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次翻譯的《生物毒素與生物威脅》卷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關於自然激發和人為製造的生物武器相關知識。原著作者描述了生物毒素是如何起作用的;權威機構是如何檢測毒素的存在,如何防止毒素被濫用,評估其對受害者的影響,以及醫療和輔助醫療專業人員對受害者可以採用的治療手段。同時,還描述了毒素的進化和生理過程,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其的認知和理解。*後,探討了這些毒素如何被用作治療劑,以及這種治療劑被用作生物威脅恐怖劑所產生的影響等等。本書對國外生物毒素的*技術發展前沿動態進行較全面的綜合性介紹。全書由潛在用作生物武器的生物毒素,生物毒素的威脅評估,生物毒素的監測工具,發展生物毒素攻擊的應急回響以及生物毒素用作武器的進化和歷史透視五大部分,共26個章節構成。總計614頁,約68萬字。重點介紹能用作生物武器的主要毒素。該書適合從事禁止化學、生物武器公約履約研究人員和相關醫學研究人員閱讀參考,同時也適合作為從事毒素毒理學、軍事化學、生物工程、藥物設計與結構改造、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學者及研究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丁曉琴,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研究員,1984年07月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專業,在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診斷用品室工作兩年後,考入防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博士學位,師從陳冀勝院士。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軍事藥物化學領域的藥物設計與合成、計算化學、量子化學、履約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獲軍內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七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60餘篇,SCI收錄20餘篇,履約研究文集兩本。曾任中國化學會計算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計算機與套用化學雜誌編委等。
圖書目錄
部分具有生物武器潛力的生物毒素
第1章霍亂毒素的結構、遺傳學和致病模式3
1.1引言:歷史回顧3
1.2霍亂毒素結構4
1.3遺傳學:霍亂毒素來源於噬菌體6
1.4霍亂毒素表達調控8
1.5霍亂毒素的分泌10
1.6霍亂毒素在引起腹瀉中的作用11
1.7霍亂毒素與外膜囊泡的關係:霍亂毒素的另類分泌?13
1.8作為霍亂毒素抑制劑的天然產物15
1.9霍亂弧菌的其他毒素15
1.9.1封閉帶毒素(ZOT)16
1.9.2副霍亂腸毒素(Ace)16
1.9.3溶血素/溶細胞素16
1.9.4RTX(毒素重複序列)毒素家族16
1.9.5分泌型CHO細胞伸長蛋白17
1.9.6新的霍亂毒素(NCT)17
1.9.7志賀樣毒素(SLT)17
1.9.8耐熱性直接溶血素(TDH)18
1.9.9非凝集性弧菌的熱穩定腸毒素(NAG-ST)18
1.9.10WO7毒素18
1.9.11類RTX毒素19
1.10結論與展望19
交叉引用19
參考文獻19
第2章肉毒桿菌毒素:已有知識與威脅22
2.1引言22
2.2致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和干預措施23
2.2.1結構和作用方式23
2.2.2臨床表現和診斷25
2.2.3實驗室診斷25
2.2.4預防和治療28
2.3結論與展望29
交叉引用29
參考文獻30
第3章生物戰劑蓖麻毒素33
