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崗峰

甲崗峰

甲崗峰,海拔6444米。系岡底斯山支脈申扎傑崗日山脈主峰,地處東經88.6度,北緯30.8度。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申扎縣境內。距離申扎縣城僅約10公里,在申扎縣內可以清晰的看到甲崗峰。申扎縣距離日喀則直線距離約185km,公路約300km,一天可以到達。

甲崗峰所處的申扎縣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 2915.5小時,夏季每天日照時數可達十二小時以上。從拉薩乘汽車沿318國道至日喀則,路程約300公里,正常情況下約需七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甲崗峰
  • 所屬山系:底斯山支脈
  • 地理位置:中國西藏自治區申扎縣境內
  • 海拔:6444米
山峰簡介,氣候,進山路線,攀登歷史,地形及攀登路線,大本營(BC,4900),大本營-前進營地,前進營地,前進營地-C1,C1至頂峰,

山峰簡介

甲崗峰,海拔6444米。系岡底斯山支脈申扎傑崗日山脈主峰,地處東經88.6度,北緯30.8度。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申扎縣境內。距離申扎縣城僅約10公里,在申扎縣內可以清晰的看到甲崗峰。申扎縣距離日喀則直線距離約185km,公路約300km,一天可以到達。
甲崗峰所在的申扎縣不僅經申南公路與南木林縣、日喀則市相連,同時也通過省級公路與尼瑪、班戈、那曲相連。那曲有青藏公路與拉薩、安多、格爾木相連,青藏鐵路在那曲也有車站。交通相對便利。
申扎縣屬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地勢較緩,丘陵、高山與盆地相間。丘頂與山地的相對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間,坡度較大,有些地表多為風化的凍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境內格仁錯(湖)面積約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錯(湖)面積1865平方公里,是藏北高原第二大鹹水湖,也是申扎縣與班戈縣的界湖。地表植被的主要形態為草甸,草場面積約占全縣土地面積的一半左右。
申扎縣城占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年流動人口約在3000人以上,設有郵電、氣象、銀行、醫療等單位。

氣候

甲崗峰所處的申扎縣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 2915.5小時,夏季每天日照時數可達十二小時以上。年降水量298.6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兩月,且多為陣性(局地性)降水,很少系統性降水。年平均八級以上大風104.3天,但基本都在冬春季節,夏季最大風速一般為三到四級(10米/秒以下),盛行風向為西風、西南風。霜期持續天數為279.1天。主要氣象災害為風、雪、乾旱等。

進山路線

從拉薩乘汽車沿318國道至日喀則,路程約300公里,正常情況下約需七小時。
從喀則沿公路向北經南木林縣,繼續向北沿申南公路(土路,不過路況比申扎到那曲的要好,且更穩定)抵達申扎縣,從日喀則至申扎縣約300公里,大概需要一天時間。
從縣城向西南渡過窩扎藏布江,卡車直接開到山腳,選址建營。從申扎縣到本營距離約8公里。開車(卡車或機車)大約20分鐘,步行約需兩小時。
申南公路在目前所能找到的地理圖冊、交通圖上均未見標出。也可從那曲繞行或從納木措北側繞行兩條路線(都是地圖上明確標出的,但也是土路),但都比經申南公路遠兩百公里以上。在申扎縣城了解到的情況表明,縣城人出行更常借重的反而是這條不見刊載的路線,本縣公共運輸極不發達,只大約每星期有一班那曲的車(全程兩天,需在班戈過夜),縣城人零散的出行常常搭乘到南木林縣的運輸車輛(如菜車、兵站車等)。

攀登歷史

(不完全統計)
2007年7月20日、21日,北大登山隊共有13人登頂,實現了人類對這座未登峰的首登。
2018年7月26日上午10點55分,北京大學2018甲崗峰登山隊的4名隊員成功登頂,並開闢了一條新路線。
2018年8月10日,2018廈門大學甲崗峰登山隊的5名隊員成功登頂。

地形及攀登路線

從甲崗峰東山脊進行攀登。
甲崗峰等高線圖甲崗峰等高線圖
具體高程(m):BC: 4880,ABC:5500,C1’: 5900,C1: 6100,TOP: 6444。
分段描述:

