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是甘肅省內唯一專門從事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研究和防治的省級非營利性公益類科研機構,農業部首批認定的全國農藥登記藥效試驗認證單位,甘肅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及品種抗病蟲性鑑定權威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創辦時間:1958年
- 單位編制:60人
- 固定資產:240萬元
- 試驗地:45畝
- 科研辦公用房:5200㎡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該所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全省農業重大生物災害的預測預報、動態規律、關鍵防治技術及綜合治理,承擔國家和省上下達的科研項目以及地方委託項目;根據災情現狀和成災趨勢,合理安排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比例,努力提高研究的綜合度、系統性和實用性;跟蹤病蟲草鼠害發生動態,增強對突發性、暴發性、危險性、檢疫性重大病蟲災害的應急控災能力,並及時提供經濟、安全、高效的防治技術;開展農藥藥效評價、農藥殘留和抗藥性監測,研製開發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混配農藥;加強區域性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示範推廣和成果轉化;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和新品種的抗病蟲性鑑定,提高對農作物重大生物災害的預警預報、快速回響和有效控制能力,逐步實現全省農業生物災害的可持續控制。該所正緊緊圍繞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資源整合,調整學科結構,著力解決全省農業經濟發展中關鍵性的重大植保科技問題,逐步形成了具有區域優勢和特色的省級植物保護科研創新中心。
發展歷史
建所40多年來,在植物真菌、植物病毒、植物線蟲、農業昆蟲及蟎類、農田雜草、新農藥研製、生物防治、植物抗病蟲性鑑定、農藥殘留及抗藥性監測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有5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49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小麥條鏽病、禾穀類作物病毒病、農作物地下害蟲、土傳性病害、農田雜草、新農藥研製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艱苦奮鬥,現已發展成為學科配置合理、技術力量雄厚、專業水平較高、研究手段先進、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省級農業套用基礎性研究機構。
研究所下設植物病害研究室、農業昆蟲及蟎類研究室、農藥研究室、農作物品種抗病蟲性鑑定室、昆蟲標本室、甘谷試驗站和新農藥開發中心,與甘肅農業大學聯合建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單位編制60人,現有在職人員47人,本科以上學歷占60%以上,其中研究員6名,副高職稱人員16名,中級職稱人員15名,碩士生導師4人,在讀博士7人,碩士3人,在讀碩士2人,入選甘肅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和“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甘肅省優秀專家1人,省屬科研院所學科帶頭人1人,4人分別獲“全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和“甘肅省青年科技獎”。
全所現有固定資產總額240萬元,試驗地45畝,科研及辦公用房近5200㎡,科研儀器設備價值近170萬元,主要設備有高效核酸電泳系統、GPS系統、GIS系統、PCR儀、整粒穀物近紅外測定儀、高速離心沉澱機、冰凍機、振盪機、人工氣候箱、電熱恆溫培養箱、超低溫冷凍箱、電泳儀、酶聯檢測儀、數位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數碼錄像機、數碼投影儀、台式及筆記本電腦,各類生物測定、氣象監測儀,各類顯微鏡、解剖鏡等。擁有省內收藏量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昆蟲標本室。除在甘谷、蘭州設有固定試驗站外,還在省內不同生態類型區設有試驗、示範基地。
自“九五”以來,已先後承擔國家部委和省上下達的各類科技項目40餘項,取得科技成果25項,其中國際先進水平1項,國內領先水平12項,國內先進水平12項,已有17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科技進步獎,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 余篇,為全省農業控害減災、保障農業持續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全所承擔的科技項目有22項,其中:參與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國家“863”、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農業部“948”項目等協作項目7項,主持承擔國家星火計畫項目1項,主持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學事業費科技項目、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省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項目、省技術開發研究項目、省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省級重大成果推廣項目、省扶貧開發項目等11項,其他項目3項。
為提高研究水平,拓寬工作思路,該所十分注重引進國外智力,近幾年先後邀請了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CIMMYT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0多位植保專家來所進行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
作為農業套用基礎性研究機構,該所面向農、林、草業生產提供病、蟲、草害診斷、鑑定、防治技術以及農藥殘留檢測、藥害診斷等諮詢和技術服務,承接地方和企事業單位委託的各類農業生物災害關鍵防治技術、新農藥(包括生物農藥)研製開發、農作物抗病育種、農業綜合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等試驗研究和技術推廣任務,承擔各類新農藥的室內和大田藥效試驗、植物抗病蟲性鑑定、昆蟲資源標本的製作和展覽、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等工作,並在上述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