3.1引言33
3.2蓖麻毒素使用的歷史34
3.3蓖麻毒素的結構和中毒機理35
3.4毒性36
3.4.1臨床表現36
3.5診斷38
3.6檢測39
3.7醫療管理40
3.7.1洗消40
3.7.2個人防護裝備和洗消40
3.7.3支持性和特異性治療41
3.7.4疫苗接種和被動保護42
3.8蓖麻毒素的有益用途43
3.9結論與展望43
交叉引用43
參考文獻44
第4章真菌毒素研究現狀46
4.1引言46
4.2伏馬菌素47
4.2.1簡介47
4.2.2作用機理47
4.2.3動物毒性48
4.2.4人體毒性48
4.2.5致癌性49
4.3赭麴黴素49
4.3.1簡介49
4.3.2作用機理49
4.3.3動物和人體毒性50
4.4單端孢霉烯族類毒素50
4.4.1簡介50
4.4.2作用機理51
4.4.3動物毒性51
4.4.4人體毒性52
4.5玉米赤霉烯酮52
4.5.1簡介52
4.5.2作用機理53
4.5.3動物和人體毒性53
4.6棒麴黴素53
4.6.1簡介53
4.6.2作用機理54
4.6.3動物和人體毒性54
4.7結論與展望55
交叉引用55
參考文獻55
第5章相思子毒素和蓖麻毒素:了解其毒性、診斷和治療58
5.1引言58
5.2來源、分布、使用和濫用59
5.3毒性、臨床體徵和症狀60
5.4檢測和診斷61
5.4.1食品和飲料中毒素的檢測61
5.4.2口服中毒診斷63
5.4.3吸入中毒診斷66
5.5醫療管理的選擇和預後66
5.5.1臨床管理66
5.5.2實驗性疫苗67
5.5.3中和抗體的實驗用途68
5.5.4蓖麻毒素介導的細胞毒性途徑的靶向治療及干預點69
5.6結論與展望72
交叉引用73
參考文獻73
第6章黃麴黴毒素及其管理76
6.1引言76
6.1.1歷史回顧77
6.1.2真菌生長和產毒條件77
6.2化學、食品污染事件與立法77
6.2.1化學77
6.2.2食品污染事件78
6.2.3立法80
6.3毒物代謝動力學80
6.4黃麴黴毒素對動物和人體健康的毒害作用81
6.4.1急性毒性81
6.4.2慢性毒性82
6.5黃麴黴毒素的管理策略84
6.5.1食品/飼料中黃麴黴毒素預防污染措施84
6.5.2食品/飼料中黃麴黴毒素去污染的物理方法85
6.5.3食品和飼料中黃麴黴毒素去污染的化學方法85
6.5.4使用不同的化合物和其他方法防止黃麴黴毒素的影響86
6.5.5食品/飼料加工作為黃麴黴毒素去污的一種方法86
6.6結論與展望86
交叉引用87
參考文獻87
第7章與胃腸道疾病相關的毒素89
7.1引言89
7.2食品細菌污染的原因、作用方式、檢測和治療方案90
7.2.1消化道症狀90
7.2.2腹瀉的細菌性病因91
7.2.3葡萄球菌腸毒素95
7.2.4霍亂毒素97
7.2.5腹瀉的治療98
7.3結論與展望99
交叉引用99
參考文獻100
第二部分生物毒素威脅評估
第8章生物毒素構成的生物安全威脅105
8.1引言105
8.2用作生物恐怖劑的生物毒素106
8.2.1毒素作為雙重用途的生物製劑106
8.2.2生物毒素用作生物恐怖劑的“真正”潛力是什麼?133
8.2.3針對生物毒素的治療:暴露後治療的迫切需要134
8.3結論與展望135
交叉引用136
參考文獻136
第9章生物毒素與食品安全139
9.1引言139
9.2肉毒毒素(BoNT)140
9.3葡萄球菌腸毒素(SEs)142
9.4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145
9.5海鮮毒素147
9.6食品安全151
9.7結論與展望152
交叉引用152
參考文獻152
第10章人畜共患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158
10.1引言158
10.2有可能用於生物恐怖主義的人畜共患病159
10.3人畜共患的病原體159
10.3.1CDC A類劑中列出的人畜共患病原體160
10.3.2列入CDC B類的人畜共患病原體161
10.3.3列入CDC目錄C類的人畜共患病原體164
10.3.4其他人畜共患疾病165
10.4人畜共患病原體的檢測和早期鑑定167
10.4.1綜合症狀監測167
10.4.2分子生物學方法167
10.4.3免疫學方法167
10.4.4生物感測器168
10.5人畜共患病的預防與準備168
