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

中共甘肅省委印發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甘發〔2015〕1號),總結了2014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大力度深化農村改革的成果,提出了面對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要求。

2014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大力度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機制增加“三農”投入,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豐”,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業農村基礎不斷夯實,民生進一步改善,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省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家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對加快“三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但是我省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發展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農民增收依然是“三農”工作的難題,特別是農業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補貼效應減弱,使新階段“三農”工作面臨新挑戰。要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新特徵,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推進具有我省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015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深化改革為統攬,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堅持數量質量效益並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持續推進“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畫、“1236”扶貧攻堅行動、“雙聯”行動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努力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最佳化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上走出新路子,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發展富民產業上跨上新台階、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5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糧食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5.3%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左右,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
一、深入實施“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畫,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要從主要追求產量、依賴資源消耗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和注重可持續發展上來,走技術先進、產品安全、規模適度、資源節約、競爭力強的現代農業路子。
1.提高糧食單產和綜合保障能力。穩定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最佳化種植結構,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總產穩定。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創建糧食高產萬畝示範片。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擴大脫毒種薯覆蓋面。突出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推進國家級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種糧效益。運用儲備吞吐、購銷調節、政策糧投放等手段,保障糧油市場基本穩定。加快“糧安工程”建設,建設放心糧店1500個。
2.推進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和循環利用。發展良種繁育、畜禽養殖、屠宰加工、倉儲物流、品牌培育等一體的產業鏈,提高畜牧業競爭力。加快培育養殖業新型經營主體,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扶持建設力度,鼓勵千家萬戶分散養殖。擴大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加快35個現代畜牧業示範縣和4個草地農業試點縣建設進程,落實扶持政策支持重點養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國家級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建設。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草),擴大荒灘、荒坡種草,大力發展草產業。對能繁母畜和大型良種繁育場和養殖小區、防疫體系、優質飼草基地建設、秸稈飼料化利用等給予補貼。新建標準化養殖場(小區)600個,肉蛋奶總產達到180萬噸。
3.促進隴藥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創建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制定全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擴大GAP標準化種植。實施道地藥材認證,促進傳統大宗藥材向優質道地產區集中,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聚集,推動“企業+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生產。支持中藥材飲片加工和安全倉儲體系建設。加強中藥新藥、保健品、後續加工品研發和市場培育、質量管控。加快國家中藥原料生產供應保障、現代中藥及保健品生產、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醫藥科技工業園等項目建設。支持省內外大型醫藥科研機構、企業合作打造隴藥品牌。遴選有實力的中藥企業開展中藥複方配方顆粒生產。加快中藥信息網路和電商交易平台建設,促進中藥材流通現代化。支持省內醫療機構優先採購使用我省地產名優藥品。年內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規模以上隴藥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90億元,中藥材銷售額達到200億元以上。
4.加快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推進以蘋果、核桃、花椒、葡萄、枸杞為主的優勢產業帶建設,新增林果基地80萬畝,提質增效120萬畝。制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管理辦法,大力發展果品精深加工,扶持名優品牌,拓展銷售市場。省市縣要積極籌措林業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引導農戶、專業大戶、合作社、林業企業和工商資本投資發展苗林培育、林下種養、林產品加工、生態旅遊。年內林果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提高林果產業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
