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莊台鎮

田莊台鎮

田莊台鎮隸屬遼寧省盤錦大窪區,是大遼河下游發祥較早的歷史文明古鎮,位於大窪區東南部,東臨大遼河,西至渤海,南距營口市22公里,北距大窪區21公里,是盤錦市的東南門戶。鎮內的田莊台遼河大橋貫通遼河兩岸,305國道、莊林路及庫二公路從鎮中通過,並與京瀋、沈大、盤海高速公路連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田莊台鎮
  • 外文名稱:Tianzhuangtai Town
  • 別名:田台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
  • 下轄地區:13個社區居委會
  • 電話區號:0427
  • 郵政區碼:124208
  • 地理位置:盤錦市大窪區東南部
  • 面積:36平方公里
  • 人口:18600人(2017年)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甲午末戰遺址、關帝廟
  • 火車站:盤錦站
  • 車牌代碼:遼L
建制沿革,地理交通,地理位置,交通分布,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發展過程,發展規劃,文化發展,歷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1950年設田莊台鎮,1969年改“五七”鎮,1972年復建田莊台鎮。1996年,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久遠、忠義、勝利、碼頭、市場、南大、 北大7個居委會。
1956年置高家鄉,屬盤山縣,1963年改高家農場,1975年歸大窪縣,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龐家、吉家、高家、李楊、白家、馬蓮、張家、東風、中央堡、大碾房10個行政村。
2002年,撤銷高家鄉,併入田莊台鎮;鎮政府駐久遠,人口2.95萬人,面積36平方千米,轄南大、北大、久遠、碼頭、勝利5個社區和龐家、中央堡、吉家、高家、李揚、白家、馬蓮、大碾房、鹽灘9個行政村。
現有久遠社區、馬蓮社區、南大社區、北大社區、勝利社區、碼頭社區、碾房社區、吉家社區、中央堡社區、龐家社區、李陽社區、白家社區、高家社區13個社區。
2014年2月田莊台鎮劃歸遼東灣新區管轄,並正式掛牌。
2018年11月,因遼東灣新區機構改革,田莊台鎮城建制劃歸大窪區管理。

地理交通

地理位置

田莊台鎮
田莊台鎮位於遼寧省盤錦大窪區東南部,東臨大遼河,西至渤海,南距營口市22公里,北距大窪區中心21公里。被稱為盤錦市的南大門。

交通分布

國道305線、莊林路及庫二公路從田莊台鎮中通過。
遼濱互通立交橋位於田莊台鎮台子前村。
盤錦疏港高速位於田莊台鎮內。
盤錦疏港鐵路穿過田莊台鎮內,鐵路處於貨運狀態。2017年6月30日前,完成盤錦疏港鐵路客運化改造工程,改造盤錦站渤海站金帛灣站,新建大窪站和田莊台站,預留興隆台站,屆時全線將開通客運火車。

