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製作方法,方法一,方法二,原料慨述,艾苗,糯米,白糖,營養分析,食療作用,食譜相剋,
基本資料
產品名稱:甜艾團組織:軟綿,細膩,無雜質口味:純甜,並有糯米粉香味
色素:國家標準
形狀:圓形、長方形
產品特點:清香軟嫩,顏色鮮綠,味道可口,家庭製作其味甚佳
製作方法
方法一
1、將艾苗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和鹼面用旺火煮爛,撈出晾涼,搓成艾泥。然後慢慢灑入糯米面搋揉和均(邊灑邊揉,如乾亦可加少許清水),再切成小塊面坯,按扁。2、將芝麻倒入鍋中炒熟,晾涼,拌入白糖和熟豬油攪勻,然後放入面坯中,包成糰子。3、將包好的甜艾團入籠用旺火蒸20--30分鐘即熱。
方法二
1、將江米淘洗乾淨,在水中浸泡4小時撈出,放在鋪好籠布的籠上蒸1小時成軟硬合適的江米飯。2、將下籠的米飯倒入盆中加入花生油、糖桂花、白糖,用粗擀杖反覆地搗、攪、翻,使其產生粘性,互相能粘連在一起。3、將芝麻去掉泥沙,淘洗乾淨,放入鍋中用小火焙乾焙熟取出,用碗碾成細末。4、將熟芝麻粉的一半均勻地鋪在案板上,江米飯平鋪在芝麻粉上壓平整,再在江米飯上均勻地撒上一層芝麻粉,用擀杖擀一下,以免芝麻脫落。放在白瓷盤中,厚度約2厘米宜。入冰櫃冰涼後,取出切成長方形或菱形塊即成。
原料慨述
艾苗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軟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不規則的互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託葉,裂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正面深綠色,稀疏白色軟毛,背面灰綠色,有灰色絨毛;上部葉無柄,頂端葉全緣,披針形或條狀披針花,頭狀花序,無梗,多數密集成總狀,總苞密被白色綿毛;邊花為雌花,7--12朵,常不發育,花冠細弱;中央為兩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種不同,有紅色、淡黃色或淡裼色。瘦果長圓形,有毛或無毛。
糯米
又叫江米,是家常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逢年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製成的。糯米製成的酒,可用於滋補健身和治病。可用糯米、杜仲、黃芪、杞子、當歸等釀成“杜仲糯米酒”,飲之有壯氣提神、美容益壽、舒筋活血的功效。
白糖
營養分析
白糖:1、 適當食用白糖有助於提高機體對鈣的吸收,但過多就會妨礙鈣的吸收;2.、吃糖後應及時漱口或刷牙,以防齲齒的產生;3 、糖尿病病人不易直接食用食糖,最好是以甜味劑替代。適合人群:除糖尿病,對白砂糖不適的人之外,均可食用。食物相剋:芝麻忌與雞肉同食。製作指導:1、炒菜時不小心把鹽放多了,加入適量白糖,就可解鹹;2、 糖很容易生蟎,存放日久的糖不要生吃,應煮開後食用。
芝麻: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白芝麻具有含油量高、色澤潔白、籽粒飽滿、種皮薄、口感好、後味香醇等優良品質。白芝麻及其製品具有豐富的營養性和抗衰老性。1、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鎂等營養成分;芝麻中的亞油酸有調節膽固醇的作用。2、芝麻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能防止過氧化脂質對皮膚的危害,抵消或中和細胞內有害物質游離基的積聚,可使皮膚白皙潤澤,並能防止各種皮膚炎症。3、芝麻還具有養血的功效,可以治療皮膚乾枯、粗糙、令皮膚細膩光滑、紅潤光澤。
食療作用
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慾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症。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年糕無論甜鹹,其碳水化合物和鈉的含量都很高,對於有糖尿病、體重過重或其他慢性病如腎臟病、高血脂的人要適可而止。 白糖的食用:人們(尤其是嬰幼兒和老人)吃食物時,不要蘸著生白糖吃。正確的吃法是先高溫加熱3--5分鐘後再進食適當食用白糖有助於提高機體對鈣的吸收;但過多就會妨礙鈣的吸收。冰糖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對肺燥咳嗽、乾咳無痰、咯痰帶血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紅糖雖雜質較多,但營養成分保留較好。它具有益氣、緩中、助脾化食、補血破淤等功效,還兼具散寒止痛作用。所以,婦女因受寒體虛所致的痛經等症或是產後喝些紅糖水往往效果顯著。糖是營養物質,但應控制在一定的數量範圍內。到底一個人一天吃多少白糖合適,國外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每日每公斤體重控制在0.5克左右。也就是說,體重20公斤的兒童每日不超過10克,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日約30克左右。所以,平時要掌握食品中的含糖量,以免過分攝食。
芝麻: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腎、肺、脾經。有補血明目、祛風潤腸、生津通乳、益肝養發、強身體,抗衰老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頭暈耳鳴、高血壓、高血脂、咳嗽、身體虛弱、頭髮早白、貧血萎黃、津液不足、大便燥結、乳少、尿血等症。
艾草;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