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空間分工研究

產業空間分工研究

《產業空間分工研究》是2010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 李娜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產業空間分工研究》從問題出發,重點研究新背景下的“產業趨同”問題。在產業分工空間尺度增大、產業細分以及產業集群化等新發展趨勢下,產業空間分工、產業趨同、產業集群之間關係如何?區域產業的分工態勢如何?產業趨同是否合意?是什麼原因促使形成這樣的產業空間分工?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所要研究和探討的內容。在全球化、市場化新背景下,從新的視角剖析產業空間分工演化及特徵、績效及分工機理便成為了一個很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論題。

作者簡介

李娜(1977- ),遼寧錦州人,滿族,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布局、區域規劃與城市發展等領域研究。近幾年,參與《長三角區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研究》等7本專著編寫,在國家、省、市級以上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發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際比較與戰略思考》等專報3篇,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
·查看全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相關文獻綜述
一、產業空間分工程度判斷研究
二、產業空間分工績效相關研究
三、產業空間分工形成機制研究
四、綜合評述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架構
三、實證區域選擇
第二章 產業空間分工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 產業分工理論脈絡與綜述
一、古典及新古典空間分工理論:完全競爭條件
二、地域分工與綜合體理論:計畫經濟條件
三、現代空間分工理論:壟斷競爭條件
四、理論綜述
第二節 產業分工內涵及一般規律
一、內涵界定
二、分工的一般規律
第三節 產業空間分工績效評價理論框架
一、產業趨同的合意性與非合意性
二、產業空間分工績效評價理論框架
第四節 產業空間分工機理
一、分工的生產要素
二、地區自身條件
三、環境影響條件
第三章 產業空間分工演化及特徵
第一節 產業空間分工評判方法
一、常用評判方法
二、本書評價方法
第二節 沿江市縣產業空間分工
一、產業空間分工演化趨勢
二、產業空間分工狀態
第三節 產業空間偏移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結果及其分析
第四節 臨江開發區產業空間分工
一、臨江開發區概況與數據獲取
二、臨江開發區製造業空間分工特徵
第五節 化工行業空間分工
一、計算結果
二、結果分析
三、本章小結
第四章 產業空間分工績效評價
第一節 總體產業空間分工績效
一、市場需求
二、區域優勢的發揮
三、生態環境效益
第二節 化工行業空間分工績效
一、集群評價框架與方法
二、化工產業集群效應判斷
三、本章小結
第五章 產業空間分工機理
第一節 模型建立與影響因素定量化
一、建立回歸模型
二、變數的定量化
第二節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模型結果及檢驗
二、模型經濟解釋
三、本章小結
第六章 產業空間分工最佳化調控與主要結論
第一節 產業空間分工最佳化調控
一、推進政府職能轉換
二、加快市場化進程
三、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四、建立區域協調組織
第二節 主要結論與創新點
一、主要結論
二、可能創新地方
三、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沿江開發區企業集群關係問卷調查表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產業空間分工是經濟成長的重要源泉,是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根本動力,一直被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所關注。而“產業趨同”作為空間分工的現實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認為,產業趨同就是重複建設,必然造成惡性競爭、效益低下等危害(盧嘉瑞,2001;張彩娟,2004;夏永祥、盧曉,2006)。而部分學者認為產業趨同不僅僅具有負面影響和消極意義,在一些地區,產業趨同是產業群聚的表現,是產業集群的前期階段,具有規模集聚效益。只有當趨同產品的供給超過一定市場容量需求時,才會產生惡性競爭(陳建軍,2004;陳耀,2006;景志強,2004)。總之,在全球化、市場化新背景下,人們對“產業趨同”這一老問題開始有了眾多新認識。
本書從問題出發,重點研究新背景下的“產業趨同”問題。在產業分工空間尺度增大、產業細分以及產業集群化等新發展趨勢下,產業空間分工、產業趨同、產業集群之間關係如何?區域產業的分工態勢如何?產業趨同是否合意?是什麼原因促使形成這樣的產業空間分工?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所要研究和探討的內容。在全球化、市場化新背景下,從新的視角剖析產業空間分工演化及特徵、績效及分工機理便成為了一個很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論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