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滿堂

甘滿堂,男,1969年生,安徽廬江人,中共黨員,社會學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後,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導師,校聘以科研為主關鍵崗二級(2010-2012),2011年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福州大學當代閩台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勞工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滿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廬江
  • 出生日期:1969年生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科研成果,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福建地方史專業研究生,師從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為“福建社會經濟史研究”,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結構研究”,師從李強教授,獲法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園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聯合培養,合作導師林志揚教授)從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閩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顧問。
“2007年暑期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研究課程班”,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時間:2007年7月23—8月3日。
“第七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課程”,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社會學理論研究所、(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時間:2010年7月28日—8月6日。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廳課題:《新時期城市社區理論與福州城市社區建設實踐之研究》,經費0.3萬元。
2、2003. 9.—2004.6,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課題:《文化教育與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3T054。
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學人才基金項目課題:《福建民間信仰宗教社會學研究》,經費1.5萬元。
4、2004.2—2004.10,主持福建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招標課題:《福建省“十一五”期間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經費2.0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4009。
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專項課題“建設‘和諧福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子課題:《福建省建設和諧社會的現狀與基礎》,此課題後列入福建省科技廳2005年重大軟科學課題。
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經費6.5萬元,項目批准編號:05CSH005。2009年3月結題鑑定,等級為“良好”。
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加強福建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6B113。
8、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2008年終身教育研究課題”《構建村級社區學習中心的實踐案例研究》(一般項目)負責人。
9、2009年7月,《員工鄉土社會網對民營企業管理影響研究》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45批二等資助(以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後申請),經費3萬。
10、2009年8月,《當代閩台農村宗教信仰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一般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09B106。
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發展改革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經費4萬元。
12、閩侯縣“上街南嶼南通”、“青口尚乾祥謙”、“甘蔗荊溪竹岐”三鎮組團區域發展“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閩侯縣發改局委託。
13、2010.11—2012.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CRCS),經費2.5萬美元。
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保障農民工工資收入正常增長的社會政策研究》,經費15萬元,項目編號為:11BSH011。
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靈性資本與社會公益。
16、2012年7-8月,受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委託,開展福建省“中國城鎮化與勞動移民調查”。
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國人民大學委託,在福州市、長樂市等地開展“城鄉居民互助與志願服務”調查。
教學改革項目
1、校級教改課題《福州大學兩課教學網站建設》(第一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2000年9月立項2002年9月結題)項目負責人。
2、校級教改課題《〈社會學概論〉教學方法改革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負責人,2004年2月立項。
3、校級精品課程《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4年12月。 4、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套用社會學》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5年11月。5、校級教改課題《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8年6月。
6、校級精品課程《文化人類學》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10年10月。

書籍著作

1.《中華姓氏通史·孫姓》,20萬字,東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22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峽西岸和諧社會建設》,42萬字,海風出版社2008年6月版。