大本營(BC,4900)

主要危險:無
北大登山隊攀登路線北大登山隊攀登路線
本營選在海拔約4900米的山谷末端洪積扇上,位置靠近山腳,上圖為在攀登路線上對本營的俯拍。此處地形主要為草坡(坡度約10度左右),卡車從山下繞過河漫灘即可直接到達本營的位置,這使得建營和撤營都十分方便。本營北側(照片中左側)即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用水十分方便。此處與縣城相望,手機有很好的信號。此處建立本營的唯一缺點在於與雪線(換鞋處)的距離太遠,(雪線位置在海拔大約5700米左右,詳後。)直接從此處出發要經過大段上升才能到達冰川,而在雪線以下設立的前進營地(ABC)則部分的彌補了此項不足。

大本營-前進營地

(4900)-(ABC,5500)
大本營到ABC的路線大本營到ABC的路線
直線距離:約3km;海拔上升:600m;主要危險:滾石;時間:3小時;通過方式:單獨通過
該段路線地形較簡單,5400米以下多為10~30度的草坡,以上多碎石坡。河谷均為V形谷,河水下切的侵蝕和搬運很厲害。上圖為跨過河谷後到ABC的路線,部分從ABC向上的路線亦可見,圖中曲線即攀登路線。過河的位置在圖中不可見。碎石多為風化作用形成,且較為年輕,越往上,風化作用越顯著。草坡在雨後有滑倒的危險,碎石坡有滾石的危險,須小心通過。河水一般在下午水量大且湍急不易通過。若無法過河,一直沿河谷南側(圖中左側可見)上行亦可到達ABC,但碎石坡的路線更陡更長。整個路線約需3到4小時,輕身則可能2小時即完成。

前進營地

(ABC,5500)
前進營地圖片前進營地圖片
主要危險:滾石
前進營地海拔約5500米,此處為河谷中隆起的一塊平地,兩側均有冰川融水的溪流(溪流比營地低約1到2米)。圖中可見部分向上攀登的路線,路線上方即高約百米的斷崖。斷崖後的冰川不可見。這裡沒有山洪或落石的危險,取水也極為方便,但到冰川末端仍有一段距離。如果將本營設定在此處,對攀登過程將帶來很大方便,但所有物資將需要雇氂牛進行搬運。

前進營地-C1

(ABC,5500)-(5860)
前進營地到C1前進營地到C1
直線距離:約2km;海拔上升,400米;主要危險:滾石,滑墜,冰裂縫;時間:3小時;通過方式:單獨+結組+修路
前進營地向上,從左側或右側繞開斷崖均可到達冰川末端。右側情況如上圖所示,冰體位置較高,碎石坡和冰坡的坡度均較大,且沒有合適的換鞋處。從下方觀察,覺得這一側冰體也較為破碎,因此選擇了地形更簡單的左側路線。
向左經過一小段碎石坡的爬升之後(上上圖),即到達百米斷崖下——準確地說,是一個坡度極大的碎石坡,下部有大面積的倒石堆,很難直接越過。下圖可以看到斷崖的部分情況。下圖拍攝位置即前進營地處可見的碎石坡的頂端。按照圖中路線即可到達換鞋處。這條亂石中的路線兩側都是凹地。
甲崗峰
換鞋處往上即冰川末端。此段平均坡度約30度,部分路段可達約40度。冰體之下的山體為碎石坡,冰體厚度視降雪等天氣情況而變,連續晴天后其下的碎石清晰可見,幾乎大半露出。冰川左側有一條明顯的裂縫,右中圖已標出,選擇從冰川右側向上攀登。這段冰坡少有積雪覆蓋,一旦滑墜無法制動,因此從底端到頂端要全部修路。因為冰況很不穩定,每次通過前,都需要檢查冰錐。此段修路350米。
甲崗峰
修路到達冰坡頂端後,向右前方繞過碎石山體(如上圖所示),即到達冰原。也許可以說,從這裡,甲崗的攀登才真正開始。
甲崗峰
上圖給出了冰原上可見的全部路線,包括沖頂路線。此處前行有一個不大的下降(山谷中的路線不可見),越過山谷後穿過裂縫區(暗裂縫上的積雪清晰可辨),在裂縫區內選擇安全區建立了C1營地。這一段均為結組通過,路線上的裂縫處均安置了路線旗。
上圖給出了自C1向上修路時回望可見的冰原上的路線及C1的準確位置。冰川上近於均勻分布的垂直於冰川運動方向的裂縫清晰可見。這些裂縫大部分寬約1米,均有雪橋覆蓋,積雪不多時很容易辨認,繞行可通過。這段路線的西側有雪坡和斷崖(上圖中左側),其上即為6392峰,從路線上看不方便攀登,若打算攀登此峰,從其右側繞行也許可行。C1處附近的裂縫較遠處更小,與周圍的雪坡也都有一定距離,是較理想的營地。上圖中C1右側(東側)的山谷冰川一直向外延伸,其末端未經偵查,也許也是可行路線。
甲崗峰

