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指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增殖相協調的原則,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開發優質、安全、無害農產品,發展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農業產業化
  • 外文名: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 基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
  • 前提: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協調
  • 目的:建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體系
  • 導向:市場需求
簡介,內涵,發展措施,意義,

簡介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指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增殖相協調的原則,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開發優質、安全、無害農產品,發展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換句話說,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依託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軌道。它是在農業產業化基礎上,通過生態農業產業化,要把“農民(基地)一高附加值的加工企業(龍頭企業)一大市場”三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實體,建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體系。

內涵

1、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常規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引導和組織分散的農戶進入社會化大市場,將現代科學技術導入農業,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水平;重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重組生產要素,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引入現代農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在組織制度創新和完善中發展和壯大農戶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踐證明,生態農業產業化同農業產業化一樣,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線,把國營、集體、個體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組分、多方位、多層次的經營體制;生產組織已突破行政區劃的界線,形成跨鄉、縣、區、省,甚至跨國的聯合企業;管理技術已突破行業部門隸屬關係的界線,將農、工、商、貿、科教諸行業部門連結起來;生產區域上已突破城鄉分割的舊體制,把城鄉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
2、生態農業產業是生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順應21世紀生態產業發展而形成的新農業產業,因此它具有生態產業的本質特徵。即利用生態技術體系,通過物質的循環利用及能量多層次分級利用,使投入生態系統的資源和能量儘可能地轉化為健康無害化產品、實現廢棄物最小化,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是現代產業的生態化,生態型產業作為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產業形式的形成與發展,意味著既要實現終端產品的健康安全與環境無害化,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專門化和規範化,又納入經濟運行與生產過程,以保證最佳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
3、生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
(1)生態農業產業化強調農業產業經濟結構的生態化即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提倡與產業多樣化並存。即在一個地區,不能只種植一種農作物,發展一種產品,儘管主導產業是該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但為適應市場及生態環境風險(如針對可能遇到的生態災害問題或市場價格變動),生態農業產業化應提倡產品生產與產業的多樣化,通過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控實現結構的“柔化”。表現在一個區域範圍,生產的產品儘管發展有主有次,但不僅僅是一個,而是多個,其目的是增強對外界經濟環境(市場)風險的耐受性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生態農業產業化要把整個區域內的農產品生產鏈條相互連線,形成原料到產品,廢棄物變原料的相互交織,資源高效利用,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的清潔生產網路。其目的是將某一農產業的廢棄物轉化為另一產業的原料;一個產業的部分產品,將成為另一產業的原料,形成生產鏈網,其功能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區域的少廢棄物或無廢棄物生產,改善環境質量。將分散的各自獨立的產業如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與農業在一個區域範圍內構成一個規範性的具有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系統,真正發揮一個區域的整體功能。
(3)生態農業產業化生產的產品應是健康安全化的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在注重產品安全性同時,與名優特品牌戰略相結合。
(4)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在倡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側重建立與規範如下三大體系:環境友好(雙贏)的生態農業技術與集成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連結的政策法規與有效機制的巨觀調控管理體系;包括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範、環境與產品監測網路與制度的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接口,農民轉化為工人的接口,常規農業轉向生態農業的技術接口,以及巨觀管理接口,保證產品市場的占有量,維護生產者的利益。
(5)隨著相應產業的網路化連結,就業機會的增加,又加速了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了小農戶從自給式生產向商品化、專業化、科技化和規模化生產的轉化。

