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是元末明初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篇即描繪了雜草叢生、野水橫流的悽慘景象,總寫災難;中間三句具體寫出災荒的嚴重程度,繪出一幅使人看了不禁要黯然傷神甚至潸然淚下的蒼涼畫畫;末兩句,寫災後人們的苦難生活。全詩語言簡括,形象生動;信筆寫來,寥寥數句,看似平鋪直敘但卻蘊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田家行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高啟
- 作品出處:《高太史大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田家行1
草茫茫,水汩汩2。上田蕪,下田沒3。
中田有禾穗不長4,狼藉只供鳧雁糧5。
雨中摘歸半生濕6,新婦舂炊兒夜泣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行(xíng):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
2.汩(gǔ)汩:水流動的樣子。沒:被水淹沒。
3.沒(mò):淹沒。
4.穗(suì):穀類植物聚生在一起的花或實。
5.狼藉:錯亂不齊的樣子。鳧(fú):水鳥名,俗稱野鴨。
6.半生:一作“半身”。
7.新婦:泛指已婚的婦女,猶主婦。舂(chōng):把穀類的殼搗掉。炊(chuī):燒飯。
白話譯文
野草茫茫,大水汪汪,上田荒蕪,下田淹光。
中田有禾不長穗,只產鴨雁吃的秕糠。
雨中摘些生濕穀物帶回家,主婦春米孩子哭喊餓得慌。
創作背景
高啟與劉基不同,沒有直接地參加爭奪政權的軍事鬥爭,長期避居農村,全然一派陶淵明式的清高和李白式的灑脫。這種孤傲清高的性格,使他不願與統治者合作。但他在農村生活中,也能審視時代的命運,作品中突現元代末期戰亂或衰敗中百姓遭受層層盤剝的主題。《田家行》即是反映階級剝削、民生疾苦之作,寫農村遭遇水災後的荒蕪景象和農民生活艱難困苦的情況,應為其早期隱居吳淞時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小詩。詩人通過短短的六句詩,真切形象地反映了遭受水災後農村的荒蕪景象和農民的艱辛。按內容分兩部分。
此詩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寫災情。首句描繪雜草叢生、野水橫流的悽慘景象,是總寫災難;接著的中間三句,分上田、下田、中田三個層次,具體寫出災荒的嚴重程度,繪出一幅使人看了不禁要黯然傷神,甚至潸然淚下的蒼涼畫面。
末兩句為第二部分,寫災後的苦難生活。承第一部分內容寫來,田家的生活顯然沒有著落了,後續平庸的構思可能會敘述人們忍飢挨餓,外出逃荒,也可能寫人們在租賦催逼下典桑賣地、賣兒鬻女。此詩沒寫這些內容,因為這都在讀者的預料之中,不敘自明。詩貴含蓄,貴凝鍊,貴形象和出新意,而不貴鋪敘直陳,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僅用兩句話便結束了全詩。詩歌的這最後兩句看似平實淺顯,其實是高度凝鍊,含蘊無窮的。“雨中摘歸”說明災情仍在擴大,雨未停,水一直在漲。”摘歸”兩字,實為詩眼,既照應了上文的慘象,又讓人體會到農民家中斷炊,只得到被水淹沒的地里去尋找那又生又濕的穀物。“半生濕”說明眼下已經沒有口糧,不得不採摘殘留的生濕之谷充飢了。“新婦春炊”說明無人可以幸免於難,若還有一分奈何,新媳婦總會受到一些照顧的。“兒夜泣”自然是小兒夜哭。至此處,讀者或能聽到夜半傳來的一聲聲悽厲的飢啼哭聲,從這哭聲里,讀者自然會聯想到許多農民面黃肌瘦,憔悴不堪的可憐形象,想到為死亡的陰影籠罩著的恐怖沉寂的鄉村。詩篇就這樣以極簡括的語言和可見可聞的形象啟發讀者的聯想,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感染效果。
全詩信筆寫來,這寥寥數句,看似平鋪直敘但卻蘊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讀來讓人揪心,並為農民的命運擔憂,使人強烈地感覺到農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困境。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用樸質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一幅廣大農民在飢餓線上掙扎的田家破產圖,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明詩三百首》)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編審姜漢椿:這首詩,寫得淺顯明白,頗有唐代新樂府詩的風格。詩人在詩中只作客觀描述,未加任何評論,但從字裡行間卻讓人領略到詩人對受災農民的深切同情。(《元明清詩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