10.6結論與展望168
交叉引用168
參考文獻169
第11章仿製肉毒桿菌醫療產品和生物恐怖風險171
11.1引言171
11.2何謂假冒偽劣肉毒毒素產品?172
11.3背景173
11.4首例非法肉毒毒素產品問題173
11.52008年的形勢發展174
11.62009年蒙特雷報告175
11.7質量還是數量?176
11.8肉毒毒素的潛在生物恐怖使用:食品污染178
11.9案例研究:伊朗與肉毒毒素179
11.10結論與展望179
交叉引用179
參考文獻180
第三部分生物毒素監測工具
第12章基於細胞的神經毒素檢測185
12.1引言185
12.1.1細胞檢測(CBAs)在藥物發現中的迫切需求185
12.1.2從神經元結構到神經網路活動187
12.1.3神經毒理學研究對神經元行為的要求188
12.2CBAs在神經毒理學研究中的套用歷史188
12.3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作為神經毒理學研究的下一代平台190
12.3.1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發展190
12.3.2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平台的檢測範圍和特異性191
12.3.3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在毒素學中的潛在套用192
12.4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在毒素研究中的套用192
12.4.1細胞檢測用於研究梭菌神經毒素192
12.4.2谷氨酸毒性194
12.4.3黑寡婦蜘蛛毒素195
12.4.4發育神經毒性195
12.5細胞實驗在毒素學研究中的套用展望196
12.5.1活性依賴性表型分析用於毒素檢測196
12.5.2多能幹細胞(PSC)衍生的神經肌肉接頭(NMJs)196
12.5.3逆向轉化研究197
12.5.4複雜細胞實驗的先進培養模式197
12.6結論與展望198
交叉引用198
參考文獻198
第13章免疫感測器:利用抗體開發用於檢測病原體及其毒素的生物感測器203
13.1引言203
13.2抗體205
13.2.1抗體概述205
13.2.2不同類型的抗體及其產生206
13.2.3酶標記在信號產生和擴增中的套用206
13.3抗體表面功能化207
13.3.1隨機物理吸附207
13.3.2生物素-(乳鏈球菌)抗生物素蛋白親和捕獲208
13.3.3自組裝單層膜的共價鍵合208
13.4使用抗體的檢測系統209
13.4.1光學生物感測器209
13.4.2螢光檢測209
13.4.3基於表面電漿共振210
13.4.4壓電生物感測器210
13.4.5電化學生物感測器211
13.4.6電流型生物感測器211
13.4.7電化學阻抗譜214
13.5結論與展望216
交叉引用217
參考文獻217
第14章與生物戰相關的真菌毒素及其檢測220
14.1引言220
14.1.1生物戰和生物武器220
14.1.2真菌毒素221
14.1.3作為武器的真菌毒素:黃雨爭議221
14.1.4生物毒素檢測方法的必要性221
14.2生物威脅劑真菌毒素檢測的研究現狀222
14.2.1單端孢霉烯真菌毒素——T-2毒素222
14.2.2單端孢霉烯的化學分析225
14.2.3基於免疫的毒素檢測方法226
14.3黃麴黴毒素類228
14.3.1黃麴黴毒素:生物戰爭228
14.3.2黃麴黴毒素的產生及意義229
14.3.3對檢測方法的需求230
14.3.4早期檢測黃麴黴毒素真菌的分子方法230
14.3.5檢測黃麴黴毒素的化學方法231
14.3.6基於免疫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232
14.4結論與展望234
交叉引用234
參考文獻235
第四部分發展應對生物毒素攻擊的回響體系
第15章針對生物毒素恐怖攻擊的公共衛生回響241
15.1引言241
15.1.1生物恐怖主義242
15.1.2生物毒素243
15.2公共健康衛生和毒素恐怖主義248
15.2.1毒素攻擊的臨床鑑別252
15.2.2生物監測254
