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脅痛

產後脅痛,中醫病名。指孕婦分娩後,出現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產後脅痛
  • 疾病分類:婦科
  • 發病部位:脅肋
  • 主要病因:氣滯、血瘀、血虛
  • 多發群體:產後婦女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指孕婦分娩後,出現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歷史沿革

出自清·寄湘漁父《達生保赤編》。

病因

本病多因氣血瘀滯,或因產後失血過多,肝脈失養所致。

病機

1、血瘀 郁怒傷肝或惡露不行導致肝失疏泄,或胞脈受阻,脈絡不暢,氣血郁滯,引起脅痛。
2、氣滯 素多憂鬱或性急素怒致肝失條達,肝氣橫逆,郁於胸脅,引起脅痛。
3、血虛 產時耗氣傷血,精血虧虛,經脈失養,引起脅痛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產後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不得轉側。

二、病證鑑別

產褥期內,兩脅肋脹滿疼痛者,可診為產後脅痛。臨床中應與肝臟病引起的脅痛相鑑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疼痛
脹痛遊走不定者屬氣滯,刺痛不移者為血瘀,隱痛綿綿者多屬血虛。
2、辨虛實
隱痛,痛勢綿。綿者,多為虛證;脅痛較重,甚則痛不得轉側者,多為實證。

二、治療原則

治療以養肝、活血、養血為主,藥宜靈動,既防香燥耗陰,又不可過用滋膩呆補。

三、證治分類

1.血虛型
主證:以產婦脅痛,喜溫喜按,面色萎黃或咣白為證候特點。常伴有頭暈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舌淡紅無苔、脈虛細。
治法:溫補營血。
代表方:八珍湯(《正體類要》)加味。
常用中藥:熟地、當歸、黨參、茯苓、白朮、川芎、白芍、肉桂、甘草、紅棗
2.血瘀型
主證:以產婦兩脅疼痛,痛多於脹、拒按,左脅尤甚為證候特點。舌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治法: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生化湯(《傅青主女科》)加減。
常用中藥:當歸、玄胡索、川芎、桃仁、炙甘草、紅棗、生薑
3.氣滯型
主證:以產婦脅痛,右脅尤痛甚,脹多於痛為證候特點。舌苔薄潤,脈沉弦。
治法:理氣止痛。
代表方: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中藥:香附、台烏藥、黨參、白朮、茯苓、當歸、白芍、炙甘草、柴胡、青皮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主穴:太沖、陽陵泉、期門。
配穴:氣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陰交;虛熱者加行間;血瘀加中極。
操作:足三里、三陰交針用補法;余穴針用瀉法。

轉歸預後

轉歸與預後與體質差異、病情的輕重、治療調攝是否得當有關,若能及時治療,大多可以治癒,預後亦佳。如果失治、誤治,日久不愈,正氣愈虛,經脈氣血瘀阻愈甚,轉虛實夾雜之證,可致肌肉萎縮,筋脈拘緊。

預防調護

飲食宜清淡為主,忌食過於油膩,辛辣之品,如系傳染性肝炎,應注意隔離。
本病以預防為主,注意產褥期護理,要慎起居,避風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加強營養,增強體質,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文獻摘要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婦科·婦人產後門·婦人良方·兩脅脹痛·按》:“產後兩脅脹滿氣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產後惡露不下盡,水壅痞與氣相搏,積在膀胱,故令脅肋脹滿,氣與水相激,故令痛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