自然環境

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

經濟發展

發展過程

《清實錄》載:“清康乾年間,田莊台成為遼河下游商賈輻車奏之地。八百里河道帆檣林立,往來如梭”。清雍正年間,元興順在鎮中心開業,既經營京、津、滬、杭百貨,又辦理存款業務,以價格低廉,服務周到著稱。歷經200餘年,至偽滿時期實行物資統制後才倒閉。清乾隆年間,上興號(後改義興泉)開業,鎮內流傳著“先有上興號,後有老爺廟(建於1795年)”的說法。至清中葉,鎮內著名的商號有8大家。其中黃縣人王耀三經營的義順華最大。1861年,營口開港,義順華、廣永茂抽資在營口設分號。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甲午戰爭中,日軍火燒田莊台,許多商號店鋪付之一炬。
從清朝中葉至民國年間,田莊台是本境南部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是在省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商貿碼頭。
田莊台是早於營口的遼河航運最大碼頭,東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被清政府稱為“商賈輻輳之地”,倍受重視。當時是八里河岸,泊船上千;市井繁華,鋪戶櫛比。有各種行業的工商店鋪三百多家,其中持繼營業多年的老字號有二百多家,特別是永裕昌、廣永茂、義順華、雙興合、永源盛、人合號、泰合齋、天一堂八大商號,更是蜚聲關內外。還有東糧市、柴草市、席市、肉市、魚市、菜市、估依市、牲口市、工夫市等十分興旺的常年性專賣市場。更有攤床遍布的多樣風味的小吃和精美的手工藝品。1930年開設的石印局和1940年興辦的永生造紙廠,更是開創盤錦印刷業、造紙業的先河。
清初,田莊台遼河碼頭開始興旺,飯店業興起。至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有飯店10餘家,酒館、燒餅小食鋪30餘家。田莊台小食攤集中在財神廟、老爺廟前。其中,陳家館的三鮮(鮮海味、韭菜、豬肉)水煎包、周興旺的“周面片”、王慶雲的“王把”切糕,百年不衰。小吃品種十幾種。清光緒元年(1875年)藥王廟屯陳鳳久在田莊台開辦太和增商號,前門市經營百貨,後院機器榨油;兩年後,太和增分號在雙台子開業,除經營百貨、榨油外,還經營糧谷、木材;又過兩年,在二界溝買下2船網鋪,名號福昌隆;又過兩年,買下大窪西南面的二道磧子鹽灘;家中還有土地400餘畝,是為域內最大的農、工、商、漁綜合經營商號。清光緒五年(1879年),田莊台張相東的福興魁糕點鋪開業,以製作津味麵點著稱。
田莊台清初屬牛莊八旗界官。鹹豐年間就已設商捐組織。光緒二年(1876年),屬海城縣西南第三鄉,設立鄉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巡警局。宣統元年,劃歸營口直隸廳,名為正北鎮。民國二年(1913年),屬營口縣第七區,設區官主持地方行政兼理警務。1937年,劃入盤山縣。民國十三年(1924年)時,轄區面積曾達40平方公里,主管32個自然屯。
田莊台是本境最早的文化發祥地,從明朝(隆慶前)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先後修建崇興寺、文昌宮、朝陽宮、關帝廟、望海觀、保靈宮、凌雲宮、冰神廟、清真寺9座廟宇,香火紹遠,廟會熱鬧,成為古鎮獨具的特色。從清代中葉辦私塾、專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公立國小堂,繼而又辦起育英、清真寺、女子、園圃等私立國小,到1946年成立本境第一座初級中學,教育發展源遠流長,培育了眾多人才。從民國初期開始,先後建立愛國茶園、六合茶園(後易名為興亞大舞台),成為能容納近千人的戲園子,演出劇種多樣,名角雲集,京劇表演大師周信芳也曾來此獻藝。此外還有遍布鎮內的書館,活躍的民間秧歌、高蹺、龍燈。全面展現出往昔古鎮文化藝術的興盛。
從清朝中葉至民國年間,田莊台是本境南部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是在省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商貿碼頭。田莊台是早於營口的遼河航運最大碼頭,東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被清政府稱為“商賈輻輳之地”,倍受重視。當時是八里河岸,泊船上千;市井繁華,鋪戶櫛比。有各種行業的工商店鋪三百多家,其中持繼營業多年的老字號有二百多家,特別是永裕昌、廣永茂、義順華、雙興合、永源盛、人合號、泰合齋、天一堂八大商號,更是蜚聲關內外。還有東糧市、柴草市、席市、肉市、魚市、菜市、估依市、牲口市、工夫市等十分興旺的常年性專賣市場。
清末民初,田莊台近郊8個村屯有菜地70公頃,年產商品菜超過400萬公斤,80%裝船運往營口。有專營蔬菜攤床20餘家,並設菜市場一處,旺季日成交量5000公斤左右。 民國初年,田莊台有慶豐居、泰和齋2家醬園,生產醬油、大醬、醋、香油。1930年前,各大商號都備有客房,以接待客商。1931年,田莊台有3家小旅店。同年,劉姓在田莊台開照相館。也是在這一年,田莊台有2家理髮店,到1945年發展到9家。
1935年,劉連會、周生合夥在田莊台建40平方米冰窯,儲天然冰120立方米,夏日賣冰塊、冰屑。1940年,李天一等在田莊台開機製冰果店,日產萬支。
解放之後的田莊台鎮工商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在當時發展迅速。鎮內最興旺時有各類企業200多家,蘆葦編織業在70-80年代後期在全國領先。交通運輸業在1952年有私人馬車合作組織了田莊台運輸社,在70年代初期運輸社購進了解放CA10汽車,更名為營口市田莊台汽車隊。而後逐漸發展到貨運汽車32台,輔助車輛4台更名為大窪縣汽車貨運二公司,成為盤錦市僅有的3家專業運輸車隊之一。