15.2.3公共衛生準備和回響255
15.2.4我們該如何做:公共衛生準備的現狀258
15.3結論與展望259
交叉引用260
參考文獻261
第16章開發生物毒素抑制劑的挑戰263
16.1引言263
16.2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s)的結構264
16.3作為藥物靶點的BoNT催化結構域265
16.3.1肉毒桿菌毒素A(BoNT/A)的多肽抑制劑266
16.3.2BoNT/A的小分子非肽抑制劑268
16.3.3BoNT/A的藥效團模型269
16.4BoNT/B的抑制劑270
16.5BoNT/E的抑制劑270
16.6外部結合位點的抑制劑271
16.7結論與展望272
交叉引用274
參考文獻274
第17章肉毒桿菌神經毒素的解毒劑277
17.1引言277
17.2BoNT的同源性及結構功能分析278
17.3BoNT解毒劑278
17.4疫苗279
17.4.1五價類毒素279
17.4.2重組疫苗280
17.5抗毒素280
17.5.1嬰兒肉毒中毒280
17.5.2成人肉毒中毒的抗毒素281
17.6MNT的外受體(Ectoreceptors)阻滯282
17.7經典的Zn2 螯合劑282
17.8全毒素攝取抑制劑282
17.8.1細胞外Ca2 對神經毒素攝取的作用282
17.8.2毒素內吞作用抑制劑283
17.8.3Lc易位抑制劑284
17.8.4Lc催化活性抑制劑285
17.8.5小分子抑制劑286
17.8.6肽抑制劑286
17.8.7旨在阻止BoNT抑制的肽抑制劑287
17.8.8基於異羥肟酸的Lc金屬蛋白酶抑制劑288
17.9氨基吡啶類化合物作為BoNT的解毒劑288
17.10適配體作為解毒劑290
17.11UPS依賴的Lc降解290
17.12突變體毒素作為研究工具291
17.13結論與展望291
參考文獻292
第18章相思子毒素的免疫中和反應296
18.1相思子毒素簡介296
18.1.1相思子毒素的歷史297
18.1.2植物中Ⅱ型RIPs的合成及其作用298
18.1.3RIPs的細胞內轉運299
18.2相思子毒素的生物活性300
18.2.1相思子毒素在細胞中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300
18.2.2相思子毒素誘發的程式性細胞死亡300
18.3從“相思子植物”中提取RIPs301
18.4相思子毒素的結構和作用模式302
18.4.1相思子毒素A鏈的結構302
18.4.2相思子毒素B鏈的三維結構304
18.4.3“相思子”凝集素的詳細結構與功能304
18.5相思子毒素作為潛在的生物戰劑305
18.5.1相思子毒素的中毒病例及相關症狀306
18.5.2檢測和診斷306
18.6報導的針對RIPs的抗毒素概述307
18.6.1中和毒素的免疫療法308
18.7相思子毒素的免疫中和反應308
18.7.1報導的抗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的中和抗體表位308
18.7.2單克隆抗體D6F10中和相思子毒素的機制309
18.7.3抗相思子毒素的潛在疫苗候選劑310
18.8結論與展望311
交叉引用311
參考文獻311
第19章對抗潛伏的敵人:梭菌屬氣性壞疽的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以及治療314
19.1引言314
19.2壞疽類型315
19.3病因學316
19.3.1易感風險因素316
19.4發病機理317
19.4.1傳播方式317
19.4.2致病性細菌學317
19.4.3致病模式318
19.5流行病學319
19.6病理生理學321
19.6.1α-毒素和θ-毒素的作用323
19.6.2α-毒素的精確作用機制324
19.7臨床症狀和併發症325
19.8診斷325
19.9治療326
19.9.1清創術326
19.9.2抗生素療法326
19.9.3高壓氧(HBO)療法327
19.9.4抗毒素和疫苗327
19.9.5蛆療法(生物療法)328
19.10結論與展望328
交叉引用329
參考文獻329
第20章動物疫苗技術:綜述332
20.1引言332
20.2活疫苗333
20.3滅活疫苗333
