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姜瘟病

生薑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單孢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是生薑最為嚴重的疾病,造成生薑嚴重減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薑姜瘟病
  • 外文名:Ginger blast
  • 別名: 姜腐爛病、姜青枯病
  • 危害對象:生薑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
病原,危害,為害症狀,病原物,發生因素,侵染循環,防治方法,

病原

青枯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屬細菌。
寄主 50多個科的數百種植物。

危害

生薑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發病後一般減產20%~30%,重者達60%~80%,甚至失收。

為害症狀

主要危害根莖,大多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上半部先發病。病部初為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軟化腐爛。僅留外皮。腐爛組織內變為白色粘稠汁液,且惡臭氣味。莖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後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在腐爛過程中,由於根莖失去吸收水分的機能,莖上端葉片及收葉出現變黃症狀,嚴重時,葉片萎蔫捲曲,葉色由黃變為枯褐色,最後莖葉枯死。

病原物

(1)形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大小(0.9~2.0)微米×(0.5~0.8)微米,極生鞭毛1~3根,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
(2)特性:革蘭氏染色陰性。病菌能利用多種糖產生酸,不能液化明膠,能使硝酸鹽還原。從10~40℃均可生長,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0~30℃,耐pH6~8,最適pH6.6。

發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種間抗性有差異。
(2)環境:高溫多濕,時晴時雨,土溫變化激烈易發病,形成流行。6~9月份,每降大雨後1周左右,田間即出現1次發病高峰。
(3)栽培:植地連作、低洼、土質黏重、無覆蓋物、多中耕鋤草和偏施氮肥的發病重。

侵染循環

病菌在土壤及種姜內越冬,並可在土壤記憶體活2年。播種病姜後,在田間零星發生病,通過流水和地下害蟲傳播,造成全田發病,蔓延十分迅速。病菌自傷口侵入,也可由莖、葉侵入維管束,向下擴展至根莖,並進入薄壁組織,造成組織崩潰和腐爛,全株死亡。溫度高濕度大的粘質土壤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的措施,選留無病種姜,從外地引進種姜,要進行藥劑消毒處理,消毒藥劑可用波爾多液或草木灰浸液。姜田嚴格實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採取水旱輪作。深溝高壠栽植,加強田間排水。清潔田園,在栽姜前翻土打石灰消毒,減少病源。姜田增施穀殼質、矽肥作基肥,增施鉀肥作追肥,均能大大增加對姜瘟的抑制,且產量可明顯提高,且又以穀殼灰、矽肥、鉀肥均施姜田更能抑制發病,明顯提高生薑產量。
(2)藥劑防治:1、預防時,用姜瘟淨500ml兌水250—300kg,在初夏病菌活躍初期,一般為揭膜後,對往年發病區及病區外延2米以上的區域進行隔離,漫灌2遍,間隔時間為7天。以後在預期病害發生時,早預防,可用姜瘟淨按500—600倍液稀釋,採取重點區域(往年發病區、低洼區)漫灌,其餘穴灌的用藥方式。2、在個別植株發病時,即發病初期,用姜瘟淨500ml兌水200—250kg,對發病區及病區外延2—3米以上的區域進行隔離,漫灌2遍,間隔時間為7—10天,病情得到控制後,可採取500倍液,進行穴灌預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