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夜舂

《田舍夜舂》是元末明初詩人高啟所創作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首句寫少婦深夜春糧;次句寫居室環境;三句寫少婦既要春糧,又要照顧孩子,既擔心兒子哭出病來,又擔心影響丈夫的睡眠;末句對前三句回答,這首詩採用白描手法,寥寥數語,一個勤勞、樸實、賢淑的農家少婦形象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田舍夜舂
  • 作者:高啟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金元明清詩選》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田舍夜舂
新婦舂糧獨睡遲,夜寒茅屋雨來時。
燈前每囑兒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舂(chōng):古代一種稻穀脫殼的方法,用杵臼搗米。
2.新婦:指少婦,因為她已經有了兒子,不是新婚婦女。
3.每:多次。
4.行人:遠行的人,也可理解為征人。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這位可憐的農家少婦,舂米直到三更過後,風急雨斜扑打著茅舍寒氣逼人不堪忍受。
多想歇息酸軟的筋骨,還得一再叮囑小兒莫哭,爹爹明日就要出征遠行,要給準備一些乾糧。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的是元末戰亂年月,高啟與劉基不同,沒有直接地參加爭奪政權的軍事鬥爭,長期避居農村,全然一派陶淵明式的清高和李白式的灑脫。這種孤傲清高的性格,使他不願與統治者合作。但他在農村生活中,這首詩是詩人投宿村舍的見聞,詩人攝取了一個小小的生活片斷,寫元末戰亂使普通民眾飽受戰亂之苦的社會現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小詩。
“新婦春糧獨睡遲,夜寒茅屋雨來時。”這兩句寫農家的辛苦和年輕村婦的勤勞。上句寫出農村少婦在寒夜辛勤春米的辛勞。“獨”字說明這少婦睡得很遲,村里只剩她一人在辛勤勞作了,不禁使人對她產生深切的同情。下句寫出農婦夜舂的環境,夜是寒夜,說明是時至冬日,夜深寒氣逼人;屋是茅屋,說明這一農村生活艱苦,可以說是“家無隔宿之糧”,“雨來時”,說明新婦在冒雨舂米,這在貧窮人家,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幾個意象對表現家婦的艱苦起了烘托作用。
“燈前每囑兒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這兩句寫出少婦的善良與吃苦耐勞。上句寫新婦一邊舂米,一邊哄著孩子。對孩子來講,她是一個慈愛的母親。孩子哭,她心疼,忘記了深夜的疲勞,風雨的寒意,而去哄弄孩子,而沒有絲毫怨怪兒哭的意思。“每囑”二字說明少婦不是一時一次的囑咐,也說明她舂米到深更半夜,已非一朝一夕了。下句寫新婦深夜舂米的目的,是為行人準備明日的早飯。這行人可以理解為她的丈夫,早炊自然是她的事,她早起晚睡,承擔著繁重的勞作,默然地擔負著生活的重擔,十分體諒、關心自己的丈夫,她關照孩子不要哭鬧,不要影響丈夫的休息,並深夜把米舂好,早上起來還要為丈夫煮好早飯。可見這新婦是多么的勤勞、賢慧,是中國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
這首詩語言淺近平易,自然流暢,有很強的表現力,詩中充滿著非常真實的風土氣息,塑造“新婦”形象逼真。詩人還有一首《田家詩》所寫的情景和此詩很相似。詩云:中田有禾穗不長,狼藉只供鳧雁糧。雨中摘歸半身濕,新婦春炊兒夜泣。”

名家點評

清·趙翼《悲憤愁怨》:“琢句渾成,而神韻又極高秀,看來平易,而實則洗鑠功深。”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年),明代詩人。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他的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他的詩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