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交通運輸,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社保,歷史文化,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名優特產,名勝古蹟,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據《讀史方輿紀要》,縣地處隴山之口,形勢險要,此地安寧與否,事關重大,故以靜寧為名。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是傳說中 '始畫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誕生地。
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勢力達到縣境。
周郝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秦屬隴西郡。
西漢,在今靜寧縣域置成紀、阿陽二縣。成紀在南,治所在今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東南約半公里處;阿陽在北,治所在今靜寧縣城南附近。此後成紀縣歷東漢、三國和西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時一度被廢,到北周復置,中經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 (天水)移至敬親川(秦安縣北),成紀縣治也由靜寧縣移徙敬親川,與州治同城。
宋朝,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兵北伐,滅了遠在太原的北漢政權,統一了北方。但是雄踞於陝甘北部邊境的西夏政權卻與宋王朝南北對峙,始終是宋朝在北方的勁敵。地處邊境的靜寧,其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瑋在隴山外之籠乾川修築隴干城(隆德縣城),作為抵禦西夏的軍事要塞。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
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準,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干城為軍治。
哲宗元祐八年 (1093年),置隴乾縣於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將德順軍治移隴乾縣,軍、縣同治一城。
紹聖四年(1097年),築威戎城。
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人南侵,整箇中國北部包括靜寧在內沒於金人的統治之下。
金朝,金世宗大定年間,改靜邊寨為靜邊縣,尋復為寨。
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改德順軍為順州,隸熙秦路。
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德順州,隸鳳翔路,升格後的德順州,領有隴乾、威戎、治平、水洛、隆德、通邊六縣,其中前三縣在今靜寧縣境,後三縣在今隆德、莊浪境內。
元朝,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改德順州為靜寧州,領隆德縣,另將德順州東部分置莊浪州,同隸陝西行省鞏昌路。
洪武三年(1370年),降莊浪為縣,和隆德縣同隸靜寧州。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縣直隸平涼府,靜寧州唯領莊浪一縣。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無領縣。
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馬寺,將安定監六營之地併入靜寧州。
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縣治移安定監,遂割安定監屬地隸通渭縣。其時,靜寧州下設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養民坊;十二里為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全縣分為5區,轄123村,隸書屬涇原道;
中華民國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6區、294保。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撤區,改為18個鄉鎮、164個保。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靜寧南8鎮(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韓店,朱家店、寧陽和計都)劃歸莊浪縣,將莊浪縣廣盈鄉、雲翠鄉部分地區劃歸靜寧。
1949年0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
1949年08月,靜寧解放,隸屬定西,
1950年05月,劃歸平涼管轄。
2002年,平涼專員公署撤地設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
2003年12月8日,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平涼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甘民區復字[2003]49號),以及平政發[2003]180號檔案:靜寧縣撤銷七里鄉,將該鄉併入界石鋪鎮;撤銷祁川鄉,將該鄉併入甘溝鄉;撤銷石咀鄉,將該鄉併入古城鄉;撤銷田堡鄉,將該鄉併入四河鄉;撤銷後梁鄉,將該鄉併入雷大鄉;撤銷陽坡鄉,將該鄉併入仁大鄉。
2015年,甘肅省民政廳(甘民復〔2015〕49號)批覆同意撤銷甘溝鄉、古城鄉、仁大鄉,設立甘溝鎮、古城鎮、仁大鎮。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
六盤山以西,
華家嶺以東,東接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東距平涼110公里,西至蘭州22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縣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靜寧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海拔1600-2245米,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個,山樑總長1652公里,主要山樑有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系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家嶺余脈。
氣候特徵
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 7.1℃ ,無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降水夏季較多,冬春季節較少,年均