5.著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把“十百千萬”工程作為推進“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畫的有效抓手,增強加工流通環節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用3—5年時間,著力培育10個以上知名度高、市場份額大、帶動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創建100個左右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建設1000個左右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扶持10000個左右示範性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納入建設範圍的龍頭企業、示範區(園)、產業基地、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先享受財政貼息、銀行貸款和金融保險,優先上市融資,優先開展授權的相關改革試點。要儘快確定實施的區域、範圍和名錄,制定創建的內容、目標、標準,出台具體的扶持措施。引進知名企業和名優品牌與我省優質資源高位“嫁接”,採用先進加工技術和設備,促進農產品創品牌、上檔次。用好農產品初加工政策,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率。推進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加快蔬菜、釀酒原料等優勢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6.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十三五”農林水利和重大生態規劃編制。加強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運行管理,加快榆中、會寧配套工程建設。全面建成靖遠雙永供水、古浪黃花灘水利骨幹工程。加快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引洮供水二期、黃河幹流甘肅段防洪治理、引黃濟臨工程、河西走廊國家級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項目,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00萬畝。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51萬畝。深入推進隴中東南部規模化特色農業產業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項目建設。完成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30個江河主要支流治理項目、38個重點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新開工25個江河主要支流治理項目。實施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和梯田建設項目,新修梯田100萬畝。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自然災害防禦體系建設。
7.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新增7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增強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成果轉化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鍊,完善成果分類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人員激勵政策。發揮好科技創新驅動基金作用,鼓勵以企業為主體、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承擔或通過併購、參股等方式參與重大農業技術創新項目,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組織各類科技人員到一線開展旱作農業、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農機農藝融合、健康養殖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套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8.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幫助農民控成本、降風險。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鞏固鄉鎮涉農服務機構基礎條件建設成果,鼓勵公益性服務機構拓展服務範圍,培育發展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繼續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示範試點。
9.推進農業機械化。圍繞推進有條件的地區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整合提升農機製造業,儘快研發適合我省不同地區、不同產品、不同環節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的適用性。大力推廣農機深松整地增產措施,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和技術集成,提升主要農作物及牧草生產機械化水平。完善農機補貼政策,重點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租賃公司,為農民提供農機服務,解決家庭機械作業難題,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年內農機總動力達到2640萬千瓦。
二、突出農民增收,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堅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兩手”發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支持以農興業,推進轉移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拓展增收空間,打造新常態下農民收入增長極。
10.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勞務市場體系建設,擴大技能型、智慧型型和成建制勞動力輸轉比例。落實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農民工權益。用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支持有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降低農民創業成本和企業負擔。推進城鄉一體的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建設。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500萬人左右,勞務收入達到860億元以上。
11.提高惠農政策效能。進一步完善“一冊明、一折統”等惠農資金髮放和管理辦法,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保證資金及時足額落實。提高政策知曉率,鞏固低保清理和規範成果,創新農村低保等非普惠性政策享受對象的評定辦法。加大審計和監督檢查力度。完善農業補貼辦法,對新增補貼適當整合、集中使用,重點向主產區、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保障增產增收。通過落實政策、深化改革,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2.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在著力加大富民增收產業培育力度、不斷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水平的同時,加快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小企業和以農村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建立城鄉經濟聯合互動機制,促進城區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企業及產業鏈向農村轉移和擴散,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二三產業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產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建設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拓展鄉村旅遊空間。
13.做實農民培訓。全面落實《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規劃(2014—2020年)》。加快建立省市縣農村勞動力培訓財政扶持增長機制。以縣為主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精準對接培訓需求,分層次組織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實施到戶、到人、到產業的示範性培訓。完善職業培訓政策,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力度,建立公益性職業農民培養培訓制度。推行培育農村能人計畫,切實加強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和農村經紀人等人才培訓。強化就業服務,全力推動上門職業技能培訓、鑑定,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自主創業能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建設。完成農民創業培訓2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20萬人以上,獲得職業資格證書30萬人以上。
三、紮實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堅實基礎
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扶貧攻堅行動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推動扶貧攻堅與“雙聯”行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扶貧濟困深度融合。
