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性老齡化

產出性老齡化(productive ageing),又稱“生產性老齡化”,最早由美國學者巴特勒提出。其一般被界定為“發揮個人能力從事商品和服務生產的老齡人口的任何活動,而這種貢獻並不考慮老年人是否得到報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出性老齡化
  • 外文名:Productive Ageing 
  • 別稱: 生產性老齡化
  •  提出人:巴特勒 
功能,改善個人及家庭的福祉,助益經濟發展,有利於推進社會建設,意義,警惕誤區,

功能

從實現方式看,產出性老齡化包括了兩個面向的活動:一是“外向性”活動,如繼續就業、做志願服務、照料他人。二是“內向性”活動,如繼續學習、發展能力、自我實現等。雖然前者相對而言更富“利他”色彩,但後者無疑也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提供了可能。由此,老齡化作為人口演變的自然過程就被賦予了積極功能,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改善個人及家庭的福祉

首先,產出性活動有助於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自養能力,因而可以減少老年人對親屬的依賴,並促進家庭資本存量的增加。其次,老年人參與社會的過程也是發展能力、拓展社會資本和繼續社會化的過程,因而有利於其維持自信心和效能感。再者,老年人參與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離群索居對身心功能造成的損害,促進了健康老齡化。

助益經濟發展

首先,產出性老齡化倡導老年人延長職業生涯,可以為經濟發展儲備更豐富的人力資本。其次,老年人繼續就業也意味著養老金發放時點的延後和社會轉移支付壓力的減輕。而且,推遲退休也往往伴隨著社會保險繳費期的延長,因而有助於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再者,老年人提供志願服務、非正式照顧,參與社區建設,也可以降低公共服務的成本,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支持作用。

有利於推進社會建設

首先,老年人運用知識和經驗,發揮專業和特長,可以補充機構正式服務的不足。例如,我國老齡委發起的“銀齡行動”就動員了許多老年知識分子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醫療服務、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其次,老年人參加社區組織、互益團體,從事慈善或公益活動,有助於促進社會團結與社會和諧。再次,老年人照顧家人、關愛他人,也有助於融洽代際關係,推動利他主義精神的傳承。產出性老齡化為應對“人口革命”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積極視角,即推動老年人參與社會、發揮能力不僅可使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獲益,而且也能夠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做出貢獻。

意義

緩解市場勞動力供給不足壓力
緩解社會養老保障壓力
維繫社會養老尊老的良好氛圍

警惕誤區

如果將產出性參與“義務化”,就會加劇老年人的不公平感;
如果只關注“老年精英”的社會參與,就會加劇老年群體內部的階層分化;
如果不能關照老年人口的多樣性需求,就會降低產出性老齡化的效果。
我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