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基礎
無限多樣的人類食物是語言產生的物質基礎,因為,一方面,無限多樣的食物為人類大腦提供了豐富全面的營養,使其日益發達,形成了人類大腦皮質所特有的、多在大腦左側的語言中樞(即語言器官);另一方面,人類咀嚼各種形狀和性質的食物,豐富了唇、舌頭、軟齶、聲帶等器官的活動方式,使其日益靈活,形成了人類特有的語音器官。這樣,經過千萬年的演變進化,人類語言就在自己長期吃多種食物的過程中形成了。人處於龐大的食物鏈的終端,食物異常豐富多樣,使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終極優勢—語言。
成因
地球是圓形的,世界各地氣候始終不同,各地的食物始終也是不同的,因此,人類語言很早就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可以推測,地球出現的第一個人是單語的,第一個部落也是單語的。因為到處覓食,這個部落里到不同地方覓食的人食用了不同的食物,發出不同音色的口語,從此,方言出現了,部落開始分化了。部落的人群漸行漸遠漸散,新的食物不斷出現,新的方音不斷產生。千萬年後,世界各地的語言就千差萬別了。也就是說,各地食物的千差萬別,是語言多樣性的根本成因。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語言的本質是任意性,即語言符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亞里士多德和索緒爾,都是典型的約定論者。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里列出反駁任意性的證據是擬聲詞和感嘆詞。如果就單個的語言符號而言,絕大部分的能指和所指的關係目前確實無法論證。如果就人類語言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各地不同人群選擇的語種不是任意性的,而是由食物決定的。語言的本質是自然選擇。引自解正明博士的專著《漢語語法語義套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