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甲乙大捷,指的是清順治十四年(南明永曆十一年,公元1657年)至清順治十五年(南明永曆十二年,公元1658年)鄭成功兩次組織明朝軍隊北伐,收復失地,取得了一定成就;因為公元1657年是歷史上的甲午年,1658年是乙未年,所以鄭成功這兩次成功的北伐又被稱為“甲乙大捷”。
甲乙大捷雖是大捷,但鄭成功軍隊未能鞏固戰果,不久清軍大批增援東南,明軍敗退沿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乙大捷
- 朝代:中國清朝
- 類型:反清復明
- 北伐紀年:清順治十四年,南明永曆十一年
- 交戰雙方:鄭成功 阿格商等
- 交戰地點:東南沿海,江西,浙江南部等
- 結果:鄭成功軍隊戰勝
- 評價:雖取得小成就,但未能鞏固戰果
背景,首次北伐,呼應西南,小有成就,局勢逆轉,北伐失敗,再度北伐,聲勢浩大,雙方鏖戰,內訌不斷,清軍反撲,總評,
背景
鄭成功率部堅持抗清十餘年,成為南明軍中的一支主力。後經養精蓄銳,軍力大增,達到鼎盛時期。從清順治三年(1646年)起,鄭成功就主動進攻,先後發起攻打海澄、泉州、同安、雲霄、詔安、潮陽、漳州、潮州諸戰役,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清順治年1650年奪取廈門建立了據地。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鄭成功在穩定了東南局勢以後便沒有了後顧之憂,然後召諸參軍集議中興大計。他手下吏官潘庚鐘、工官馮澄世和參軍陳永華都主張進軍江南以號召天下。鄭成功認為此法可行,隨後派人前往廣西請桂王旨,希望永曆政權令孫可望、李定國集滇、黔、粵、楚等西南各省的南明之師,出洞庭湖而會師江南,以分其勢。
鄭成功滿腔熱血,實力不斷壯大。恢復中原,中興大明的決心促使他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首次北伐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五月,鄭成功傳令準備北征。重頒了十條禁令:不準姦淫、擄掠婦女,不許擅毀民房,不準擄掠男子為伙兵(防奸細投毒),沿海歸順地方不準混搶,不許擄掠、宰殺耕牛,不許借坐給牌商船。違者本犯梟示,將領連罪不貸。
此次北伐功敗垂成。明軍後方防守空虛,清軍則繞到明軍之後,攻擊明軍根據地。鄭成功怕根據地有失,於是班師。
呼應西南
鄭成功在東南組織北伐時,他曾寫信給雲貴高原抗清的永曆帝朱由榔,意思是想讓皇帝身邊的李定國,孫可望他們同時組織北伐,這樣使清軍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恢復東南半壁江山指日可待。永曆帝應允,這樣明朝東南,西南兩路大軍同時北伐,清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小有成就
北伐軍乘勢曾一度收復湖廣,浙江,甚至打到了南京城下。這一年正是1657年,是明末清初東南地區抗清高潮。據野史記載,有一次明軍收復儀征,看到明朝軍隊的軍服,軍旗,故國時代的衣物;再看看自己現在自己已經換上了清朝的衣服,梳上了大辮子,城裡的老百姓無不啜泣。因此鄭成功所到之處還是挺得民心的,明軍得到補給,士氣大增。另外還有一個正史記載,說鄭成功的軍隊到達儀征附近的時候,守衛儀征的清軍騎兵一百多人不戰而逃。大家都知道,滿清的八旗騎兵可是非常厲害的,有“人一過萬,勢不可擋”之美譽,足見清騎戰鬥力之高。可這支清軍卻逃跑了,也是側面寫出了北伐軍兵鋒之盛,勢力之大。就這樣,明軍開始北伐時順風順水,東南西南捷報頻傳,北伐軍收復了大片失地。
局勢逆轉
當身處北京的順治帝聽聞東南鬧的風生水起,中原又流言匪起,說大明朝要恢復。他有點坐不住了。他曾向孝莊皇太后諫言,想放棄中原,回東北。卻遭到大臣與孝莊的強烈反對,有見識的大臣更指出,好不容易入主中原,若是退回關外,再想進來可就難了。為今之計只有鎮壓北伐,防止連鎖反應,引起全國性的反清動亂。順治帝被說服了,於是四處調集軍隊,傾全國之力對付北伐軍,還揚言要御駕親征。另一方面,明朝軍隊卻顯得漸漸不支了。因為前期北伐軍突然發動襲擊,清軍措手不及才敗退,現在清軍則已緩過神來,各地積極組織防禦,北伐軍進展緩慢。再者,根本上的問題,明朝本就已經腐敗至極,南明政權繼承了這一血統。所以北伐軍內部也是軍心不齊,腐敗現象甚多。此時清軍精銳已到達前線,兩軍展開持久戰。在東南的鄭成功聽說清軍進攻福建,兩廣,怕自己根據地有失,東南明軍不得已班師;而西南明軍則是大潰,永曆帝已逃到雲南,清軍在吳三桂的指揮下,進入雲南,永曆朝廷危在旦夕。
北伐失敗
