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扇鼓是一種中國民俗舞蹈。扇鼓形同團扇,以鐵為框,單面蒙羊皮而成,柄尾成環狀並穿有數小銅鈸或鐵環,以藤條鞭成竹片箭子敲擊,為民間祭祀活動所用。有的地方叫“太平鼓”,形制大同小異。扇鼓表演需用十二人,因整個活動圍繞祭神,他們既請神,又代神,所以被稱為“十二神家”。他們用的扇鼓鼓面直徑45cm,鼓柄長40cm,鼓鞭系85cm的藤條,擊法簡單,擊鼓面為“咚”,抖鼓身使其柄尾鐵環相碰發聲為“唰”。有“立鼓擊打”、“平鼓上打”、“平鼓下打”等擊法。鼓點有[行路鼓]、[前下神]、[後下神]、[添神鼓]等等。其鼓面直徑35cm,安橢圓形木柄,柄尾端有三根彎鐵條各套銅環數枚。用寬1.5cm,厚0.3cm,長20cm的竹片外纏羊皮作鼓箭。左手握鼓,右手持椎,擊法很巧妙,用鼓椎前半段擊鼓心後立即抬起發“更”言,用鼓椎拍擊鼓心後,立即壓腕,將箭壓在鼓邊上,箭頭稍抬發“起”音,在此基礎上抬起椎尾,順勢用椎頭擊鼓一下,立即抬起發“個”音。打法有正挈鼓、反擊鼓、平擊鼓,以及其它高難技巧。
基本介紹
製作工藝,扇鼓特點,民間傳說,
製作工藝
扇鼓製作工藝極其講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環、扇椎4部分組成,扇圈古代多為銅圈,現多為鐵圈;扇面則以上等羊皮為材料,以民間百姓掙羅兒的方式製作;扇環作為配器,由三個半圓形梅花圖案構成,以鋼筋鍛打而成;鼓椎里為荊條,外以羊皮粘之。
扇鼓特點
扇鼓作為人民民眾喜愛的樂器,之所以在甘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甘谷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據《甘谷縣誌》記載,甘谷是全國最早建縣之地,被譽為華夏第一縣。早在新石器時代,甘谷就是渭河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此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扇鼓如同師傳徒、父傳子、子傳孫一樣,一直傳到了至今,成為人們民眾驅邪、希望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的主要表現形式。
民間傳說
作為一種中國民間藝術,甘谷扇鼓早期以祭祀曲調為主。相傳在古代,甘谷有一位員外,女兒叫梅香,長得滿目清秀,美麗動人,“二八”之後,為梅香說媒者絡繹不絕,可梅香偏偏愛上了為她家經常打工的農民黃大臘,他們常常偷偷在後花園、田野里相會,很快墜入了愛河,達到了如膠似漆,一日不見如三秋的地步,可老員外知古不化,堅決反對這門門不當,戶不對的親事,囚禁了女兒,趕走了黃大臘,一對青年男女被逼無奈,私奔他鄉,氣急敗壞的員外立即派人分三路搜尋,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尋找,終於在一座破廟裡找到了他們,一頓飽打拆散了這對鴛鴦,最後雙雙投河自盡,從而演繹了一曲梁山泊與祝英台的愛情悲劇。員外在悲痛之後,在他們自盡的地方,設立了道場,請來了一支扇鼓隊,高奏祭祀曲,為他們泣血招魂,從此扇鼓成為甘谷縣祭祀活動的主要器樂,流傳了下來。
扇鼓是粗獷豪放的,她雖然流傳於民間,但鼓聲具有明顯的號召力,鼓聲一起,農民們就要同時左手執鼓,右手拿椎,一邊打鼓,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形成了歌聲鼓聲相互交織,鼓聲歌聲節奏合一,唱中夾話白,呼中有人應的獨特風格。每年春節、二月十九、三月八、七月會,便是扇鼓的天下,在甘谷凡是有喜慶活動,就有扇鼓參加,整個會場扇鼓聲聲,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好一幅萬民同樂的流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