14.著力推進“六大突破”。在持續改善基礎條件上突破,切實加大投入,推進通暢公路、飲水安全、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電力保障工程建設,貧困地區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0%以上,解決剩餘農村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動力電覆蓋率達到90%。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上突破,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種養、加工、服務、旅遊等富民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首位產業。在穩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上突破,整合各類資金項目,以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為主,探索插花安置,實施15萬人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1000個。在強化金融支撐上突破,推動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共同發展,建立互助資金協會1000個。探索用財政扶貧資金擔保、風險補償、貼息、保險補助等方式,撬動金融資金參與扶貧的辦法。在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上突破,推動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給予特困地區的農村困難家庭兒童更多關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貧困地區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70%,標準化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覆蓋率達到3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和新農合參保率分別達到89%、95%以上。在提升貧困人口能力素質上突破,開展特色品牌培訓試點,完成“雨露計畫”、“兩後生”等學歷型職業教育培訓10萬人。扶貧對象年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省農村人口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15.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完成貧困村、貧困戶的建檔立卡,瞄準當年扶持的貧困人口和實施整村推進的貧困村,精準實施扶貧政策,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細化實化各項措施,確保到戶到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要精準安排項目資金,重點投向當年實施的100個特困片區、1000個貧困村和計畫脫貧的100萬貧困人口。精準實施考核評價,由戶到村、由鄉到縣考核脫貧任務完成情況,建立和完善貧困縣考核、激勵、退出機制。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嚴格落實公告公示制度。
16.創新扶貧機制。認真落實貧困縣扶貧工作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建立健全貧困人口收入增加和貧困人口減少的監測機制。落實扶貧資金分配、使用、監督和考核機制。財政扶貧項目、資金實行分級管理,省市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縣區承擔監管主體責任。市州黨政主要領導為扶貧資金監管主要責任人,貧困縣黨政一把手為扶貧資金監管第一責任人。完善財政資金貼息管理機制。健全監督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建立和完善扶貧項目庫。創新完善定點對口幫扶、東西協作扶貧、“雙聯”行動助推、“五大行業協會”幫扶、“民企隴上行”幫扶等“五位一體”的社會扶貧格局。
17.推進“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全面落實“六大任務”,深入推進“三大工程”,努力促進“六個結合”,認真落實“四個一”的新要求。發揮組長單位的牽頭協調促進作用、縣委的主體推動作用和鄉黨委的落實服務作用。選擇10個縣開展“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試點,推動兩項行動互促共進,促進扶貧開發與機關作風轉變、幹部能力鍛造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聯戶幹部要和聯繫戶認親戚、結對子,引導貧困民眾轉思想、換腦筋,提高農業生產技能、改變生產經營方式。聯戶幹部要加強對惠農政策落實、涉農資金使用、項目實施的指導監督。統籌整合“雙聯”幫扶與扶貧駐村工作隊力量,強化選派年輕幹部駐村工作。加強“雙聯”行動新典型、新經驗的挖掘、總結和宣傳推廣力度,掀起“雙聯”行動的新高潮。
四、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完善農村市場體系
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加大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推進電商與實體流通結合,暢通各種形式的對接直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18.加大農村流通市場建設力度。完善農產品市場、集貿市場的規劃,加快建設區域性專業市場、專業市場和產地集散市場配套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加快果蔬冷鮮庫、中藥材倉儲設施建設,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推進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支持重點縣鄉農貿市場建設,年內建成縣鄉農貿市場100個。推廣發展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鼓勵社會力量發展面向農村的電商網購業務,拓展特色優勢農產品銷售平台。落實省政府與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推進合作社與超市、學校、社區、企業對接。
19.實施農產品國際市場戰略。深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總體布局,加大農業向西開放力度。積極開拓口岸貿易,支持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加快農產品境外展銷館建設,構建面向中西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的農產品行銷、倉儲、物流中心。以3個國家級和1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載體,引進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行銷企業,打造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組裝示範基地、吸引投資的窪地、培養農業經營人才的高地、出口創匯企業的孵化基地、農產品加工貿易等服務中心和大宗優勢農產品的價格形成中心。
20.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開展蔬菜、水果和畜禽、水產標準園(場)創建。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認證。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體系建設,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健全基層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嚴格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堅持屬地化管理原則,積極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加強農產品商標保護,培育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不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21.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按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產業優先、人口聚集、城鄉融合”的思路,抓好15個縣和30個鎮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加快編制市縣新型城鎮化規劃,實現城市、縣城和重點小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其他小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0%以上,17個“多規合一”試點縣要加快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的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先解決進城定居的務工人員落戶問題,分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鼓勵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地,進城務工創業。不得將農民進城落戶與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掛鈎。要把各類園區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吸引更多資金、項目、技術等優勢資源入駐園區,以園區聚集項目,以項目集聚產業,以產業繁榮縣域經濟。