發展規劃

依託田莊台鎮特有的文化底蘊,使特色文化與建設相映成輝。以田莊台豐富的多宗教文化為主要特色,結合清末、近現代歷史文化與民族、民俗文化相交融,體現濕地景觀與水鎮景觀。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導,重點面向全國旅遊市場,積極拓展環渤海地區和京津等城市休閒度假市場,創新精品文化體驗、健康娛樂休閒、生態度假等項目,塑造“遼河古鎮、商業強鎮、文化名鎮”的品牌形象,形成盤錦旅遊市場的新亮點。
通過田莊台特有美食文化發展當地經濟,通過舉辦田莊台特色小吃美食展活動,對深入挖掘和推廣古鎮傳統特色小吃,進一步弘揚田莊台古鎮飲食文化,促進田莊台特色小吃的創新、發展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2017年2月遼東灣新區田莊台鎮入圍“2016年省級特色鄉鎮培育名單”。

文化發展

歷史文化

中國明代,萬里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向東蜿蜒直至鴨綠江邊,構成一道堅固的軍事防線。以“台”命名的地方,就是古時烽火台的所在。
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頒發《遼東招民開墾則例》,至此,田莊台才載進史籍有據可查。
在營口盤錦,以“台”命名的地方有幾十個。與所有的“台”相較,古鎮田莊台更為重要:它踞守遼河右岸,緊依營口市區,西面渤海遼東灣,成為控制敵船由海上入侵內河及保衛營口市區的要津。
有鑒於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鎮西三公里處就修建了烽火台,並有重兵把守。到清朝,田莊台已有萬斤大炮兩尊,五千五百斤以上大炮十二尊。
清鹹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開牛莊為通商口岸,田莊台遂成遼河水運碼頭。

美食文化

胡家燒雞:田莊台胡家燒雞已有百年歷史,享譽遼西,在盤錦也是很有名氣的老店之一。其燒雞味道獨特,鹹香味美,軟爛而有形,在遼西可是有名的回族小吃。
王把切糕:王家的美味粘食不僅限於切糕,其粘豆包、涼糕等在小鎮上也同樣熱銷了幾十年,其年糕和涼糕上會印上好、財、壽、喜等字樣,寓意上還頗有講究,吃起來口感很好,香黏而不膩,讓人吃過都會留戀。

民俗文化

龍舞活動具有民間自發、自娛自樂性質。民國年間,龍舞一般由當地鄉紳或鄉村族長出面組織,進行攤派,春節期間形成各支隊伍,以給百姓拜年和慰問的形式進行表演。由於龍舞一度與求雨、祭祀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在文革期間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而被禁止。文革結束後,龍舞又由民眾自發恢復、煥發了生機,每年重大節日和廟會,龍舞都會受到邀請進行表演。田莊台鎮龍舞隊應邀參加市、縣、鎮等各類重大慶典活動40餘場,特別是2007年5月16日,盤錦船舶工業園區萬噸巨輪下水慶典,田莊台鎮龍舞隊應邀參加慶典表演,受到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
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徵,龍舞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早已在人民民眾的心中根深蒂固。龍舞表演火爆、熱烈,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讓人們在欣賞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藝術的享受。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古鎮龍舞的傳承人年齡偏大,而年輕人對傳統藝術不感興趣,龍舞相對其他工作而言比較辛苦,報酬不高又不穩定,所以龍舞面臨瀕危狀態,一度幾近失傳。然而,在勤勞的古鎮人民的傳承下,龍舞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恢復了活動。這支龍舞隊伍更加活躍,每逢重大節日、廟會和大集,古鎮的龍舞都會受到邀請進行表演,營口海城牛莊台安等附近市縣都留下了他們矯健的身姿。我們相信,隨著田莊台鎮龍舞的活動區域不斷擴大,不僅會促進古鎮的經濟發展,提高盤錦的知名度,也會為盤錦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風景名勝

