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瓦西里·康丁斯基(1866~1944)Kandinsky,Wassily俄裔法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866年12月4日生於莫斯科,早年在莫斯科學法律和政治經濟學,1896年移居慕尼黑開始拜師學習繪畫,作品參加過1906~1907年的巴黎秋季沙龍展覽。1909年,“新美術家協會”建立不久,他於1911年又另立“青騎士”團體(所謂“青騎士”,是取自康丁斯基和馬克出版的一本書和康丁斯基的一幅畫)。回到俄國以後,繼續在積極地進行上述活動。但由於他的抽象繪畫及其理論與蘇維埃政府提倡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相矛盾,才離開俄國而去柏林。
1910年,他畫的,還只走了一小步,騎手和其他人物雖已變成了一些色塊和線條圖案,然而畫面的空間仍有自然形態。後來,他開始借音樂標題的方法來提示自己的潛在意圖,如“構圖”,“即興”、“抒情”等,即與音樂相類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康丁斯基途經瑞士抵達俄國。1918年十月革命後,他被任命為主管美術的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並擔任教職,直到1921年。他一共組建了22座博物館。1920年被任命為莫斯科大學教授。 1921年,他負責建立藝術與科學學院,並任副院長。同年底,由於藝術觀念的分歧而離開俄國。1921年以後因受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創作又由自由的、想像的抽象,轉向幾何的抽象,代表作如《白色的線》等。在以後的年代,他曾試圖把抒情的抽象和幾何的抽象有機結合起來,在幾何形的結構與造型中,配以光和色,既充滿幻想、幽默,也具有神秘色彩。著有、《論藝術的精神》、《關於形式主義》、等,闡述抽象藝術的理論。1922年,在德國被任命為設立在魏瑪的著名的鮑豪斯學院教授。康丁斯基這時的藝術活動是頻繁的。
1926年,他發表了第二部論著《從點和線到面》。這部著作中,康丁斯基進一步把純抽象因素作了想像的分析,說橫線表示冷,豎線表示熱,等等。1933年定居法國訥伊。作品多採用印象主義技法,又受野獸主義影響,被認為是抽象主義的鼻祖,主要作品均採用音樂名稱,諸如、《即興曲》、等。代表作組畫《秋》、均用抽象的線、色、形的動感、力感、韻律感和節奏感來表述季節的情緒和精神。1944年12月13日卒於法國塞納河畔的訥伊。
職業生涯
現代藝術的偉大人物之一。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奠基人。他在l911年所寫的、1912年的《關於形式問題》、1923年的。1938年的《論具體藝術》等論文,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 康丁斯基1866年生於莫斯科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學時代,不但成績優異,而且是優秀的業餘大提琴手和畫家。在莫斯科大學學過法律和經濟,仍保持著對繪畫的興趣。1889年到沃洛格達從事民族史與民俗學調查研究,廣泛接觸到俄羅斯民間繪畫和裝飾藝術,對它們的誇張的、非寫實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三十歲的時候,為了學畫,他拋掉了法律教授的職位。來到了慕尼黑,在這裡,他一下子就被瀰漫在這個城市的新藝術運動的氣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成為職業畫家。1903年,他開始了歐洲及北非之行,並實地考察了各國現代藝術運動的發展狀況,歷時四載,從而加深了對歐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丁斯基定居慕尼黑,並開始了他的職業藝術生涯。
1909年,康丁斯基加入德國表現派社團“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並擔任首屆主席。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關於抽象藝術的重要理論著作,並創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興創作》。在這期間,康丁斯基關於非客觀物體的繪畫或者沒有實際主題的繪畫正在萌芽。
1911年,康丁斯基與馬克共同退出“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另行組建了“青騎士派”,並出版自己的刊物《青騎士年鑑》。
