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於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隸屬單位: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
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於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
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於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良好。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國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面向社會經濟和科技戰略,依據中國自然條件的地理分布規律布局建設,經過多年發展,獲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觀測數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鍛鍊培養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進了相關學科發展,...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簡稱西北研究院)是中國專門從事高寒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野外科學觀測和試驗研究工作。從我國歷來高度重視野外科學觀測和試驗研究工作。從1999年開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生態系統、特殊環境與大氣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蝕等4個方面,遴選建設了106個國家野外站。經過系統建設,這些國家野外站在長期連續基礎數據獲取、自然現象和規律認知、推動相關領域方向發...
1961年,甘肅科技大學併入蘭州大學。1968年5月,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改為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1981年前後,浙江大學、成都科技大學(今四川大學)、哈爾濱科技大學(今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管理權轉交其他中央部委。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職工大學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業餘職工大學,創建...
原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是1959年5月為探索改變西北乾旱途徑的問題在蘭州建立的,建所基礎是蘭州地球物理觀象台,其前身為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蘭州分所。1962年同冰川凍土研究所合併成立中科院雲霧物理冰川研究所,同年又分為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冰川凍土研究所。1974年蘭州地球物理所又分為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蘭州大學民勤沙塵暴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成,促成了我校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及聖安東尼瀑布實驗室、美國農業部土壤風蝕與水土保持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地球物理與氣象學研究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湍流實驗室、甘肅省治沙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寧夏大學等科研單位的長期合作。蘭州大學民勤沙塵暴科學...
甘肅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發展歷程 甘肅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1962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主管陝甘寧青新五省(區)的地震台站建設和地震監測分析工作,並負責西北五省(區)及內蒙古包頭以西的地震烈度工作。1...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成立於1954年,是中國科學院在全國11個分院之一,作為中科院機關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繫在甘肅和青海的院屬科研單位。包括: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2016年6月整合了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
1974年4月1日正式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 1958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六省(區)治沙規劃會議。1959年3月在蘭州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治理沙漠科學考察隊(簡稱“治沙隊”,是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並...
1965年,南開大學核物理系、放化專業併入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1996年首批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國家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高校。2001年,進入“985工程”建設行列,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定,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支持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高校之一。2002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併入蘭州大學。2...
在這一階段的後期,從1976年8月開始,還著手建設了北京、上海、瀋陽、蘭州、成都、昆明區域地震傳輸台網(簡稱768台網)。 此後,經過不斷的擴充和改造,至“九五”計畫實施前,我國大陸地區由中國地震局和省(區、市)地震局管理的國家基本地震觀測台網的台站86個,省級區域地震觀測台網的台站302個,區域遙測台...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局數字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觀測研究站(2個):南極長城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南極中山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科研業務部門(6個):極地戰略研究室、極地冰川學研究室、極地海洋學研究室、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極地生物與...
1997年底,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年輕學術帶頭人培養計畫”,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998年11月—2007年12月,任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2年07月—2002年10月,在美國Delaware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2007年12月—2012年06月,任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蘭州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0年8月—2003年2月,擔任美國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2003年3月,回國後擔任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擔任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0年,擔任教育部半乾旱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2010年2月24日,獲甘肅省第一層次領軍人才。2011年,入選教育部“長江...
2012年6月,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國科學家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拍到一個發光球,被認為就是在雷暴天氣出現的球狀閃電。它的視頻和光譜,被認為是迄今為止自然界球狀閃電的首次科學記錄。而這項研究的詳細內容,已經發表在2014年1月出版的《物理學評論快報》上。聖艾爾摩之火常被誤會為球狀閃電同類型...
雲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雲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雲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下屬研究機構。2019年8月,雲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14年,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美國沙漠研究所承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青藏高原凍土中原油降解微生物的篩選及耐冷工程菌構建”在蘭州啟動。2015年,美國沙漠研究所微生物專家Henry Sun教授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作了題為“沙漠微生物學:從南極到死谷”的學術報告。提出了微生物研究在我國...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於上海市地震局。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一般。
其他台站是以地震預報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區域性地磁觀測台站。由國際地磁學與高空物理學協會(IAGA)主持運行的國際地磁觀測台網(INTERMAGNET)包括約133個地磁台站,其中包括中國的北京站、長春站、肇慶站、蘭州站、烏魯木齊站共5個固定台站。海島礁附近的地磁場由於受海底地形、海底岩石性質、海底地質構造和洋流等影響,...
秦大河,1947年1月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1965年秦大河從武威第一中學畢業後,考入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1970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和政縣第一中學任教;1978年調進...
畢業後留校從事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現任甘肅武威綠洲農業高效用水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副站長,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副站長。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17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長期駐紮武威負責實驗站工作,圍繞旱區農業節水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開拓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過程機制研究新領域,探索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大尺度時空格局及功能性狀的生態地理學機制。長期服務生態系統觀測實驗網路及國家野外台站的建設,組織開展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和科技部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CNERN)的長期定位觀測實驗研究,開發生態環境...
1992年獲蘭州大學優秀畢業生。1994年獲“世川良一”獎學金。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方樹泉”獎學金。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6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6年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五)200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青藏...
姚檀棟,1954年7月出生於甘肅通渭,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學家,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名譽所長。1978年姚檀棟從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本科畢業;1982年蘭州大學地理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博士學位。1987年開始先後進入法國...
2003年12月,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畢業,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2019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賀可強提出和建立了滑坡位移動力學預測預報理論和評價方法、中國北方岩溶塌陷力學預測模型和地質生態環境...
何宏林,男,1964年7月出生,安徽懷寧人,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生學歷,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構造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分管科技科研、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合作工作。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山西太原大陸裂谷動力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中國地震...
但2005年3月25日,《銀川晚報》所載周興華先生《大麥地史前“岩畫維納斯”的由來與黑山峽長城的始築年代》一文中,引陳正祥教授在《中國文化地理》中說:“秦代長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從今天靈武,金積、中衛、靖邊(系靖遠之誤)經過蘭州迄臨洮。”又引黃麟書先生《邊塞研究》中說:“秦長城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