甲午末戰遺址: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的第七批194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甲午戰爭田莊台遺址群名列其中。甲午戰爭殉國將士墓於2001年9月18日在清軍骨墓原址破土動工,2002年8月15日竣工。墓地占地面積為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四周青磚圍牆。大4柱3門牌樓式建築,高大的石碑坊橫額上刻著“甲午戰爭殉國將士墓”,四柱撰有對聯兩幅。墓園四周為青磚灰瓦圍牆。正門兩側仿清代建築,旁殿展覽室內展出甲午戰爭田莊台之戰的全部過程及甲午戰爭殉國將士墓概貌的文字資料與那場戰役所遺留實物:鐵焰日軍、清軍服飾,被戰火燒過的糧倉遺存的糊米、秤砣等。
甲午末戰遺址甲午末戰遺址
田莊台關帝廟田莊台關帝廟
關帝廟:田莊台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於田莊台鎮中心商業街內,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至少已有200多年歷史。 關帝廟歷經幾次重修和增建,如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景區內殿宇巍峨、布局合理、建築精巧、雕樑畫棟;寺院內樹木成蔭,碑誌精湛,古風幽雅,景致怡人。關帝廟建有疊檐硬山式山門,東西配有角門,左右是飛檐圍廊樓閣式鐘、鼓二樓。西配火神、財神殿各一處。後殿即為關聖殿,並配東西馬殿和廂房。關帝廟主祀關羽。廟內現珍藏著原關帝廟遺物小石獅一尊,原朝陽宮遺物九甬碑碑頭一座,以及乾隆年間古廟老山牆一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帝廟會,前來逛廟會的各界人士多達數萬人。

著名人物

黃晶波(1916—1947),原名寶山,大窪縣平安鄉新屯村人。家境貧寒。1933年,到營口新樂紡織廠當徒工。1934年,隨父親黃潤琛遷居田莊台鎮。1945年抗戰勝利後,報名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在老十旅二十八團三營八連當戰士,後為爆破組長。曾參加過著名的沙嶺戰役和鞍山戰役。在歷次戰鬥中英勇頑強,多次負傷,屢立戰功。1946年,在火線上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秋,在解放大石橋的戰鬥中,為掃除部隊前進障礙,黃晶波一躍而起,奮勇當先,抱起炸藥包奔向火力強大的暗堡,將敵堡炸毀,壯烈犧牲。時年31歲。
姚景遠(1956—),中國著名運動健將,奧運會金牌得主。營口大窪縣田莊台鎮人。1979年,進入國家舉重隊。在國內外比賽中,先後14次刷新67.5公斤挺舉、抓舉成績的亞洲紀錄。1984年,在第23屆奧運會上榮獲男子67.5公斤舉重金牌,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榮譽。
叢飛(1969—2006),原名張崇,1969年10月出生於田莊台鎮。1994年10月,叢飛來到深圳,很快成為知名演員。1997年,叢飛加入深圳義工聯。十多年來,他為社會公益演出300多場,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從2005年開始,叢飛先後當選深圳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褲的叢飛登上央視“感動中國”的領獎台。同年4月20日20時40分,叢飛因患晚期胃癌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病逝,年僅3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