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即生活的環境的各個方面的水平。涵蓋了個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質、信念、社會和生態環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活素質
- 外文名:Quality of life
- 解釋: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 性質:社會學
生活層面,主要因素,指標,
生活層面
物質生活:以金錢換取的各種物質上的享受。
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非以金錢換取的精神上的愉悅。兩者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素質。
往往以金錢換取的亦能成就我們精神上的愉悅。生活不能沒有金錢,重要的是當中有追求快樂,並升華出精神與境界。從多方面來考慮,沒有物質作為日常生活的鋪墊,精神生活就是空談。在沒有物質生活的前提下,在個人身體無法得到生存的時候,難道會有人想到精神生活,即使是能夠想到精神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但如果只有單純的物質生活,那人生是否失去了價值與存在的必要?
主要因素
(1)經濟(例如失業率、GDP、薪酬、工時、貧富差距),經濟環境較好、市民有穩定且豐厚的收入的時候,能享受較佳的物質生活。
(2)社會(例如罪案率、醫療保健水平、教育機會社會保障、康樂文化活動和平等機會),與我們在非物質生活上享有的滿足感有關。
(3)政治(例如權益、投票權、法治、出入境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政局穩定),亦影響我們在非物質生活上享有的滿足感。
(4)文化(例如文化多元性、文化的保育與承傳、文化設施)。
(5)環境(例如污染程度、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發展)。
指標
基於客觀因素的指標:可以量化,並由統計和收集得來的數據。如:GDP、失業率、罪案率、教育和醫療開支等。
基於主觀因素的指標:個人對生活素質的主觀感覺和看法,即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經歷、生活的環境有所不同;期望、目標亦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這通常影響對生活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