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技工教育事業三年發展規劃

2009—2011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充分發揮技工教育對促進就業和服務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確保我省技工教育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意見》(省委發〔2006〕19號)、人社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於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畫的通知》(人社部發〔2009〕8號)和今年(2011年)全省人才工作座談會精神,特制定我省技工院校2009—2011年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省技工教育事業三年發展規劃
  • 地區:甘肅省
  • 內容:技工教育事業三年發展
  • 隸屬:政府檔案
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保障措施,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的總體工作思路,以服務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為目標,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實現勞動者的有效和穩定就業,為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提供技能人才支撐。貫徹“政府引導、行業主管;企業主辦、校企聯合;社會參與、突出特色;市場導向、服務就業”的辦學方針,著力推進技工教育辦學思路、辦學體制、培養機制、培訓模式轉變和創新,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全省技工院校的辦學質量、水平和層次,擴大辦學規模,增強辦學實力,加快培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競爭能力,全面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為全面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實現甘肅振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標任務

(一)加快院校建設,擴大辦學規模。加快技工院校建設,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形成區域技工教育合力,提高技工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增強辦學實力,原則上在各市州和省內重點行業至少建立1所在校生數達5000人的省級以上重點技工院校。每年在不少於5個具備條件的縣市區新建、改建、組建技工學校,建設縣域企業職工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基地,打造農村新生勞動力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的主陣地,為發展縣域經濟服務,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到2011年,根據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要求,使全省技工院校穩定在80所,重點建立6個以上技工教育集團,技工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8萬人。建成在校生萬人以上的院校2所,在校生5000人以上的院校18所。在現有普通技工學校、省部級重點、國家級重點、高級技工學校的基礎上,通過自我發展與政策扶持相結合,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重點改造和升級12所普通技工學校,使省部級重點技工學校達到15所。改造和提升9所省部級重點技工學校,使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達到15所,高級技工培養達到在校生總數的20%。改造和提升9所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使高級技工學校達到15所,高級技工培養達到在校生總數的30%以上。改造和提升8所高級技工學校,使技師學院達到15所,高級技工和預備技師的培養占在校生總數的40%以上。全省技能培訓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
(二)調整院校布局,服務經濟發展。根據我省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對技工院校布局進行合理調整,東部以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業為主,中部以汽車、石化、輕工、物流和服務業為主,西部以鋼鐵、有色金屬和旅遊服務為主。擴大學校培訓規模,提高辦學層次。對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技工院校給予重點扶持,使之成為當地職業培訓的龍頭。各行業創辦的技工院校要打破行業界限,進行合併和重組,擴大辦學規模,實現資源共享。對企業創辦的技工院校繼續給予政策扶持,使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
(三)科學設定專業,提高辦學水平。各技工院校要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靈活調整專業設定,增加傳統專業科技含量,注重新興產業的專業設定。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全國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每個技工院校都要擁有若干個適應經濟發展、辦學成果突出的示範專業。專業設定圍繞市場需求,重點辦好軟體技術、數控技術、汽車套用與維修、電子技術套用、模具設計與製造、機電技術套用、現代物流、影視動漫、旅遊服務與管理等市場急需人才的專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確立100個主體專業,發展40個特色專業,重點建設60個骨幹品牌專業,特別要在培養高精尖、科技含量高的實用型、複合型人才上下功夫。以初級工培訓為基礎,中級工培訓為主體,高級工、預備技師培訓為主導,進一步完善多功能、多層次的技工培訓體系。注意擴展技工院校的技工教育功能,把技工院校建設成集職業需求預測、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技能鑑定、職業介紹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基地。
(四)爭取項目資金,加大教育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技工院校的資金投入,加強技工院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拓展技工院校發展的融資渠道,探索國有民辦、民辦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辦學,努力實現技工教育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辦學,各類型技工院校協調發展的格局。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債資金,支持技工院校發展,到2011年使全省技工院校辦學條件普遍得到提高和改善。
(五)實施特別培訓計畫,保證就業穩定。圍繞就業需求,依託技工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集中對困難企業在職職工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轉業培訓,幫助其實現穩定就業。對失去工作返鄉的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促進其實現轉移就業或返鄉創業。對失業人員(包括參加失業登記的大學畢業生、留在城裡的失業農民工)開展中短期技能培訓,幫助其實現再就業。對新成長勞動力開展儲備性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使參加培訓人員80%以上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書,努力提高勞動者就業、再就業和創業能力,保持就業局勢的穩定。
(六)強化基地建設,培養技能人才。加強技工院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學生實習實訓條件,提高畢業生動手能力。建設12個重點實訓基地,其中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建設6個、國家級重點院校建設4個、省部級重點技工學校建設2個重點實訓基地。每個專業都要建立校內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技工院校要重視實習教學,不斷增加投入,完善實習教學條件,突出技能訓練,保證基本操作技能和綜合課題訓練在校內完成。按照人力資源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在培養複合型技能人才上下工夫。選擇條件好、生產設備先進的企事業單位作為實習基地。

保障措施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技工院校發展,把技工院校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技工院校發展納入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認真制定相關政策,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一)重視技工教育,完善招生政策。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共同編制技工院校招生代碼。省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技工院校招生納入中職院校統一招生計畫,統一組織招生工作,在錄取政策上與中職院校相同。
(二)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快速發展。縣級以上政府要加大對技工院校的投入,規範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收費標準,確保技工院校收取的學費用於學校建設。各技工院校應採取企業支持、學校自籌、銀行貸款、社會集資等措施,積極籌措資金。建立技工院校融資擔保服務平台,推動技工院校與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合作,加大技工院校融資力度,加快技工院校的建設。各級政府對技工院校開展返鄉農民工、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兩後生”技能儲備培訓的,可按有關規定從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中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三)創新辦學機制,推動多元辦學。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單位和社會共同分擔,多種所有制並存和多渠道投入的技工教育發展新機制。充分發揮公辦技工院校在技工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大力發展民辦技工教育。
(四)加快改革進程,提升辦學實力。深化公辦技工院校以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技工院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和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夠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合理流動的靈活用人機制。根據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數核定教職工編制,深化內部收入分配改革,將教職工收入與學校發展、所聘崗位及個人貢獻掛鈎,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建立彈性學習制度,逐步推行學分制和選修制。加強技工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
(五)強化師資建設,提高培訓質量。按有關規定配足配齊技工院校的專業課教師,符合國家規定的師生比基本標準。學校新進教師學歷要達到本科以上,現有教師3年內要達到本科以上學歷,高級職稱占30%以上,其中“一體化”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0%以上。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學歷要達到大專以上、操作技能達到國家職業資格二級(技師)以上。其他技工院校實習指導教師要取得高級技工院校(高職院校)學歷,操作技能達到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高級職業資格)以上。技工院校要成立教研機構,重視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和提高,建立技工院校教師培訓制度和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六)推進校企合作,實現人才共建。加強對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協調指導,探索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訓集團或聯合體模式運作機制,加強六大培訓集團建設。按照校企合作要求,將省內重點企業納入各培訓集團,拓展培訓集團功能,開展訂單定向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技工院校參與承擔企業職工進修晉級培訓任務的,所需培訓經費由企業在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列支,同級財政按有關規定給予適當補貼。
(七)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路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技工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傳加快發展技工教育的方針政策,大力宣傳技工教育發展中湧現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樹立技工院校良好品牌形象,在全社會營造重視支持技工教育發展的濃厚氛圍,為技工院校營造公平寬鬆的發展環境,促進全省技工院校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