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手冊

田野調查手冊

人類學是跨文化地探討人生、文化和社會,致力於促進人類理解、交流和合作的學科。在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文化接觸頻繁、碰撞和誤解不斷發生、人慾膨脹且環境告急的今天,在中國普及和更新人類學知識,提高它的教學和研究質量,已經刻不容緩。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無論是普及還是提高學科理論,中國人類學都需要一批可靠的譯著來做借鑑。在西方人類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本著作就是《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這本先後發行六個版本的田野手冊,凝結了幾代人類學家的集體智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野調查手冊
  • 出處:《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
  • 作者:英國科學促進協會(BAAS)
  • 時間:16世紀
簡介,發展,

簡介

人類學是跨文化地探討人生、文化和社會,致力於促進人類理解、交流和合作的學科。在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文化接觸頻繁、碰撞和誤解不斷發生、人慾膨脹且環境告急的今天,在中國普及和更新人類學知識,提高它的教學和研究質量,已經刻不容緩。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無論是普及還是提高學科理論,中國人類學都需要一批可靠的譯著來做借鑑。在西方人類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本著作就是《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這本先後發行六個版本的田野手冊,凝結了幾代人類學家的集體智慧。歷史的記憶可以揮之即去,但歷史留下的影響卻不會瞬間即逝。

