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型周期性麻痹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不完全外顯率。

基本介紹

  • 別稱:甲亢型周期性麻痹
  • 多發群體:7~21歲
  • 常見病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 常見症狀:肌肉僵硬
症狀表現,診斷依據,病理說明,

症狀表現

家族史明顯,但散發病例也有報告。據報導88%病例首次發病在7~21歲,北京兒童醫院曾見一例患兒發病是4歲,與國外報導相符。男孩多見。發作間歇期患兒多無任何症狀,無肌萎縮。間歇期可自數日至數年不等。發生麻痹的時間不定,以睡醒及休息時多見。過食碳水化合物、受涼、精神緊張、外傷、感染及經期等均為誘發因素。有時可因肢體浸入冷水而誘發局部弛緩性麻痹。將該肢體繼之侵入溫水後可漸緩解。
發作前往往有前驅症狀,如肌肉僵硬,疲乏,四肢知覺異常,睏倦,頭痛等,或於發作前一日有興奮、神經過敏、憂慮、煩渴等症狀。較大兒童對於發病及其嚴重程度多能預知。麻痹常自四肢近端肌肉開始,尤其常見的首發症狀是雙下肢無力,也可延及肢體遠端。麻痹範圍大小不一,從幾個肌群乃至全身。輕者僅有全身乏力,尚可行走;重者除顏面肌,眼肌,與發音和言語有關的肌群、膈肌、括約肌外,全身的骨骼肌均可受累。麻痹程度可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如麻痹範圍廣泛者,有時可致呼吸障礙,心界擴大或心力衰竭。發作期間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感覺正常,知覺及意識亦無變化。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短至1~3小時,多則6~24小時,個別病例可長達1周左右。
1891年Oppenheim首先報導周期性麻痹患者可發生永久性肌病。可見於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北京兒童醫院曾確診一例,其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近端肌無力和肌萎縮,尤以盆帶肌,股四頭肌無力為著,肩帶肌和頸肌相對較輕。本病輕者多被忽視,重者可波及肢體遠端肌群,甚至喪失肌肉功能,只能坐輪椅或臥床不起。據報導,永久性肌病與麻痹發作的頻數及嚴重程度無關;但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該病發生率越高,症狀更重,由此支持本病實質為肌肉組織進行性受損的觀點。
當麻痹發作時,患兒血清鉀可降低,心電圖示P-R與2-T間期延長,出現u波,ST段下降及T波低平、倒置等。發作期間肌電圖可顯示肌原性受損。本病可反覆發作,嚴重者常死於心力衰竭或呼吸障礙。一般說,中年後有發作減輕的傾向。

診斷依據

①病史提供發作性骨骼肌弛緩性麻痹而無感覺障礙。②發作時血清鉀低於3.5mmol/L。予鉀鹽治療有效;③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繼發性低血鉀麻痹。
對個別疑似病例在心電圖監護下,進行葡萄糖誘發試驗可有助診斷。試驗前患兒血鉀及心電圖正常,然後患兒口服葡萄糖50克(2g/kg),同時皮下注射胰島素10u(0.4u/kg)後,每隔1小時觀察肌力,血鉀及心電圖變化。如果在觀察過程中,患兒出現肢體無力,血清鉀遞減至3.5mmol/L以下,說明本試驗結果陽性。該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但實驗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因試驗時某些患兒可不對葡萄糖和胰島素產生反應。對首次發作者,應與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肌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繼發性低血鉀性麻痹相鑑別。

病理說明

病因尚未明確,認為與鉀離子濃度在細胞內外的波動有關。由於發作前鉀排出量未見增加,故推測發作期血清鉀降低可能系因血鉀移向肌細胞所致。電生理研究證實,肌細胞外鉀濃度降低時,肌膜處於超極化狀態。肌肉對神經的刺激反應降低,可能導致肌肉麻痹。病理學所見,於發作期間進行肌肉活檢發現,肌漿空泡形成,空泡內含有糖原,提示本病可能為肌纖維內碳水化合物代謝缺陷所致,當肌肉功能恢復,空泡即消失。一般本病發作間期的肌活檢應顯示正常。當病變成為不可逆時,則為永久性肌病(permanent myopathy,PM),因而PM患者即使在發作間期肌活檢也可見到空泡等變性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