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基礎》是1995年12月1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盧光瑩,華子千。本書闡述了生物大分子X射線晶體學的一般原理及其在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分析中所取得的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基礎
- 作 者:盧光瑩,華子千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1027295
- 出版時間:1995-12-01
- 頁 數:212
- 開 本:16
- 裝 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X射線晶體學,晶體生長,衍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晶體結構解析,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兩篇。第一篇介紹了生物大分子晶體培養、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的共同特徵、生物大分子纖維圖的一般特徵以及利用X射線衍射測定晶體結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第二篇分別介紹了蛋白質、核酸、病毒、核小體以及多糖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晶體結構分析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重點描述了各類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規律。
目錄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X射線晶體結構測定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生物大分子的晶體培養
1.1 影響蛋白質解性的因素
1.2 影響晶核形成和晶體生長的因素
1.3 結晶技術
第二章 晶體結構的共同特徵
2.1 晶體的空間格子、晶胞和晶面指標
2.2 晶體的對稱性、點群、晶系、空間群
第三章 晶體的X射線衍射花樣
3.1 衍射線的分布
3.2 衍射線的強度
第四章 記錄衍射花樣的方法
4.1 X射線的產生和一般性質
4.2 蛋白質晶體的挑選和安裝
4.3 回擺照相法
4.4 旋進照相法
4.5 魏森堡照相法
4.6 四圓衍射儀的基本原理
4.7 生物纖維狀物質的X射線衍射
第五章 晶胞中原子位置的測定
5.1 晶體的電子密度頒函式
5.2 電子密度圖
5.3 電子密度圖的解釋與原子在晶胞中的位置
第六章 解決相角問題的方法
6.1 帕特遜(Patterson)函式法
6.2 同晶置換法
6.3 反常散射法
6.4 分子置換法
第二篇 生物大分子的立體結構
第七章 蛋白質的立體結構
7.1 胺基酸和多肽鏈的立體結構和構象角的定義
7.2 各種胺基酸對蛋白質三維結構的影響
7.3 纖維狀蛋白質的立體結構
7.4 球狀蛋白質的晶體結構
7.5 膜蛋白的晶體生長和晶體結構
第八章 核酸的立體結構
第九章 病毒的立體結構
第十章 核小體和染色體的立體結構
第十一章 多糖的立體結構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
前言
50年代初,X射線晶體學成功地套用於生物大分子立體結構的測定。一些傑出的工作如蛋白質的α螺旋等二級結構模型的建立、肌紅蛋白等晶體結構的測定以及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等,都成為生物學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成就,並顯示了X射線衍射方法是在原子水平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立體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揭示生命奧秘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正是這些自然界存在著的像精美的藝術品般的形象化了的有趣的結構吸引和鼓舞著我們於60年代初步入了這一領域的大門。40多年來,X射線晶體學發展極為迅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測定已成為其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並廣泛涉及到生物學的各個學科。我們感到現在已有必要並有可能將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編寫成教科書,將自己學習的心得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了解和掌握X射線晶體學的基本原理,並對其在生物學中的套用和成就以及各類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規律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擴大知識面,用立體結構的觀點去思考生物學中的問題。
生物大分子晶體學除了X射線晶體學以外,近10多年來還發展了電子晶體學和中子衍射方法等。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只涉及X射線晶體學。不過,其基本原理同樣可用於電子晶體學和中子衍射等。此外,本書只偏重於介紹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已經揭不出的結構特點和規律,不詳細討論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本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篇為X射線晶體學的基本原理,由華子千編寫;第二篇為各類重要生物大分子的晶體結構分析,由盧光瑩編寫。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而且X射線晶體學還在不斷地發展,懇請讀者指出書中的錯誤和缺點。並藉此機會,對教誨過我們的老師、幫助過我們的同事和學生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X射線晶體學
是一門利用X射線來研究晶體中原子排列的學科。更準確地說,利用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作用,X射線晶體學可以獲得晶體中電子密度的分布情況,再從中分析獲得原子的位置資訊,即晶體結構。(以下論述以高分子材料的X射線晶體學為主)由於所有的原子都含有電子,並且X射線的波長範圍為0.001-10納米(即0.01-100埃),其波長與成鍵原子之間的距離(1-2埃附近)可比,因此X射線可用於研究各類分子的結構。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用X射線對單個的分子成像,因為沒有X射線透鏡可以聚焦X射線,而且X射線對單個分子的衍射能力非常弱,無法被探測。而晶體(一般為單晶)中含有數量巨大的方位相同的分子,X射線對這些分子的衍射疊加在一起就能夠產生足以被探測的信號。從這個意義上說,晶體就是一個X射線的信號放大器。X射線晶體學將X射線與晶體學聯繫在一起,從而可以對各類晶體結構進行研究,特別是蛋白質晶體結構。
晶體生長
為了獲得可供衍射的單晶,就需要將純化後的生物樣品進行晶體生長。晶體生長的方法有很多,如氣相擴散法、液相擴散法、溫度漸變法、真空升華法、對流法等等,而目前套用最廣泛的晶體生長方法是氣相擴散法。氣相擴散法又可以分為懸滴法、坐滴法、三明治法、油滴法和微量透析法。其中,懸滴法的使用頻率最高。
(以上方法都屬於化學方法,通常,研究凝聚態物理的用得最多的是區熔法,以多晶材料為基礎通過局部施加高溫使其部分熔化後再結晶,從而逐漸得到大塊的晶體,高分子材料通常不能承受過高溫度,所以無法使用這種方法)
衍射數據收集
在獲得單晶之後,就需要進行衍射實驗,即用X射線打到晶體上,產生衍射,並記錄衍射數據。X射線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常用X射線儀上使用的,通過高能電子流轟擊銅靶(或鉬靶),產生多個特徵波長的X射線,其中使用的CuKα的波長為1.5418Å;另一種就是利用同步輻射所產生的X射線,其波長可以變化。同步輻射X射線可以分為角散同步輻射(ADXD)和能散同步輻射(EDXRD)兩種,角散同步輻射的實驗原理與通常的X射線衍射儀是一樣的,不過波長更低(如0.6199Å),能量更高;而能散使用白光入射,即入射光具有連續波長,收集的衍射信號是在固定角度進行的,它的分辯率較角散同步輻射低,技術要求也較低。現在中國的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已經升級成了角散的。
衍射數據(包括衍射點的位置和強度)的記錄多採用像板或CCD探測器。
數據分析
晶體結構解析
由於晶體衍射實際上是晶體中每個原子的電子密度對X射線的衍射的疊加,衍射數據反映的是電子密度進行傅立葉變換的結果,用結構因子來表示。通過對結構因子進行反傅立葉變換,就可以獲得晶體中電子密度的分布。而結構因子是與波動方程相關的,計算結構因子需要獲得波動方程中的三個參數,即波的振幅、頻率和相位。振幅可以通過每個衍射點的強度直接計算獲得,頻率也是已知的,但相位無法從衍射數據中直接獲得,因此就產生了晶體結構解析中的“相位問題(phase problem)”。
晶體結構解析中所採用的解決相位問題的方法有直接法和Patterson法。而對於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主要方法有分子置換法、同晶置換法和反常散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