2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覆蓋,建立完善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用好國開行貸款,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126.58萬農村人口和26.08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新建建制村通暢工程1萬公里,實現80%以上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立省市縣三級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投入機制。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適當提高貧困農戶補助標準,完成危房改造14萬戶。建設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路工程(二期),行政村通寬頻比例達到80%,新建1000個鄉村信息服務站(點),基層信息服務組織體系覆蓋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
23.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在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的2000人以上的貧困村實施學前教育全覆蓋。實施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工程,中職教育全免學費。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58個片區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積極推進農村遠程會診系統建設,加快推進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推進城鄉社保制度接軌,鞏固完善基本養老省級統籌。逐步統一基本醫保政策,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整合,改革醫保支付制度。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指導標準和補助水平,提高農村五保省級補助40%。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採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和“公辦民營,委託管理”等方式,創新農村集中養老模式,建設1000個以上的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完善省市縣三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平台。推動鄉村舞台、農民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和鄉鎮固定放映點建設。全力推進地面數字覆蓋網建設。
24.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行動。總結推廣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實施的經驗,完善財政引導、項目整合、民眾投入的多元投資機制和組織領導、長效管護、考核激勵等保障機制。全面完成村莊整治規劃編制。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專項治理,推進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在城鎮郊區、旅遊景區、交通沿線、園區周邊,選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的行政村或中心村,新建15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和1500個以上的環境整潔村。發展農村沼氣集中供氣,穩步推進農村沼氣“進棚入園”。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廢舊農膜以舊換新激勵機制,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8%以上。抓好尾菜資源化利用,處理利用率達到30%以上。
25.加強生態建設。持續推進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建立和落實林地和森林、草原、濕地、沙區植被、物種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五期、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環境重點工程。實施12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項目,進一步擴大補助試點縣範圍。制定重要濕地標準。把植樹造林與美化農村人居環境對接起來,加大城鎮街道、房前屋後、交通沿線、景區周邊等綠化力度,新增營造林面積260萬畝。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強黃土高原地區、隴南山區等重點地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保護與修復。年內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00平方公里。
六、積極推進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堅持問題導向,做實做好方案,狠抓措施落地,有序推進農村改革,確保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26.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指導意見,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爭取3年左右基本完成確權頒證任務。有序推進養殖暖棚、日光溫室、小型農田水利等農業設施確權頒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分級補助機制。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年內基本完成草原承包確權和基本草原劃定工作。開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探索產權歸屬明晰、各項權能完善、有利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權益、管理規範有序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和農村資產、資本、資源管理機制。開展農村產權市場建設試點。做好金昌市金川區、甘谷縣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開展農村不動產統一登記,探索建立統一的登記信息平台。
27.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在確保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創新土地流轉形式,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制定土地流轉市場運行規範。土地流轉的價格、形式由承包農戶自主確定,流轉收益歸承包農戶所有。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探索有效模式和途徑。鼓勵農民在自願前提下,採取互換並地方式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加強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和土地矛盾糾紛調處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公開規範的土地流轉市場,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收儲中心。嚴格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強化土地流轉契約管理和用途管制,防止流轉土地非農化。制訂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
28.培育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家庭經營的基礎作用,重點培育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尊重農民意願,探索新的集體經營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統一連片整理耕地,將土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託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加快農戶間的合作經營,鼓勵農戶通過共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聯合行銷等方式發展聯戶經營。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農社對接。鼓勵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項目實施,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工商登記政策。開展示範社創建行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