降水量為450.8毫米,年蒸發量為1469毫米。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靜寧縣林木有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較普遍,川區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鑽天楊、柳、槐,山區多植早旱柳、
山楊、
臭椿、
白榆、槐。
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花卉主要有
野丁香、
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野生植物有
黃花、
野韭、小蒜、莧麻、
野胡麻、
野蕎麥等40個品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靜寧縣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飼養動物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
黃羊、青羊、
水狼多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杜家大灣
鐵礦、仁大鄉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較多。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靜寧縣總人口48.7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4.67萬人,民族以
漢族為主,有
回族、
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210人。
交通運輸
截至2013年底,靜寧縣農村
公路總里程為3100.686公里,附屬橋樑為2630.7延米57座。農村公路中有縣道226.704公里,鄉道212.16公里,村道2661.822公里。全縣等級公路里程為1738.995公里,通村硬化路637.792公里,鄉鎮通暢率為100%,建制村通暢率為43.3%。共建成鄉鎮客運站22個,行政村停靠站153個,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39%。轄區內有三級資質客運企業2戶,二級客運站1個;共有客運班線53條,客運車輛222輛,普通貨運汽車1191輛,危貨汽車23輛,出租汽車266輛。
政治
縣委書記:王曉軍
副書記、縣長:張興榮
縣委副書記:何鵬峰
縣委副書記:張 薇
常委、紀委書記:朱衛華
常委、副縣長:陳景春
常委、宣傳部長:呂錦鴻
常委、組織部長:楊會君
常委、統戰部長:李 岳
常委、政法委書記:王 敏
常委:王寧香
經濟
綜述
2017年,靜寧縣實現生產總值51.09億元,比2016年增長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04億元,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10.09億元,下降0.4%;第三產業增加值19.96億元,下降1.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1.2:19.7:39.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2005元,比2016年增長2.3%。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55億元,比2016年下降47.25%。其中,完成500萬元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8.22億元,下降49.82%。
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1.53億元,下降11.73%;第二產業投資3.99億元,下降83.49%;第三產業投資28.02億元,下降38.15%。
第一產業
2017年,靜寧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1.64萬噸,比2016年增產0.42萬噸,增長1.98%。其中,夏糧產量7.85萬噸,增產0.16萬噸,增長2.08%;秋糧產量13.79萬噸,增產0.26萬噸,增長1.92%。油料產量1.23萬噸,增長0.08%;蔬菜產量13.68萬噸,增長5.08%。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6.41萬畝,比2016年減少0.4萬畝,下降0.34%;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2萬畝,比2016年增加0.04萬畝,增長0.39%。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04萬畝,比2016年增加0.04萬畝,增長0.39%。年末果園面積54.06萬畝。其中,蘋果園面積52.69萬畝。水果產量達到66.38萬噸,比2016年增產7.83萬噸,增長13.37%。其中,蘋果產量達到65.7萬噸,增產7.7萬噸,增長13.28%。
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0309.22噸,比2016年減少268.53噸,下降2.54%。
年末大牲畜存欄15.23萬頭,比2016年減少0.64萬頭,下降4.03%。牛存欄10.21萬頭,增長0.39%,出欄1.64萬頭,增長4.44%;豬存欄9.55萬頭,下降9.74%;出欄10.88萬頭,下降4.98%;羊存欄0.55萬隻,出欄0.21萬隻;雞存欄78.7萬隻,增長12.03%;出欄43.04萬隻,下降12.04%。
農業機械總動力23.96萬千瓦,比2016年下降53.87%。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62萬噸,下降8.76%。農村用電量10059.15萬千瓦時,增長10.41%。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6.6萬畝,保灌面積15.59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靜寧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64億元,比2016年下降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億元,下降6.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910萬元,下降9.3%;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054.9萬元,增長1.2%。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0952.6萬元,下降5.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99.1萬元,下降23.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91730.2萬元,比2016年下降5%;實現利稅2901.1萬元,下降27.5%。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45億元,比2016年增長4.49%。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33億元,比2016年下降16.43%。住宅投資3.25億元,下降41.09%。房屋施工面積53.39萬平方米,下降43.41%。房屋竣工面積6.04萬平方米,下降86.68%。商品房銷售面積8.15萬平方米,下降53.52%;商品房銷售額3.87億元,下降45.79%。