發展

雖然人類學發展前進的車輪已經轉到了21世紀,今天看來,《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中設定的許多調查項目和方法仍具指導意義。第一次進入田野調查的人類學者,往往不知所措,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適應,不知道調查要從何處下手,所以對一個準備開展田野調查的人類學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調查指南。本書譯者是剛進入人類學領域的新兵,在過去的數次田野調查時同樣深感沒有工作指南的苦惱,於是萌生將此田野調查手冊翻譯成中文的念頭。翻譯是與原作者的對話,同時也是一種深入的學習。翻譯此書時,從頭至尾,逐字逐句閱讀這本百年前的著作,譯者內心多次產生過這種體會。作為《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的譯序,本文擬談三方面的問題:Ⅰ.本書的編訂機構和主要作者;Ⅱ.本書的出版基礎和主要內容;Ⅲ.人類學家眼中的田野調查。
Ⅰ.本書的編訂機構和主要作者
要談本書的作者群體,首先必須知道先後主導這本田野工作手冊出版和修訂補充完善的兩個機構:英國科學促進協會與英國皇家人類學會。
英國科學促進協會(BAAS)是英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民間科普組織,它是獨立於政府的一個慈善機構,由蘇格蘭科學家戴維·布魯斯特等人於1831年在約克創辦。英國科學促進協會本來是作為一個類似於專業學會的學術團體而出現的,其作用就是開展論壇,給科學家提供就英國國內外科學研究及思想的發展動態展開討論的機會。它目標是促進對科學的進一步了解——包括科學的基本原理、程式及可能產生的後果。協會實現目標的措施是組織會議、大會和講座,與其他科技團體進行合作,支持科研和科學資料的出版工作。英國科學促進協會最重要、著名的一項活動,是每年輪流在英國的中心城鎮舉行年會。這是英國國內所舉行的同類會議中規模最大的會議,也是定期舉行的、唯一允許科學家和普通人員以平等地位參加的科學會議。年會由17門主要學科的人員參加:農業科學、人類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化學、經濟學、教育學、工程學、森林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和數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動物學。協會還經常就某些全國或地方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辯論,並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協會的相當一部分活動是通過專門講座和會議向青年普及科學。隨著科學社會功能的日益增強,協會重點轉向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及其後果的研究。隨著科學的發展,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為公眾服務的科學組織,其經費80%來自於各種捐款和贊助,主要捐助機構既有如威爾凱姆信託基金會和皇家學會這樣的非政府組織,也有如科學技術辦公室這樣的政府組織。
英國皇家人類學會(RAI)是全世界成立時間最久的人類學學術組織,學會致力於促進人類學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的發展。該學會是一個正式註冊非營利性獨立的慈善組織,學會日常工作由理事會負責,每年由全體會員共同選出一名理事長和幾名理事組成理事會。該會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7年成立的英國原住民保護協會,在19世紀早期這一協會發起過教友派信徒運動反對非洲的奴隸貿易。1843年2月倫敦民族學會從原住民保護協會中單獨分離出來。倫敦民族學會是“一個收集所有人種的觀察結果並加以系統化的中心和儲存庫”。[①]幾乎從一開始,學會成員在種族主義問題上就存在分歧,在1863年和1870年之間產生了兩個社團,分別為民族學協會和人類學協會。1871年這兩個相互競爭的社團合併從新組建英國人類學會。直到1907年英國人類學會才被允許加上“皇家”的頭銜。該學會各部門根據各自的興趣領域建立了自己的專業組織,但學會提供的學術交流論壇將“人類學作為一個整體”,包括社會人類學、生物人類學和物質文化的研究。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自創立以來,自始至終都是本國的學者與外國的行政官員與傳教士之間的重要聯繫,它也提供了有關於原始族群研究的人們的交會所。
這本《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前五版均由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組織會員編寫和修訂,由於二戰的爆發以及部分人類學家的逝世,1949年協會將修訂和出版的工作移交給了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第六版之前的主要編委是當時英國人類學的領軍人物哈登和塞利格曼,里弗斯等著名人類學家負責編寫了最初的版本。[②]
艾·哈登(Alfred Cort Haddon,1855-1940)是英國現代人類學的創始人之一,任劍橋大學唯一的人類學者達30年之久。正是由於他的教學和科研貢獻,人類學在經驗科學中取得了應有的地位。哈登早期專攻解剖學和動物學,曾在都柏林大學任教。1888年到南美托雷斯海峽考察海洋生物時,被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習俗所吸引,從此把研究方向轉移到人類學領域。1887年,他的處女作《胚胎學研究導論》問世,之後發表了一系列海洋生物學論文。1893年,他到劍橋大學講授體質人類學;1898年,他提出現代人類學實地考察的一些基本技術,特別注重套用系譜的方法。1909年到1926年一直在劍橋大學教授種族學,著有《藝術的進化》(1895)、《人的研究》(1898)、《黑種人、白種人和棕種人的獵頭者》(1901)、《民族的遷徙》(1911)和《人類學史》(1910)等600多種著作。
塞利格曼(Charles Gabriel Seligman,1873-1940)是英國現代人類學創始人之一,早期從事醫學和心理學研究,後來到美拉尼西亞考察,將興趣轉到人類學。塞利格曼長期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一度在美國耶魯大學任客座教授。他自己以及夫人多次到美拉尼西亞和尼羅河蘇丹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從種族、文化和社會各方面加以分析,成為英國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的榜樣。除了1910年出版的《英屬紐幾內亞的美拉尼西亞人》之外,先後著有《維達人》(1911)、《尼羅河蘇丹的非基督教部落》(1930)和《埃及和黑非》(1934)等多本民族志。
里弗斯(William Halse Rivers,1864-1922)英國人類學家,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研究員。他起初攻讀醫學和生理心理學,1898年參加劍橋大學考察隊在美拉尼西亞進行心理測試後,將興趣轉向人類學,嗣後對印度的托達人和美拉尼西亞人進行過深入的實地調查。關於文化的發展,他傾向於傳播論的觀點,把美拉尼西亞地區的文化特點解釋為由不同時期從外來移民帶進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結果。他對摩爾根的理論有所修正,認為“馬來亞”民族系統不是最早的類型而相反是比較晚的類型,它反映了異族禁婚的衰退和氏族制度的解體。里弗斯在人類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托達人》(1906)、《美拉尼西亞社會史》(1914)、《醫學、巫術和宗教》(1910)和《社會組織》(1914)等。
福德(C. Daryll Forde,1902-1973)是本書第六版的主要編訂人員之一,在英國人類學家中以非洲人類學研究著稱。在其許多著作中,福德對於親屬關係、環境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發達文化中的人類學家應如何影響土著文化中的人類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討。他在奈及利亞東南部的田野調查,促進了人們對克洛斯河雅科人的研究。福德曾主編過《非洲季刊》和《非洲輯要季刊》,擔任國際非洲學會主席達三十年之久。著作主要有《非洲人的婚姻與家庭》、《信仰的內容》和《生境、經濟與社會》等。
[①] http://www.therai.org.uk/.
[②] 參考吳澤霖編纂:《人類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③] 黃劍波:《何處是田野——人類學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廣西民族研究》,2007(3)。
[④] 伊凡-普里查:《社會人類學》,陳奇祿、王崧興等譯,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第73頁。
[⑤] 何國強主編:《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何國強導言,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8頁。
[⑥]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夏建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180頁。
[⑦] 古塔、弗格森:《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限和基礎》,駱建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3頁。
[⑧] George Stoking Jr.,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2.pp282.
[⑨] 何國強主編:《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周大鳴序,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6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