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

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朱佳佳著論文,張象樞指導。

基本介紹

  • 書名: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
  • 又名: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ies
  • 作者:朱佳佳
  • ISBN:2009\F121.3\4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ies
學科專業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產業結構 經濟政策 環境保護 經濟分析
館藏號
F121.3
館藏目錄
2009\F121.3\4

中文摘要

在工業化進程中,幾乎每個國家都遇到過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今天的中國也到了這一歷史性時期。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對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靠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使資源約束矛盾更加突出,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中國煤炭、鋼材和水泥消耗量,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各類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十分突出。2003年之後,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現大面積反彈,生態環境邊建設邊破壞,生態破壞範圍正在擴大,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而產業結構作為人類社會經濟主要活動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目前中國產業結構存在著一些重大問題:一是產業發展不均衡,“二元結構”特徵明顯,二產“偏熱”與三產“偏冷”並存,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工業的推動;二是產業增長對投資和資源消耗高度依賴,增長方式粗放。三是產業技術水平低,結構升級動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中國環境污染問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國實踐證明,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使之合理化和高級化,將“高消耗型”產業結構轉為“節約型”產業結構,將“高污染型”產業結構轉為“清潔型”產業結構,是解決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失衡的必由之路。 產業經濟理論認為,產業結構政策是產業結構演變的重要動因。但現階段中國產業政策並未發揮足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力。中國產業結構還是一種低水平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重型化的格局沒有改變,在某種程度上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2002年以來,工業占GDP的比重持續上升,由2002年的44.8%上升至2007年的49.2%;服務業比重持續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至2007年的39.1%。在工業內部,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迅速。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了16.3%和19.6%,重工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接近70%。鋼鐵、有色、電力、石油石化、建材、化工等6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8.9%,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0.4個百分點。而這種現象的產生,源於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調整中沒有充分體現環境和資源兩大因素,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產業結構政策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產業結構政策進行環境經濟分析是研究與制定在環境與資源約束條件下的產業結構政策的重要保證。因此,本文選定“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作為研究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是指依據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政府行為學、組織行為學等基本理論,基於環境和資源兩大約束條件,重點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演進與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產業結構變動對環境的影響、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演進方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基於環境保護的國外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等,並根據研究結果審視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的目標選擇、體系構成、制定思路等,確定了基於環境保護的中國產業結構政策新思路。通過政策實施,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最終實現環境和資源約束條件下的產業之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獲得經濟成長中的最大結構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本文的研究內容共分七章,其中第二章——第七章是主體部分。 第一章是“前言”。這一章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進行了闡述。 第二章是“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理論評述”。界定了產業與產業結構、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等概念,對產業結構理論、產業政策理論、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理論進行系統回顧與評述,為本文深入研究提供理論背景和分析基點。 第三章是“中國產業結構演進與產業結構政策實踐”。重點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演進歷程及其動因、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回顧與反思。核心觀點是:中國的產業結構正處於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變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產業結構政策是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動因;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存在著部分“失靈”,迫切需要進行調整。 第四章是“產業結構變動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產業結構變動是為研究與制定產業結構政策服務。在這一章,對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與污染排放、主要工業部門對環境的影響、工業結構調整的環境效應等展開了研究。核心觀點是:中國重型化的產業結構格局是造成資源和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產業結構調整,包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內部結構調整是解決當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是“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演進方向: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重點研究了可持續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基本要求、產業結構合理化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動力——信息化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以及技術創新對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核心觀點是:合理的產業結構就是要建立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型的產業結構,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繫和協調發展;信息化和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技術創新是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六章是“基於環境保護的國外產業結構政策實踐及啟示”。通過對美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產業結構政策演變的對比分析,揭示產業結構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演進規律,從而為中國研究與制定產業結構政策提供借鑑。核心觀點是: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發展要求相應的產業結構政策;從產業結構政策的歷史演進來看,政府對產業的干預是由被動逐步轉為主動、直接逐步轉為間接、單一手段逐步轉為複合手段、對產業的扶持逐步轉為對市場的扶持、不重視產業結構政策的運用逐步轉為依賴產業結構政策指導產業發展的過程;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產業結構政策;各國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也有了一些成功的實踐。 第七章是“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提出了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思路,通過實施該產業結構政策,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最終形成以下基本結論: 1.中國產業結構正處於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變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型化產業結構格局是造成資源和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產業結構調整,包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內部結構調整是解決當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 2.合理的產業結構就是要建立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型的產業結構,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繫和協調發展。信息化和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技術創新是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使之合理化和高級化,是解決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失衡的必由之路。 3.產業結構政策是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動因。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存在著“失靈”,迫切需要進行調整。對產業結構政策進行環境經濟分析是研究與制定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的重要保證。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選題具有前瞻性。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將環境和資源約束條件納入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與制定思路還比較少,對產業結構政策進行環境經濟分析在國內屬於比較前沿的研究課題。第二,理論創新。本文嘗試構建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政策的分析框架,尤其是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框架。第三,本文提出了基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由於產業結構政策的環境經濟分析在國內外是一個較新的課題,相關研究較少,本文的研究還僅僅是一個開始,還不夠全面和深刻,未能從更深的角度進行闡述。由於某些數據較難收集,本文的定量分析還不夠充分。關於這一論題,今後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展開。對於論文的諸多不足與錯誤,懇請各位老師與專家予以指出並給予指導,為今後這一論題的繼續開展提供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