第三產業
2017年,靜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9億元,比2016年增長7.9%。從銷售營業情況看,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5.82億元,增長6.25%;零售業實現銷售額45.28億元,增長7.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15億元,增長0.77%;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99億元,增長7.24%。
全年出口總額完成22397萬元,比2016年增長32.8%。
全年接待遊客150.3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22%;旅遊綜合收入達到7.96億元,比上年增長26%。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348.53萬噸,比上年增長10.07%。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90280.05萬噸公里,增長16.56%;客運量631.65萬人次,增長6.44%;旅客周轉量37930.63萬人公里,增長9.09%。
全年電信業務總量21336.49萬元,比上年下降5.32%;郵政業務總量1402.49萬元,增長10.0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06萬戶,本年增加固定電話用戶0.35萬戶,增長9.43%。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4.8萬戶,減少1.63萬戶,下降4.39%。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達到4.16萬戶,增長24.18%。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29921.23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7%。其中工業用電量5758.46萬千瓦時,下降10.3%;居民生活用電量11449.08萬千瓦時,增長16.9%。
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4464萬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898萬元,同口徑增長4.1%。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4438萬元,與上年持平。其中:增值稅完成5499萬元,增長90.1%;營業稅完成3萬元,下降99.9%;企業所得稅完成1388萬元,下降2.5%。非稅收入累計完成8462萬元,下降6.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累計337867萬元,增長6.8%。其中,包乾支出160766萬元,增長5.9%;專款支出177101萬元,增長7.6%。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05988萬元,比上年增長11.6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37497萬元,比上年增長9.63%。儲蓄存款餘額736638萬元,比上年增加69006萬元,增長10.34%。
保費總收入13988.2萬元,增長13.0%。其中,壽險收入10430萬元,增長22.7%;財產險收入3558.2萬元,增長9.92%。全年賠付各類保險金2587.42萬元。其中,壽險賠付227.3萬元,下降87.9%;財產險賠付2360.12萬元,下降5.6%。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85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含民辦華源中學),完全中學5所,獨立國中29所,普通國小184所,職業學校1所,幼稚園193所(其中行政村幼稚園14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教學點68個。
全縣共有公辦教職工6397人,公辦專人教師6363人,工人34人。在校學生78938人,其中普通高中12677人,國中16856人,職業學校4454人,國小31489人,幼稚園13399人,特殊教育學校6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2017年全縣高考報名6954人,在報名人數比2016年減少1091人的情況下,全縣高考再次取得優異成績:二本及以上上線2535人,上線率達45.4%,比2016年增長7.1個百分點;一本上線1042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並首次出現文化課應屆生一本上線人數超過二本的可喜現象,上線率18.6%,比2016年增長6.8個百分點。
文化
截至2017年,全縣共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鄉鎮文化站24個,村文化室333個,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1%,幹線網路總長3800公里,有限電視用戶17500戶,總共73枚,金牌29枚,銀牌23枚,銀牌21枚。
衛生
截至2017年,靜寧縣共有各種衛生機構565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站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鄉鎮衛生院25個,個體診所136個,門診部1個,村衛生室393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25人。其中公立醫療機構1581人,村衛生室400個,診所、門診部等183人。
社保
2017年,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18%,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516人,較2014年下降了5%;2015年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1881人,較2014年增長2.7%;參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11833人,較2014年下降0.87%;2015年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9054人,較2014年增長3%;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9117人,較2012年增長13.47%;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8.07萬人,較2016年下降5.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縣參合率為98.64%。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