C1至頂峰

(5860)-(6444)
直線距離:2km;海拔上升,544米;主要危險:裂縫、滑墜、流雪;時間:4~5小時;通過方式:結組+修路
甲崗峰
如上圖所示,從C1出發首先是一個雪坡到S1點,平均坡度約20度,也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暗裂縫,有的甚至橫貫整個雪坡或兩兩交會。通過時,在有暗裂縫和坡度較大的地方架設了路線繩。此段修路約200米,主要使用雪錐。從S1向上,原計畫從右側曲線所示路線攀登,但到達S1向上探路時,發現原以為是雪原的路段(即曲線上的橫切)滿布極不規則的冰裂縫,尋找雪橋或繞行也難以通過。而從S1處橫切,到達S2後向上,經過一段很陡的雪坡的爬升(平均坡度60度以上,長度50米,架設了一根路線繩),自S3進入裂縫區,此處裂縫的情況相對簡單一些且裂縫區路程更短,因而選擇了這條路線進行攀登。S4即 原定C2營地處,已在裂縫區邊緣。
甲崗峰
S3到S4之間的裂縫區是本次攀登技術上的最難點。裂縫區的情況可參看上面兩張照片。裂縫寬度大多在一米以上,甚至三四米以上,而且路上觀測過的裂縫在裂口以下都是倒U形形狀,深不見底,氣溫較高時雪橋或冰面的可靠性也很低。裂縫走向大多大體與山體坡度方向垂直,但交錯的也很多,因此,沒有充足的裂縫區地形經驗,是很難穿過這一區域的。建議在通過時全程修路,儘量繞行避開裂縫較寬處,並選擇雪橋較堅實時通過。其中一條較寬也無法繞行的,選擇架設金屬梯。架設中在其兩端各設定了兩個保護點,其上也拉了路線繩。這一段共修路約400米,以雪錐、冰錐和小冰鎬設定保護點。雪錐的數量需求較大。(約20以上)
甲崗峰
S4處海拔6100米,地形平坦,無明顯裂縫,但地面受外力衝擊時震動很大,估計雪層很不穩定或下面是空的,且其後方有橫貫整個雪坡的雪層斷層,斷層下應該有冰河收縮裂縫,並不適合建營,只可短期停留。
S4向上地形馬上變得簡單,經過一個陡雪坡的爬升,到達山脊後沿山脊攀登就能到達頂峰。山脊上也有一些短小的裂縫,都很容易跨過。雪坡平均50度左右,最陡的地方大約60度,上下均結組通過,下撤時交替保護。山脊均有冰雪覆蓋,沒有冰岩混合路線,因此一路均未用岩錐。山頂地形狹長,原本以為會有裸露岩石,但也全部是積雪。如果積雪情況變化,山脊和山頂仍有可能有裸露岩石,因此攀登中準備岩錐還是必要的。
從S4處結組沖頂約需1.5到2 小時,從C1到S4處如果已架設好路線繩約需3小時,全程約4~5小時。下撤到C1需要3小時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