期刊論文

發表的學術論文
(一)學術期刊論文
1.《市場經濟需要經濟倫理》,《社會》2000年第9期。
2.《加入WTO後的中國貧困問題》,《發展研究》2000年第11期。
3.《對城市外來農民工街頭非正規就業現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8期。
4.《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本文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6.《清代閩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
7.《明清時期的徽商與福建》,《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8.《宗教·民間信仰·村廟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
9.《網路時代的信息霸權與網路文化殖民主義》,《開放導報》2002年第9期。
10.《轉型時期城市社區居委會與居民關係的實證研究——以福州市社區調查為中心》,《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增刊。
11.《網路社會的社會控制》,《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增刊。
12.《解讀客家傳統村落社會——讀劉大可著〈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4期。
13.《“議行分設”與業主委員會發展前景》,《中國房地產》2003年第7期。
14.《永定縣高陂鎮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調查報告》,《東南學術》2003年增刊。
15.《創建節水型社會的社會學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16.《“數字小區”與業主網路“虛擬家園”》,《現代物業》2004年第2期。
17.《閩侯傅築泰山廟迎神賽會調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8.《大學生與六合彩——以福州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9.《統籌城鄉發展與農民工權益保障》,《福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0.《城市小區物業管理自治的發展前景與實踐困境》,《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區物業自治的實踐困境與出路》,《中國房地產》2004年第10期。
22.《社會學“內卷化”理論與城市農民工問題》,《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3.《全面認識構建和諧福建的基礎與現狀》,《福建理論學習》2005年第5期。
24.《茶村紀事》,《農業考古》2005年第2期。
25.《構建和諧福建的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及政策建議》,《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發生機制研究》,《犯罪與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
27.《經濟發展與社會整合》,《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8.《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福建日報》(求是)2005年11月3日。
29.《福建村廟酬神演戲與社區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30.《崗位安全與城市戶籍——當前城市農民工社會性需求的三大層次及應對措施》, 《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31.《對地下六合彩誤區的社會統計學分析》,《統計與決策》2006年第7期。
32.《循環經濟與環保型社會構建——基於環境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8期。
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業與保障》2006年第2期。
34.《同在藍天下的渴望——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就業與保障》2006年第4期。
35.《福建村廟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
36.《閩北茶神張三公》,《農業考古》2007年第2期。
37.《從偷電到私吞水費潛逃》,《現代物業》2007年第6期。
38.《村民自治組織發展與村級治理——以福建鄉村調查為例》,《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39.《情牽故土?功能主義——林耀華的福州鄉村研究》,《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40.《閩侯縣農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與宗教體驗》,《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1.《科學發展觀與福建社會建設實踐》,《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3.《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鄉村發展模式》,《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4.《傳統飲食商業文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台灣農業探索》2007年第4期。
45.《農民工住居邊緣化與空間隔離——從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論壇》2008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6期轉摘。
46.《農村勞動力升級轉移與流出地社會經濟激髮式發展——以福建省沙縣依託沙縣小吃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例》,《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7.《鄉村草根組織與社區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8.《台灣民間信仰與農村社區生活》,《台灣農業探索》2008年第3期。
49.《台灣發展“有機茶”的經驗與福建茶葉品質提升之路》,《台灣農業探索》2008年第3期。
50.《社會資本與縣域經濟發展》,《泉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2期.
51.《“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中國教師》2009年第8期.
52.《“差生”:外來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對公辦學校外來工子弟學生形象的實證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5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促進農村穩定與農民增收》,《台灣農業探索》2009年第4期。
54.《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區》,《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
55.《靈驗與感恩——漢民族宗教體驗的互動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
56.《讓廣大市民成為城市拆遷改造的受益者》,《學習月刊》2010年第1期。
57.《福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調查與思考》(第二作者),《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58.《低成本勞動力時代的終結》,《福建論壇》(CSSCI)2010年第2期。
59.《福州“小小區” 自管之路》,《現代物業》2010年第2-3期。
60.《海外僑民與僑鄉村級社區可持續發展―以福州長安村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0年第3期。
61.《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綜合競爭力》2010年第5期。
62.《傳統社區資源動員與農民有組織抗爭——對東南沿海農村抗爭性集體行動的一種解釋框架》,《遼東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63.《工荒:高離職率與無聲的抗爭——對當前農民工群體階級意識的考察》,《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64.《台灣宗教團體公益慈善事業概況及對兩岸宗教交流的影響》,《宗教與世界》(國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辦,內刊)2010年第6期。
(二)文集論文
1.《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調查報告》,康曉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貧形式研究調查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10月。
2.《明清時期福建商幫的地緣文化特色》,呂良弼主編《五緣文化力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3.《加快統籌城鄉發展體系建設——福建省“十一五”規劃前期招標課題研究報告》,福建省發展與改委員會編《崛起的海峽西岸經濟區》2005年。
4.《農村民主建設調查(上)》,載王碧秀主編《科學和諧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5.《社會互動集體行動社會運動》,載張敦福主編《現代社會學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7.《海峽西岸城市帶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報告》(2008)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8.《網路民意與社會民意》,載《文化安全與社會和諧》(論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8年4月。
9.《農村勞動力轉移向海外轉移與縣域經濟發展》,載李其榮主編《海外華人與中國發展》(論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3月。
10.《風險社會》,李斌主編《社會學概論》(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11.《台灣宗教團體公益慈善事業概況及對兩岸宗教交流的影響》,載福建省宗教研究會編《宗教緣·兩岸情——加強新形勢下閩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討會》,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報紙論文
1.《關注城市農民工的貧困問題》,《中國改革報》2002年7月1日。
2.《城市農民工貧困與保障問題之對策》,《中國社會報》2004年2月12日。
3.《福建民間信仰宗教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4月8日。
4.《村民集體致富需要好乾部》,《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
5.《第三屆兩岸三地高校社會學研討會綜述》,《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轉型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建議》,《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
7.《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福建日報》(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問題的制度化解決之道》(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2月6日。
9.《多方並舉破解“工荒”》(專家視線),《福建日報》 2006年3月3日。10.《提高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4月24日。
11.《構築農村宜居環境》(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5月22日。
12.《增強保障為農解憂》(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6月26日。
13.《發展村集體經濟至關重要》(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9月11日。
14.《重視鄉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11月13日。
15.《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報》(求是版)2009年9月1日。
16.《建立健全物業自治機構》,《福建日報》(求是版)2009-12-15。
(四)中國社會經濟史論文(2000年以前學術論文)
1.《以茶制夷-論鴉片戰爭中清政府中止對英國貿易之目的》,《農業考古》1996年第2期。
2.《漫話明清福建商幫》,《炎黃縱橫》1997年第3期。
3.《明清福建民間溺殺女嬰習俗形成原因及影響》,《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
4.《明清福建商人在國內活動探略》,《福建論壇》1998年第2期。
5、《悄然興起的福建高校飲茶風》,《農業考古》1997年第2期
6、《在麥當勞喝茶》,《農業考古》1998年第2期
5.《閩海豪商蒲壽庚》,《福建鄉土》1998年第2期。
6.《清代中國茶葉外銷口岸及運輸路線的變遷》,《農業考古》1998年第4期。
7.《清代福建地痞無賴與福建社會》,《福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8.《說榕》,《福建鄉土》1999年第3期
9、《周恩來與福建事變》《福建黨史月刊》98年增刊。
10.《簡論鄭成功的情報工作的特色》,《鄭成功研究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11、《元代建寧喊山造茶詩賞析》,《農業考古》1999年第4期
教學改革論文
1.《淺談我校〈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0年第2期。
2.《“道德重整”與高校“兩課”教學》,《福州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3、《創建“金色陽光”網站,推進兩課教學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1年第1期。
4、《做好本科生科研訓練計畫的實施與督導》,《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4年第2期。
5、《多校區大學新區校園生活歸屬感研究——以福州地區大學城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4年第4期。
6、《建設適應東南強校發展目標的校園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7年第4期。
甘滿堂甘滿堂

獲獎記錄

學術成果類
1.論文《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論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第一作者),獲得2009年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3.專著《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獲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個人榮譽類
1.2007年10月,家庭獲得福州市委文明辦組織的福州市第二屆讀書月“十大書香門第”的稱號。
2.2009年獲福建省委宣傳部、人事廳、社科聯組織評選的福建省第五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提名獎。
3.2009年獲得福州大學第五屆“十佳青年教職工”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