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論

產業內貿易論,主要研究貿易雙方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產業內有差異的同類產品現象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內貿易論
  • 釋義:主要研究貿易雙方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產業內有差異的同類產品現象的理論
發展歷史,主要內容,

發展歷史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市場的擴大,已開發國家之間相同產業內的貿易量日益擴大,而這種國與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是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為此,H.G.格魯貝爾和P.J.勞埃德在《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度量》(1975)一書中提出一種新的貿易理論試圖解釋國與國之間發生的產業內貿易,一般稱這種新貿易理論為產業內貿易理論。

主要內容

產業內貿易論的主要內容是:
①產業內貿易的度量。計算公式為:產業內貿易額=(Xi+Mi)−|Xi−Mi|。式中i為產業,X為產業i的出口額,M為產業i的進口額。該式的含義是:一國國際貿易中的產業內貿易額,等於該產業產品的進出口總額減去其產業間貿易額。
②產業內貿易的商品特徵,即具有差異性。這些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在外形和性能上存在差異;品牌也不相同。因此,推動產業內貿易理論發展的美國經濟學家P.R.克魯格曼認為,即使兩國所生產的產品同質,價格也一樣,但是由於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差異也會引起國際產業內貿易。另外,在生產上需要投入相似的生產要素。所以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越是相似,它們的貿易越具有產業內貿易的特徵。
③產業內貿易主要建立在部門內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產業內高強度的專業化往往發生在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部門。如無機化學業、動力機械、電力機械和醫藥業等,因其產品需要的技術含量高,所以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