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乳汁自出

產後乳汁自出病,中醫病名。是指產婦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經嬰兒吸吮而自然溢出者,稱“乳汁自出”。亦稱“漏乳”。若乳母身體健壯,氣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飽滿,由滿而溢,或斷乳之時乳汁難斷而自出者,不屬病態。相當於產後缺乳。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但乳頭溢液較複雜。若溢出乳汁為血性液,乳房有塊者,應警惕乳癌。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產後乳汁自出
  • 發病部位:乳房
  • 其他名稱:漏乳
  • 主要病因:氣虛失攝、肝經鬱熱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要點,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歷史文獻,

名詞解釋

是指產婦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經嬰兒吸吮而自然溢出者,稱“乳汁自出”。亦稱“漏乳”。若乳母身體健壯,氣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飽滿,由滿而溢,或斷乳之時乳汁難斷而自出者,不屬病態。

歷史沿革

1. 本病始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書中列有“產後乳汁溢候”,但所言為,“經血盛者,則津液有餘”的生理性乳汁自溢。
2. 至唐代《經效產寶》始論述了其病因為“身虛所致,宜服補藥以止之”。
3. 宋代《婦人大全良方》進而指出“胃氣虛”是身虛之由。
4. 明代《校注婦人良方》則提出“氣血俱虛”病因說,並補充了“肝經血熱”、“肝經怒火”可引起乳汁自溢。

病因

本病發生分虛實兩端。虛者胃氣不固,攝納失常;實者肝鬱化熱,迫乳外溢。

病機

1. 氣虛失攝
因產耗氣傷血,中氣不足;或飲食勞倦傷脾,脾胃虛弱,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中氣不足,胃氣不固,攝納無權,乳汁隨化隨出而致乳汁自流不止。正如《校注婦人良方》云:“產後乳汁自出,乃胃氣虛。”
2. 肝經鬱熱
產後情志抑鬱,郁久化火;或恚怒傷肝,肝火亢盛,乳頭屬足厥陰肝經所主,火盛則令肝之疏泄太過,迫乳外溢。如《胎產心法》曰:“肝經怒火上沖,乳脹而溢。”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

1.病史:注意了解患者體質情況、情志精神狀態及有無貧血等慢性病史。
2.臨床表現:產婦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經嬰兒吸吮而自然溢出,乳汁清稀或黏稠。

病證鑑別

1.乳泣
為孕期乳汁自然溢出。其乳汁為乳白色或黃白色,乳房無結節。乳汁自出則是在產後哺乳期乳汁自然溢出。
2.閉經溢乳綜合徵
閉經溢乳綜合徵是產後停止哺乳仍長時間溢乳,往往同時持續閉經,亦有以乳溢與閉經同時出現為特徵者。與原發性垂體功能異常有關,可配合有關檢查,如CT、激素測定FSH、LH、E2、PRL,予以鑑別。而產後乳汁自出是在哺乳期內。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檢查雙乳頭,可見雙乳頭或一側乳頭乳汁點滴而下,滲透衣衫。乳頭未見鞍裂,乳房柔軟或脹滿。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分虛實兩端,應結合乳房有無脹痛、是否柔軟及乳汁稀稠辨證。如乳汁清稀、乳房柔軟者多為氣血虛弱;若乳汁稠,胸脅脹滿,乳房脹痛者,多為肝經鬱熱。

治療原則

虛者宜補氣攝乳,實者宜清熱斂乳。

證治分類

1.氣虛失攝
主要證候:產後乳汁自出,量少質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感,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益血,佐以固攝。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芡實、五味子。
方藥:人參、黃芪、白朮、當歸、橘皮、甘草、柴胡、升麻。
2. 肝經鬱熱證
主要徵候:產後乳汁自出,量多質稠,乳房脹痛,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口苦咽乾,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斂乳。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去生薑,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蠣。
方藥: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薄荷、炙甘草。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虛證針氣海、膻中、足三里,用補法;實證針陽陵泉、行間、支溝,用瀉法。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但乳頭溢液較複雜。若溢出乳汁為血性液,乳房有塊者,應警惕乳癌。

預防調護

1.加強產後營養及適當鍛鍊,促進脾胃健運以補氣固攝。
2.保持情緒樂觀,心情舒暢。

歷史文獻

1. 《景岳全書·婦人規》:產後乳自出,乃陽明胃氣之不固,當分有火無火而治之。無火而瀉不止,由氣虛也,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陽明血熱而溢者,宜加減一陰煎。
2. 《婦科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產後乳汁暴涌不止者,乃氣血大虛宜十全大補湯,倍用人參、黃芪。若食少乳多,欲回其乳者,宜免懷散,即紅花、歸尾、赤芍、牛膝也。若無兒食乳,欲斷乳者,用麥芽炒熟,熬湯做茶飲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