發展措施

1、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種養基地建設
集中連片建設農畜產品專業基地,是興辦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前提。比如德惠市立足於“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連片開發”的原則,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基礎,圍繞農業產業化總體規劃,確定了中西部平原的三高玉米種植區、井灌大豆種植區、東部松江流域水稻種植區、江河堤外地水澆麥種植區等四大糧食作物種植基地;肉雞、肉牛、生豬、蛋雞、稻田養鴨、水產養殖等六大養殖基地。基地建設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加工企業自建基地。為了穩定原料來源,提高原料質量和生產水平,由龍頭企業根據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制定統一標準,企業與農戶通過雙向選擇,確立緊密的生產合作關係。如德大公司採取由農戶代養肉雞,公司對農戶實行“五統一”(統一供雛、統一供料、統一技術監控、統一藥械供應、統一結算)的服務方式,發展了由4500個農戶構成的肉雞生產基地,年飼養肉雞5000萬隻。德欣公司也採取類似的形式,除自建幾個大型育肥牛場外,還發展了600多個育肥牛代養戶,簽約入欄牛50000多頭。二是建設群體集合式的商品生產基地。選擇有一定基礎和生產習慣的區域,全面發動,引導家家戶戶搞生產,集中連片成規模。三是靠專業大戶形成基地。
2、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力求效益最大化
堅持不懈地提高企業的水平,吸納國內外先進技術,在產品精深加工、多層次轉化增值上下功夫是關鍵。如吉林省德惠市的德大公司在不斷擴大肉雞屠宰加工能力的基礎上,新上了羽毛粉、腸羽粉加工設備,不僅使雞毛、雞腸等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堅持不懈地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改變農業低生產力的狀況,使之與企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適應產業化發展的水平。吉林省德惠市圍繞主導產業和基地建設,採取政技物結合(即政策、技術與物質投入相結合)、科技承包等形式,重點推廣了玉米、大豆高產系列化栽培技術、水稻“兩早兩稀”高產栽培技術、肉雞、蛋雞高產飼養技術、玉米秸稈青黃貯“三化”技術、玉米根茬粉碎還田技術、施用雞糞生產綠色大米技術、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等,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
3、以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為目標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
生產加工、銷售健康安全農產品,可以提高其產品的“身價”,使之成為名牌產品,可以迅速提高其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擴大銷售量,經濟效益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會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例如,黑龍江省慶安縣米粉廠,通過1993年申報慶泉牌潔米使用綠色食品標誌之後,由過去的處於半停產狀態,當年就盈利30萬元,徹底改變了虧損局面,1994年實現利稅124萬元,成為黑龍江省食糖系統的百強企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又擴大了對大米的加工轉化增值,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還可以帶動一系列實現無污染農副產品生產的農業生產資料產品如生物農藥、有機複合肥、微生物發酵飼料(如EM菌、酵素菌等)產業的發展,這在一些生態農業縣建設中已經出現。
4、通過生產過程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產業生態化
生態農業強調生產過程建立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為此,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應做到在相應產業之間,通過運用食物鏈原理與循環經濟原理,開發物質良性循環、能量多級利用、再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將一個企業的廢棄物作為另一企業的部分原料加以利用。通過物質的良性循環流動,增強可再生資源利用,減緩對環境的污染,提高環境質量,也實現了企業間的連線,形成以加工產業為龍頭的生態經濟鏈。特別是通過產業問的交流、融合、互補,有利於打破孤立、封閉的傳統生產方式,促進物質的多級循環利用,帶動農業的大規模、全方位發展。比如前述的吉林省德惠市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中將農戶有機地融入農業產業化建設這個統一體中,可是使農戶既種糧,又養雞、養牛,農牧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實現了糧一畜一肥一糧的良性循環,並與幾條經濟鏈都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各大企業集團的服務,使農戶家庭經營的單元內,形成依靠先進的種、養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的進行的生產,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由於加工企業的作用,在國家、集體、個體各自獨立經營之間建立起物資、技術、信息、產品的交換橋樑,在調節功能上形成利益連線的鏈環,在資源、生產加工、運銷方面互補、調節,建立起在現代技術、現代管理基礎上的農牧複合體系,使之更適應國內外供需形勢的變化,更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實現了生態農業由依靠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農業高科技、高層次良性循環的轉變;由傳統回歸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實現了經濟發展大生態合理化。

意義

1、提高我國生態農業的規模化水平
生態農業產業化有助於提高我國生態農業的規模化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規模化水平。生態農業產業化注重科學布局、產業結構最佳化和動態調控,有利於提高生態農業規模化水平.二是通過完善管理體系提高規模化水平 生態農業產業化注重建立技術體系、政策法規管理體系、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有利於提高生態農業規模化水平。三是通過構建完整產業鏈提高規模化水平生態農業產業化注重把整個區域內的農產品生產鏈條相互連線,形成種養加結合,農工貿並舉,產加銷一體,產前、產中、產後充分銜接的產業群體,有利於提高生態規模化水平。
2、顯著提升生態市場產品市場競爭力
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是品質、價格、標準化與抗風險能力。生態農業產業化一是通過綠色規範操作,大幅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二是通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提升生態農產品產能,降低成本,發揮價格優勢。三是通過建立標準體系,滿足生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認證與評價等多方面的綠色環保要求,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顯著提升我國生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四是生態農業產業化強調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從而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矛盾、常規農業轉向生態農業等問題。
3、改善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產業化能夠加快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於集中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由於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與高殘留、高毒性農藥,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不斷減少。同時,面源污染物又隨水體擴散到江湖河流,對水體造成污染,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生態農業發展有利於大幅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善由農業生產引起的環境問題。二是有利於解決副產品利用與污染問題。目前,糧食、家禽、水果等行業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資源浪費嚴重,畜類綜合利用率僅為29.9%,水果加工副產物的利用率不足5%,加之農產品加工業物耗、能耗、水耗相對較高,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惡化。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於農產品加工廢物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循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三是有利於解決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浪費與污染問題,農產品物流污染主要是來自批發市場和末端農貿市場產生的大量廢棄物,生態農業產業化重視綠色物流發展,有利於解決有關的浪費與污染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