民間藝術
社火
社火多在春節期間和特大喜慶日子演出。有舞台表演、地攤子和由獅子、龍、高蹺、旱船、高台組成的社火隊三種表演形式。耍社火時,要 " 說儀程 " ,表演曲子戲 、小曲、獅子、馬社火、紙馬、跑驢、小車、高台、龍燈、旱船、高蹺和皮影等節目。
歌謠
靜寧縣歌謠以《毛女子》、《
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鳥鳥自由配成雙》、《有吃有喝心裡舒坦》等流傳較為普遍。
剪紙
剪紙是靜寧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裝飾藝術,每逢節日(主要是春節)或有喜慶事時,婦女用彩紙剪成各種花、鳥、蟲、魚或人物,貼在窗格上(叫窗花)、門欞上、牆壁上(叫牆花)作為裝飾。
刺繡
刺繡多在枕頂、襪跟、鞋頭、兜肚上,其中 " 繡花枕頭頂 " 是刺繡工藝中的精品。刺繡古雅艷麗,保留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趣,繡工細而不滯,圖案線條奔放自如,確為雅俗共賞之珍品。
名優特產
名勝古蹟
仙人峽
仙人峽位於靜寧縣城南25公里處,葫蘆河流經峽谷,峽谷南北長百里,東西寬數丈,幽谷窄隘,眾壑縱橫,有天然拱橋"仙人橋"、"一線天"、"龍馬城"、"天宇崖"等景觀,是鐘靈毓秀之聖地。仙人峽與傳說的伏羲、女媧降生地成紀水及成紀城僅一山之隔,因龍馬出、仙鶴翔而顯神奇,因伏羲女媧居處而聞名於世。
珍珠林
珍珠林位於古城鄉興隆山上,面積50多畝,建築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鐘樓、藥王殿等古建築,有大小神佛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
文屏山
文屏山在靜寧縣城南 1.5公里處,又稱娘娘廟山,東與峰台山相望,南和五台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
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靜寧縣城南 1.5公里 處,原為翠屏山西峰,因山勢五疊而得名。五台山自宋元在山麓 "湫池"旁始建亂石神廟起,先後建有真武廟、藥王洞、文昌閣、子孫宮、香山洞、磨針洞等處祠宇。景區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 6萬平方米。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靜寧縣城站院巷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6年),已有450多年歷史。初建時規模不大,約 700平方米 ,後隨著穆斯林人數的不斷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來,曾三次翻修擴建。建築布局依西向東,以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為軸線,南北兩側配有廂房。保存的禮拜大殿面積390平方米 ,平面呈 "凸"字形,由歇山、懸山頂和兩坡卷棚連線,建築形式獨特,古建築中少見。現為靜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物之一,又是全縣城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靜寧縣八里鄉,海拔1998米 ,屬祁家大山余脈,相傳,漢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於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後欽題“救龍山”,遂得名。
懸鏡湖
懸鏡湖位於靜寧司橋鄉境內,西距靜寧中心4公里左右,東距平涼 110公里 ,是甘肅與寧夏接壤地帶,被譽為靜寧縣的東大門。景區水域面積約3000畝,呈東西狹長分布,懸鏡湖南岸的“東峽休閒度假村”內有蒙古包18座、釣魚池2個,初步形成集休閒、娛樂、餐飲避暑為一體的度假景區。
烽台山公園
烽台山公園是靜寧縣集植樹造林、興水節灌、觀光農業、旅遊娛樂於一體的觀光農業示範園。該園區涉及城關、八里兩鎮3村,總面積6500畝。根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牆,建成了烽台山莊。
西嶺生態公園
西嶺生態公園占地320畝,是一個集生態型、景觀型、公益型、服務型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公園內有人工湖、中心花園、中心廣場、農家樂小院及配套的涼亭、石桌、石凳、茶室等設施,栽植有各種景觀常青樹木和觀賞花卉,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生態公園。
成紀古城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保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牆長490米。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灘休閒農業觀光園
大地灘休閒農業觀光園是靜寧縣葫蘆河流域10萬畝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一個中心示範園,占地面積2100畝,分為五區一場,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標準化管理區800畝,時令水果露地栽植區500畝,優質育苗區100畝,反季節溫室果樹栽培區100畝,以黃金梨為主的砂梨系列區100畝,優質牧草溫室養殖場500畝。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該園區以田園風光、現代新農村休閒、生態高科技等特點成為靜寧縣一處重要的鄉村休閒旅遊基地。
界石鋪紅軍長紀念園
界石鋪紅軍長紀念園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緊臨國道312線,距靜寧縣城二十餘公里。整個紀念園占地35畝,主要建築有紀念館、南大門、紅色記憶長廊、宣傳教育中心、管理接待中心、毛澤東舊居、紅軍樓等。
文廟
靜寧文廟位於靜寧一中校園內,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3年),原建築面積18076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696年)重修。坐北向南,順中軸線依次為先師廟門、戟門、大成殿,戟門內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頂,七開間。戟門歇山頂,五楹。廟門作牌坊式欞星門。整個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國家3A級旅遊景點。位於靜寧縣城中心,是全縣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1.8萬㎡,建築以伏羲大殿為主體,整體建築為秦漢風格。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