29.深化水利和林業改革。加強水權市場建設,實施取水許可動態管理。抓好疏勒河流域水權和民勤縣等5個縣(區)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流轉方式。推進武都等3個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培育發展農民用水者協會等專業合作組織。制定財政投入建設的小型水利工程設施向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等新型主體移交的具體辦法,調動農民合作組織和民眾興建、維修和管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積極性。鼓勵和培育水利工程多元化投資主體,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水利工程的建設運營。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綜合配套改革。開展集體林地股份制改革試點。出台國有林場改革方案。促進民營林場發展,開展省級示範性家庭林場評選認定工作。探索建立林權流轉交易管理信息平台。
30.加快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堅持為農服務方向,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構建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四大網路行銷服務平台,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力度,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和託管服務,開展融資惠民服務,推進“富農興社”工程,加快建設農資放心店。按照現代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穩妥推進農墾改革。明晰農墾國有資產(土地)權屬關係,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發揮農墾獨特優勢,積極培育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把農墾建成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帶動力量。
七、圍繞增加“三農”投入,創新農村投融資機制
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金融監管等手段,推進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村。
31.加大農業農村投入。繼續增加財政投入,最佳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重點扶持農村民生改善、現代畜牧業和馬鈴薯、林果、蔬菜、中藥材、制種等特色優勢產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改進扶持方式,對部分公益性項目以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方式扶持,加大生產經營性項目貸款貼息、擔保、保險和風險補償比例。探索財政支農資金經營性投入股份式注入方式,對資金額度較大的按國有資產股份式注入,資金額度較小的按村集體股份式注入,由新型經營主體使用和管護,分別由縣級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監管。制定加強涉農資金監督管理的意見,從制度上防止違紀違法現象發生。
32.增強金融對“三農”發展的支撐能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壯大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資金規模,推廣企業、合作社、協會、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等各種信用共同體參與的“大聯保”。鼓勵一定比例的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和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銀行貸款擔保。用足用活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雙聯”惠農貸款、草食畜牧業和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貸款、扶貧貸款、農村基礎設施貸款等已有貸款產品,開發適應農時和不同產業發展需求的新產品,合理確定貸款周期和放貸規模。完善貸款貼息辦法,引導金融機構參與涉農金融服務,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集體資產收益權等抵押貸款,積極探索養殖暖棚、日光溫室、小型水利設施、大型農機具等權能抵押融資辦法。探索建立涉農信貸風險補償金。鼓勵金融機構下沉服務,利用行政村衛生所、超市等,設立便民金融服務網點。加快發展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扶貧資金互助社、產業互助社等機構。探索重大自然災害風險保險體系和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推進中藥材、設施蔬菜、經濟林果、肉牛、肉羊等特色產業保險,加快農業產業保險由“保底”保險向效益保險轉變。積極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擴大貸款保證金保險業務。加強農村誠信體系建設。
33.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三農”。制定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各類企業在農村興辦各項事業的實施意見。採取特許經營、承包租賃、公私合作、投資補助等方式,激發社會資本投向“三農”的積極性。大力扶持社會資本投向適合規模化經營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對於政府主導、財政支持的農村公益性工程和項目,可採取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管護和運營。對於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支持各類投資者在平等競爭中取得合法收益。落實公益性捐贈農村公益事業項目支出所得稅前扣除政策。
八、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夯實農村基層基礎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三農”工作,推進“三農”重大事務決策、落實和監督法制化,保障行政行為和各項改革於法有據、程式順暢。
34.加快農村法治化進程。加強農村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對涉農重大決策實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程式。推進農業綜合性執法,依法完善各類執法主體行為,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執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推行鄉村“一站式”服務。堅持和完善基層民眾自治制度,探索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各類經濟服務組織有機融合、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立體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以平安鄉鎮、平安村莊為重點推進平安甘肅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學法、守法、用法。深入開展“保民生、促三農”專項行動,堅決查處各種涉農違法行為。深入推進“雙聯”行動法律服務直通車活動。
35.重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紮實推進文明村鎮、文明集市、五星文明戶、五好家庭創建活動和好媳婦、好公婆、好鄰里和“身邊好人”、“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孝星”選樹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醫生、教師、村官活動,積極倡導健康、文明、互助、友愛的新風尚,不斷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36.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形成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鞏固和拓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持續開展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工作。深入實施先鋒引領行動,紮實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民型幹部、富民型黨員隊伍建設。切實發揮鄉村服務平台作用,著力解決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長效機制,加強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對不適應、不作為、不擔當者要及時調整,對濫用職權、作風霸道、民眾反映強烈的要嚴肅處理。重視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教育,加強對選派幹部的日常管理和監督考核。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對黨務村務重點工作和民眾要求公開的事項及時全面公開。落實公務員工資改革向鄉鎮基層傾斜的政策,在縣以下機關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
面對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落實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努力保持和發展我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