20.4亞單位疫苗334
20.4.1細菌表達的亞單位疫苗334
20.4.2昆蟲細胞表達的亞單位疫苗335
20.5DNA疫苗337
20.5.1DNA疫苗337
20.5.2CpG佐劑340
20.6微粒疫苗341
20.7結論與展望342
交叉引用343
參考文獻343
第21章與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有關的疫苗、診斷和對抗藥的基礎化學346
21.1引言346
21.2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s)作用模式和神經遞質釋放概述347
21.3通過胃腸道(GI)吸收的肉毒桿菌神經毒素348
21.4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神經特異性結合348
21.5內化和易位至神經元細胞質349
21.6胞內鋅內肽酶活性350
21.7肉毒桿菌中毒的臨床表現352
21.8肉毒毒素的臨床套用353
21.9從肉毒中毒的多個階段浮現出來的治療學發展機遇353
21.10毒素-受體結合的抑制354
21.10.1疫苗的主動和被動免疫354
21.10.2毒素-受體結合的小分子抑制劑356
21.10.3pH依賴的BoNT易位抑制357
21.10.4BoNT金屬蛋白活性的抑制357
21.11肉毒桿菌中毒的臨床診斷361
21.11.1小鼠致死率測定(MLA)362
21.11.2BoNT檢測的免疫學分析方法362
21.11.3肽鏈內切酶活性測定363
21.11.4基於細胞的分析364
21.12結論與展望364
交叉引用366
參考文獻366
第22章適配體作為對抗生物毒素的新藥劑375
22.1引言375
22.2適配體376
22.3適配體的治療套用378
22.4適配體在快速檢測與診斷中的套用潛力379
22.5適配體作為新型檢測平台的研究現狀與對策379
22.5.1蓖麻毒素380
22.5.2肉毒桿菌神經毒素381
22.5.3葡萄球菌腸毒素B384
22.5.4Epsilon產氣莢膜芽孢梭菌毒素384
22.6適配體作為生物威脅劑治療對策的挑戰385
22.7結論與展望386
交叉引用386
參考文獻387
第五部分生物毒素作為武器的演化和歷史透視
第23章毒素進化特徵393
23.1引言393
23.2細菌毒素的進化特徵395
23.3肉毒桿菌毒素397
23.3.1基因的組織形式398
23.3.2神經毒素基因簇399
23.3.3肉毒毒素的進化401
23.4肉毒毒素與其他毒素的摺疊相似性403
23.5SNAREs的進化404
23.6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與其神經底物之間的進化關係407
23.7熔融滴球形態結構與獨特的摺疊相耦合411
23.8結論與展望414
交叉引用415
參考文獻415
第24章信息素與兩棲動物的行為418
24.1引言418
24.2性信息素419
24.2.1無尾兩棲目動物419
24.2.2有尾目動物(有尾類)420
24.3水生信息素420
24.4有氣味的分泌物422
24.5信息素的實際套用422
24.6婚墊423
24.7結論與展望425
參考文獻425
第25章歷史上的海洋生物毒素:誤用與蓄意傷害427
25.1引言427
25.2用於自殺429
25.3用於謀殺429
25.4軍事用途430
25.5失能431
25.6毒素效力432
25.7毒素獲取432
25.7.1從自然中獲取432
25.7.2化學製備433
25.7.3生物生產433
25.8檢測和診斷434
25.9治療434
25.9.1對症治療434
25.9.2抗毒素435
25.10結論與展望436
交叉引用437
參考文獻437
第26章昨天、今天和明天:毒素用於武器和醫療的若干選擇性觀點440
26.1引言440
26.2一部精心選擇的歷史441
26.3自然界中的毒素443
26.3.1毒素類型443
26.3.2毒素的釋放或使用444
26.4毒素作為藥物和武器的雙重性質444
26.5倫理教育445
26.6結論與展望446
交叉引用446
參考文獻446
中英文對照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