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綜合體

定義:生態經濟綜合體是以生態文明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為先導,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強調生態因素、景觀因素和建築、規劃的融合,以建築、規劃、景觀、生態、交通設施、物流、信息…..等的一體化為特徵,體現高密度和高生態的結合,使人的活力、經濟的活力、生態的活力、社會的活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集產業發展、商務、居住、文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型綜合體型式。它強調綠色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經濟綜合體
  • 含義:循環經濟理論為先導
  • 緣起:我國正在快速城鎮化
  • 概念:可持續發展為基礎
緣起,概念,典型特徵,功能分析,規劃原則,結語,

緣起

我國正在快速城鎮化,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集中。隨之而來的是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漫無邊際的攤大餅、越來越明顯的熱島效應、擁堵的交通、渾濁的空氣等等一系列現代都市問題,怎樣解決?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一種新的經濟體——“生態經濟綜合體”應運而生,什麼是生態經濟綜合體?它的特點是什麼?如何做好生態經濟綜合體的規劃設計,沒有規範也沒有先例,大地創想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概念

生態經濟綜合體是以生態文明理論、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強調生態優先、強調建築、規劃與生態景觀的融合,以生態、景觀、規劃、建築、交通、信息等一體化為特徵,體現多功能和高生態的結合,使人的活力、經濟的活力、社會態的活力、生態的活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集產業發展、商務、居住、文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型綜合體型式,它強調綠色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備註: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可持續發展
《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 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與此定義相近的還有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定義:“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
1989 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UNEP) 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1) 走向國家和國際平等;(2)要有一種 支援性的國際經濟環境;(3) 維護、合理使用並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4) 在發展計畫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
總之,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後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可持續發展注重社會、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生活等各方面協調“發展”,要求這些方面的各項指標組成的向量的變化呈現單調增態勢(強可持續性發展),至少其總的變化趨勢不是單調減態勢(弱可持續性發展)。

典型特徵

生態經濟綜合體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特徵:
1、生態良好性
2、功能複合性
3、整體統一性
4、環境美麗性
5、土地使用均衡性

功能分析

生態綜合體的每種功能有其特定的運行規律,它將不同產業鏈與時間段的功能組織在一起,使其各部分的活動組織有序,共生共贏,使其保持繁榮昌盛,提高了生態綜合體的使用效益。主要功能如下:
l 生態保育(生態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單一物種群體單位,乃至數個生物所依存的棲地,至擴展至整個生態系統維護,甚至棲地原住民文化維護的學門。生態保育主要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結合其它學門的技術已進行對於生態系統的維繫,“保育”二字其實包含 “保護(protection)”與“復育(restoration)”這兩個內涵,前者是針對生物物種與其棲息地的保存與維護,而後者則是針對瀕危生物的育種、繁殖與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和重建工作。由於生態保育關係到人類對於生物行為、食物鏈乃至整個棲地環境的了解也關係到人類在環境經營上的模式與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因此生態保育需要眾多的學門參與,諸如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土木工程、經濟學、管理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等學門都是生態保育上所需顧及到的層面。)
l 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l 綠色工業(綠色工業是指的是實現清潔生產、生產綠色產品的工業,即在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時,能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自覺保護環境和實現生態平衡。其實質是減少物料消耗,同時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因為一切工業污染都是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不當或利用不足所導致。)
l 生態旅遊(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l 商務
l 商業
l 居住
l 酒店

規劃原則

1、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實行以生態為導向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現代化;在經濟層面實現從線性的經濟向再生的經濟(循環經濟)的轉變,實現發展經濟和消耗資源脫鉤的發展,使工業生產的物耗、能耗和最終產生的污染物最少,並以對人體和環境無害有益的綠色產品的生產為主導。另一方面發展生態型現代集約農業生產體系,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規律,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培植資源,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2、三生共贏,共享綠色
“在保護中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將一產、二產與三產有機結合,生態與居住、生產、遊憩功能相得益彰,形成具有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環保功能、遊憩功能、醫療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的新型生態綜合體。“生態、生產、生活”共贏,使人民過上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
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規劃設計須結合大區域和小環境特點,運用先進技術,多專業協作,充分發揮規劃設計師的智慧,描繪理想藍圖,科學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創新發展。

結語

生態經濟綜合體是一個嶄新的事物,我們提出這個概念,是針對新型城鎮化形勢下,如何解決高開發、高密度和高生態之間的難題而提出的應對方案。它強調空間一體化、建築景觀一體化、空間資源整合等概念,套用範圍廣泛,適用於旅遊地產、生態農業、新農村建設、城市更新、商業地產、新區建設等眾多領域。我們堅信,它必將成為新時代開發建設的一個新的理念,是體現生態文明的一個有力載體,引領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的潮流和方向。
作者:大地創想,受著作權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