛生間要保持乾淨就可以了,可以買瓶氣霧殺蟲劑,見到的時候噴殺就行了!
不過建議你做好室內衛生,只要室內衛生保持的好,這種蟲子是不會在你家裡安家的。
其治理應強調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1、注意家裡的清潔衛生。
2、物理機械防治:氣調、燈誘。
3、化學防治:甲基嘧啶硫磷噴施或溴甲烷熏蒸(熏蒸對人體危害很大,熏蒸後注意及時通風,待煙霧散去後方可入內,較危險,慎用)。
4、生物防治:病原微生物治蟲或天敵治蟲。
種類
日本蠼螋
拉丁學名:LabidurajaponicaDeHaan 綱:昆蟲綱 目:革翅目科:蠼螋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小老虎、棉鈴蟲、棉小造橋蟲、鼎點金剛鑽、斜紋夜蛾、紅鈴蟲、短額負蝗、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黃褐蠼螋
拉丁學名:Labidurasp. 綱:昆蟲綱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小地老虎、紅鈴蟲、蝸牛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蟹蠼螋 拉丁學名:Titanolabis colossea 綱:昆蟲綱 目:革翅目 科:蟹螋科 種數:400 這類蠼螋足短,多數缺乏後翅,在有些種連短小堅硬的前翅也沒有。許多種呈暗色調,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紅色並帶有淡黃色或紅色的斑紋。觸角少於20節,有一對短小的腹部尾鉗,但雄蟲上可以不對稱。
中文名:普通蠼螋拉丁學名:Forficula auricularia 綱:昆蟲綱 目:革翅目 科:球螋科 種數:450 這類細長的蠼螋外形多變,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線狀觸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鉗高度彎曲,而雌性的相對較直。 中文名:紅蠼螋拉丁學名:Labidura riparia 綱:昆蟲綱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種數:75 也稱為長腳蠼螋,因為其有長的觸角,是相對活躍的種類,呈紅褐色。它們通常有翅,儘管有的種無翅。常見種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條紋。
相關傳說
將產卵的雌蠼螋,會通過它的螯,把自己附著在人體上。在午夜時分,當人睡著的時候,蠼螋就會爬進人的耳朵里,一直鑽入人的大腦。接著蠼螋會小心的切斷人的顱神經,讓可憐的宿主無法察覺。它會產下上千枚卵,4天后,這些幼蟲會孵化出來,以柔軟的腦組織為食,此時宿主已經完全瘋狂,最終極為恐怖的死去。 以上的傳說僅僅是個傳說,不具備科學依據。 原因是: ①再兇殘的的蟲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內軟組織但不會進入大腦,原因是大腦周圍有堅硬的骨頭保護。也就是說,大腦是長在由多片骨頭圍起來的空腔里。 ②這個傳說只是來源於蠼螋的英文名直譯過來是“耳蟲”,而耳蟲的得名是因為蠼螋的翅膀完全張開時像人的耳朵!
生物學特性
1.年生活史:日本蠼螋在贛北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壤內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取食和繁殖。5月中旬至6月下旬開始產卵。在該地區全年可發生2代。
2.活動:日本蠼螋為夜出性昆蟲,白天隱蔽在地下或枯枝爛葉內或棉鈴的苞葉內,陰天或傍晚出來活動。雌蟲產卵常數十粒成堆,有較強護卵習性,一旦受驚頻繁或遇條件不適宜時,會將自產的卵搬遷或自食掉。成蟲有趨光性。 3.捕食:根據室內測定(1987),可以捕食46種昆蟲,可捕食棉花多種害蟲:小老虎、棉鈴蟲、棉小造橋蟲、鼎點金剛鑽、斜紋夜蛾、紅鈴蟲、短額負蝗、棉蚜等。尤其是對棉蚜的捕食量較大,一頭日本蠼螋的成蟲一天平均可捕食棉蚜179.20頭,最多可捕食275頭。
生長繁殖
發育屬漸變態類(不完全變態),1年發生1代;卵多產,雌蟲產卵可達90粒。卵橢圓形,白色。若蟲4~5齡,外形與成蟲相似、唯尾鋏細弱,呈尖釘狀。翅芽於2齡時出現,以卵越冬。雌蟲有護卵育幼的習性。雌蟲在石下或土下作穴產卵,然後伏於卵上或守護其旁,低齡若蟲與母體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