鄭成功班師,西南李定國,孫可望軍隊大潰,南明聯合第一次北伐到這就已經以失敗告終了。清軍則在東南加強了防禦,並加快了清軍在西南追剿永曆皇帝的速度。此次北伐用戰役眼光看,他是成功的。儀征清軍不戰而逃,收復兩廣,浙江,順治帝要退出中原等都說明了此次北伐的成功,的確是大捷。但放在反清復明的時代大勢中,北伐沒有把滿清勢力趕出東南,所以是失敗的。
再度北伐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南明諸部整編隊伍,準備再度北伐。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鄭成功命各鎮舟師回廈門,在廈門港築演武亭,精選良將銳卒,整編大軍,訓練營伍,籌集糧餉,準備大舉進攻江南。當時,西南地區的抗清主力大西軍內訌之後,力量很弱,很難頂得住清軍的大舉進攻。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留黃廷、洪旭、鄭泰等鎮守廈門,自率甘輝等部北征,舉兵攻入浙江沿海,準備入長江。六月克鎮江等地,七月逼南京。不幸的是在海上遇到颶風,鄭軍面對陌生的海域和突然來臨的颱風,鄭成功的船隊頓時陷入了絕境。在巨大的風浪中艦船不堪一擊,有的直接葬身魚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則在大陸海岸擱淺。鄭軍官兵和家眷傷亡慘重,僅溺水而死的就有八千餘人,其中甚至還有鄭成功的妃嬪和三個兒子。這次猛烈的颱風阻止了鄭成功北上的步伐,被迫撤退回廈門,也暫時化解了清軍面臨的危局。
此次北伐鄭成功聯合大西政權,張煌言等愛國將領共同北伐,然而受天時地利等因素影響,明軍此次幾乎屬於不戰而退。
聲勢浩大
鄭成功聯合大西政權共同北伐,這相當於鄭成功有兩個政權撐腰。一個是他本身的永曆政權,西南,東南軍隊同時夾攻江南。另一方面,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也加入到北伐行列中來,大西軍出兵威脅陝西,這使得清軍不但要對付東南,還要警惕北方大西軍北上。僅僅隔了一年以後,中國南方大地上又湧現了抗清高潮,清軍疲於應對。
雙方鏖戰
東南明軍經海上直抵長江口,威脅南京;西南明軍出雲貴高原,攻占湖北,河南,大有包圍開封之勢;大西軍則北上進攻陝西,長安重鎮,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完美,眼看大半箇中國就要光復。然,清軍中也不乏有能臣良將。有死戰將軍之稱的清軍將領阿格商,令人聞風喪膽。他與明軍死戰,真的戰鬥到死,真正印證了他死戰將軍的稱號。此舉事例還有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延緩了明軍北伐步伐。因不能速戰速決,北方清軍迅速出動,與明軍正面對峙。
內訌不斷
隨著抗清局勢越來越嚴峻,明軍內部也分成了“投降派”和“主戰派”。這種現象首先在農民軍中爆發,由於一部分大西農民軍主動投降清朝,以致西北戰線動搖,清軍開始大舉反攻大西軍,由於內訌,也導致愛國將領張煌言被殺,西部軍隊危機重重。
與此同時,東南鄭成功的抗爭也不順利。鄭成功的船隊在海上遇到風暴,士卒死傷大半,士氣低迷,鄭成功的兒子也在這場風暴中遇難,無奈,鄭成功返回廈門,東線攻勢就此作罷。
西部,東部抗清武裝接連受挫,失敗的跡象明顯起來。
清軍反撲
北伐軍在勝利進軍時是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收復了長江流域,威脅南京,長安等。但是好景不長,北伐軍內部矛盾重重,醒過神來的清軍大舉反攻,使北伐再次受挫。清朝命令東南沿海百姓後退四十里,以此來切斷沿海鄭成功軍隊的補給,想困死鄭成功。後來鄭成功迫於局勢,進行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北伐,打到南京城下,誤中奸計,又敗回。鄭成功為了更順利地抗清,擺脫清朝封鎖,於是往台灣發展;在西部,大西政權在清軍鐵騎的逼迫下,已經土崩瓦解;在西南叢林裡艱難抗清的永曆帝,也無力回天,只有逃跑。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時,他已逃出中國,進入緬甸,後來清廷要求緬甸當局交人,永曆帝被俘,後被處死。
總評
甲乙大捷,1657至1658年間,推動了中原大地上反清復明行動,使其達到最高潮。然雖取得地方戰鬥勝利,卻沒有撼動清朝統治中國的根基,沒有恢復大明朝,這兩次北伐,就此點來說,是失敗的。從民族方面講,他反映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面對侵略,從來都是勇敢抗爭,血戰到底。像史可法,鄭成功,李定國這一批愛國英雄,在反清復明中,更是將民族精神發揚到極致。他們在歷史的長河裡定能流芳千古,讓後世所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