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褐斑病

甜菜褐斑病

甜菜褐斑病,是一種針對甜菜葉片發作的真菌型病害。常使甜菜減產10%~20%,含糖量降低1°~2°或2°~3°。葉片染病初現褐色至紫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小斑點,最終會導致葉片乾枯而死。危害的真菌恭菜生尾孢,屬於半知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者藥劑噴灑等方式來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甜菜褐斑病
  • 分布區域:中國甜菜區均有發生
  • 病原中文名:恭菜生尾孢
  •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a beticola Sacc.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基本方法,藥劑方法,

病害症狀

常使甜菜減產10%~20%,含糖量降低1°~2°,黃淮平原及黃河中下游降低2°~3°。原料甜菜、採種甜菜均可發病。葉片染病初現褐色至紫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小斑點,後逐漸擴至3~4mm,斑點四周由花青素形成褐色至赤褐色邊緣,病斑中間較薄易破裂。葉面病斑多於葉背,每張葉片病斑數可高達數百個。後期病部中央產生灰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融合成片乾枯而死。株叢外葉先發病,逐漸向中層葉擴展,使新葉不斷受害,造成根冠肥大、青頭外露。葉柄染病形成梭形褐斑。

病原特徵

恭菜生尾孢(Cercospora beticola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自然條件下尚未見到。病菌菌絲橄欖色,生在寄主細胞間,集結成菌絲團。分生孢子梗褐色,2~17根束生,頂端色淡或無色,不分枝,大小22~64×3.5~5.5微米。分生孢子無色,鞭形,直或彎曲,頂端尖,具6~12個隔膜,大小50~360×2.5~4.5微米。在甜菜葉瓊脂培養基上,置於25℃連續螢光照射7天,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發育適溫25~28℃,高於37℃或低於5℃發育停滯。45℃處理10分鐘即死亡。萌發最適相對濕度98%~100%,在水滴中最好。菌絲團生活力強,在種球或葉片上能存活2年。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團在種球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春季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500~1000m。分生孢子在葉片上的水滴或露滴中萌發產生芽管,次日在氣孔處形成附著器,第3天靠侵入絲由氣孔侵入,形成吸器分生孢子伸入到活細胞里。均溫19~23℃適其侵染。最高25~29℃,最低13℃以上時,潛育期僅5~8天。

發病條件

該病發生嚴重度取絕於侵染次數。生產上均溫高於15℃,最低平均氣溫高於10℃,降雨量多於10mm,且再有1次降雨,孢子得以產生並傳播蔓延,再經10~15天潛育即出現第1批病斑。此後均溫10~25℃,最低13℃以上,每旬降雨1~2次或以上,每次雨量20mm左右,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甜研201、甜研301、甜研302、甜研303、雙豐8號、范育1號等。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減少越冬菌源。
(3)實行4年以上輪作。當年甜菜地與去年甜菜地應保持500m以上距離。

藥劑方法

發病前開始進行預測,於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滅病威膠懸劑700倍液、40%百霜淨膠懸劑600~700倍液。上述藥劑不能奏效時改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