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生態/和諧中華知識文庫

生活與生態/和諧中華知識文庫

阮建芳編著的《生活與生態》內容簡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 《生活與生態》是一本通俗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活與生態/和諧中華知識文庫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作者:阮建芳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70874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阮建芳編著的《生活與生態》是“和諧中華知識文庫”系列之一,本書內容介紹: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科學技術不僅方便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隨之而來也帶來了很多的副作用,給我們的自然界也帶來了危害。追求低碳生活,保護自然環境是我們人類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態文明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
生態與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態文明的意義
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
科學發展與環境保護
生態破壞產生的危害
第二章 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與健康
PM2.5——籠罩在天空中的陰霾殺手
酸雨——“空中死神”
光污染——城市中的視覺污染
噪音——工業革命帶來的健康殺手
核污染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震驚世界的水俁灣事件
赤潮的危害
拒絕白色垃圾,減少環境污染
第三章 新型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發展
環境保護大勢所趨
我國的主要污染
保護環境,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怎樣保護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發展
第四章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養成低碳生活習慣
低碳生活50條
低碳生活是促進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綠色風暴席捲而來
綠色低碳生活小竅門——綠色辦公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
節約用水,點滴做起
電是能源,珍惜使用
垃圾分類,有益環保
愛惜糧食,節約用餐
節儉生活,綠色環保
室內環境與人類健康

文摘

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進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在不停的演變過程中。
這種關係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階段,即原始的農耕文明階段,人與大自然是相對親近的,人類服從自然、屬於自然;第二階段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階段,即近代工業文’明階段。這一階段以人類大規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為特徵,人與自然的關係日漸走向疏離;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重新走向和諧的新階段,這一階段是人類重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階段,人類認識到人類本身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一階段呈現出人對自然關係的新認識和某種程度的復歸。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隨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而變化的,二者的關係表現為一個歷史性的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與自然關係上更多表現為人受制於自然。
隨著歷史和時間的推移,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也積累了抵抗自然的能力。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轉變,人類逐漸由“敬畏自然”的態度變為“征服自然”,自然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農業社會以後,人類開始大規模改造自然,這樣做雖然擴大了耕地面積,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卻破壞了森林、草原、湖面,不僅導致了水土流失、土質下降、沙漠化、鹽鹼化,而且進一步使生態失去平衡。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得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自然界在人的面前變得十分的渺小起來。
進入20世紀,伴隨著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核武器的威脅,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技的發展並未給社會帶來真正的進步,反而使人類社會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擺脫的生態危機之中,於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正式進入了每一個地球人的視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當代已不再是一個理想的口號,它是我們基於全球性生態危機而提出來的關係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強調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球生態圈”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共同願望。人類經歷了一系列的可怕的噩夢,終於明白了大自然的威力。人類終於漸漸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近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類實踐的範圍不斷擴大,人類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對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淨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污染有關,食品安全事件經常發生。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人與自然關係嚴重失衡,主要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並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區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採,以至於危及人類自身的持續發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每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的關係,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應該對自然進行涵養保護。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應是共生、共贏、共榮的夥伴關係,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並進的科學發展觀。P6-8

序言

生態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也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包括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