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子醫學

生物電子醫學(bioelectronic medicine)是一門新興學科,包括用電刺激激活外周神經系統,通過特定神經通路的介導來遠程調節生理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電子醫學
  • 外文名:bioelectronic medicine
定義,與針灸的異同,套用,進展,

定義

生物電子醫學,是指用電刺激激活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通過特定神經通路的介導來遠程調節生理功能。是現代醫學的研究方向之一。

與針灸的異同

傳統中醫針灸,是指用針刺激穴位,通過經絡來遠程調節身體機能。背後的機制可能與生物電子醫學有所重疊。
電針刺激和傳統針灸都是刺激的方法,只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電針刺激的強度更容易量化,更容易控制激活特定的神經通路。
傳統醫學裡的針灸,或者說其中的“針法”,是指用針刺的方式去刺激身體的一些特殊位點——穴位,來調節身體機能。針灸的核心問題在於穴位有沒有相對專一性,是否存在某些穴位通過經絡對應某些身體器官和症狀的現象;重要特徵則是遠程調控,例如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但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刺激這個穴位可以調控胃腸等器官的病症。
由此可以看到,生物電子醫學和傳統針灸在一些理念上比較吻合,但背後的理論基礎則有很大的差別。
在科學界內部,關於針灸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經絡和穴位的存在究竟有沒有解剖學證據,爭議仍然很大。

套用

2021年10月,馬秋富團隊協同復旦大學王彥青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景向紅團隊,在Nature發表論文,揭示了一類PROKR2-Cre標記的背根神經節(DRG)感覺神經元,是低強度針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據此還可以預測在不同部位施行低強度電針刺激可帶來的抗炎效果。訊息傳回國內,被解讀為“實現針灸研究里程碑式的突破”。
2020年8月發表於Neuron(《神經元》)的文章中,馬秋富團隊證實,用低強度電針刺激小鼠的後肢穴位“足三里”和腹部穴位“天樞”時,可以緩解小鼠的炎症因子風暴,把死亡率降低約三分之二。只是,不同刺激方法對應的途徑截然不同,刺激“足三里”激活的是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但刺激“天樞”時卻不能誘導出同樣對應的抗炎通路。
對於2021年10月和2020年8月發表的兩篇文章,西湖大學講席教授馬秋富說:“很有趣的是,我們的研究出來後,國際同行撰寫的評論認為這是生物電子醫學的又一次探索,而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人則會很快聯想到中醫針灸。”

進展

美國在5年前啟動了專項來支持生物電子醫學研究,希望在一些人類長期束手無策的慢性病治療上取得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