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瘡痂病

甘薯瘡痂病

葉片染病葉變形捲曲。芽、薯塊染病芽捲縮,薯塊表面產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點或於斑,乾燥時瘡痂易脫落,殘留疹狀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長受抑,健部繼續生長致根變形,發病早的受害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瘡痂病
  • 外文名:lsinoe batatas(Sawada)Viegas et Jenkins
  • 病害類型:真菌
  • 別名:縮芽病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為害部位:幼葉、芽、蔓及薯塊

形態特徵

子囊球形,大小15~16×10~12(um),具4~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稍彎曲,具隔膜,大小7~8×3~4(um);分生孢子梗長6~8um;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大小6~7.5×2.5~3.5(um)。

傳播途徑

病菌菌絲體在種薯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薯和土壤均可傳病,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由皮孔或傷口侵入,當塊莖表面形成木栓化組織後則難於侵入。

發病條件

氣溫25~28℃,連續降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實行4~6年輪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多施綠肥等有機肥料或施入土壤添加劑SH有抑制發病的作用。
(3)選用背不起、紅紅1號、不論春等抗病品種,用無病薯(蔓)育苗。
(4)發病初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60L,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防治農藥:甲基硫菌靈、多菌靈、苯菌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