在1912年出版的一書中,康丁斯基把他當年在俄國求學時,頭腦里盤旋的一些思想加以條理化,一個嚴肅的學生,總是要把很多時間用在藝術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上。他在馬奈的繪畫中,第一次覺察到物體的非物質化問題,並且不斷地吸引著他。通過在慕尼黑的展覽,以及連續的旅行,他學到了更多的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野獸派以及立體主義者的革命性的新發現。物理科學中的進展,粉碎了他對可觸知的物體的世界所維持的信念。同時,他也增強了信心,認為藝術必須關心精神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物質方面的問題。雖然康丁斯基對科學及法律有強烈的興趣,但他還是被通神學、降神術和玄奧所吸引。在他的思想王國里,總有那么一個神密的核心,他有時把它歸根於俄羅斯的什麼東西。因此,這種神秘主義,這種內在創作力量的感覺,是一種精神產品而不是外部景象或手工技巧的產品。它能使人得出一種完全沒有主題的藝術,除非僅用色彩、線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來形成這一主題。他寫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說必須以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為唯一基礎。”
康丁斯基的早期繪畫,歷經印象主義和新藝術運動裝飾等各個階段,但都以對色彩的感受為特徵,許多是以敘事的童話性為特點的。這些童話,是他早年所感興趣的俄羅斯民間故事和神話的懷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是搞新印象主義的圖案和色彩,而後又在更加自由奔放的野獸主義里涉獵了一番。《藍山,第84號》,就是一件浪漫的點彩派作品。他把色點組織在幾個大的、平塗山形和樹形的輪廓之中。騎士的輪廓清楚,呈正面化組成一幅運動的圖案。技法上的特徵,可以追溯到高更的色彩空間和修拉的點彩主義;其裝飾的程式,提示了新藝術運動的東西。從這幅畫到《構圖,2號》只是走了一小步。在《構圖,2號》里,騎手和其它人物,已經變成色點或線條圖案了。畫面的空間,排列著顫動的、急速運動狀的色塊,故事也就淹沒在這抽象的圖案之中。此時,已經在吸取野獸派色彩組織含意的康丁斯基,開始用從音樂那裡得來的加標題的方法來表達意圖,象“構圖”、“即興”、“抒情”等等。大約在1910年,他畫了一幅粗野、激盪,色彩和線條形狀相互穿插的水彩。從這幅畫開始,所有的描繪性和聯想性的要素似乎都不見了,大概這是抽象表現主義形式的第一個例子。這幅畫是不是康丁斯基畫的第一幅全抽象繪畫,看來這個問題似乎永遠不會有答案了。但是,毫無疑問,是他給了這一類型的繪畫以原動力。他運用了與音樂相類似的性質,發現了抽象表現主義的課題,這個課題就是:藝術家的意圖,要通過線條和色彩、空間和運動,不要參照可見自然的任何東西,來表明一種精神上的反應或決斷。 康丁斯基在第一次涉足於抽象之後,就再繼續堅持這個方向,但在1912年的作品《帶黑色的弓形,154號》中,特定的主題和視覺的聯想都消逝了。這幅畫中所顯示的猛烈衝突的動勢和緊張,是色彩和形狀的互相衝突和緊張,猶如某種星際大戰似線條的衝突和緊張。從這一點出發,藝術家繼續創作了一系列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傑作。在1913年以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壓抑感,又使他偶爾回到重新介紹客觀物體上來,如《即興30,(大炮)161號》,只是這種物體愈來愈變得稀少。事實上,這種大炮,以圖畫的抽象要素去表現爆炸破壞的感覺,已沒有實際必要。在這裡再介紹一下1914年他的大型季節系列畫和。《秋》的色彩更為濃重得當。《冬》在小碎色塊的加速運動和旋轉、交錯、飛濺式的線條方面更為活潑、生動。藝術家通過表現手法,甚至是抽象手法的描繪力量,提示了季節的某些特徵。
1914年,戰爭迫使康丁斯基返回俄國,不久以後,他的另一段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開始了。回顧青騎士派其它一些成員在1914年的作品可以看出,並不是共同的風格上的原則把有關人員聚集在一起,而是一幫年輕藝術家,出自對新探索的熱情,出自有統一的反對目標,才組成了一個鬆散和團體。除了個人之間的友誼之外,他們的追根尋源和成熟的頭腦,以及康丁斯基的個性,給了這個組織以內聚力和方向。由康丁斯基和馬克所編輯的年鑑《青
騎士》,於1912年出刊,成為這一派觀點的論壇。年鑑詳細討論了畢卡索和馬蒂斯在巴黎的探索,記載了這個新的德國藝術團體的目標和衝突。在新文化的創建中,以及在對待繪畫的新態度中,其重要性就在於各種原始和天真藝術的影響。 直到1920年,康丁斯基還是繼續以自由抽象的手法作畫,這是他大約在1910年首創的。他在莫斯科追溯往日的歲月,他開始在一些繪畫裡搞規則形狀、直線或幾何曲線。1921年,還是接著搞幾何圖案,並進入了他生平的另一個主要階段。康丁斯基受過馬列維奇、羅德琴柯的幾何抽象和構成主義的影響,這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儘管從自由形式變成了以規則、僵硬的線條勾邊的彩色形狀,但康丁斯基的繪畫依然保持著劇烈的節奏感,保持抽象形式的繼續不斷的衝突活動。,是一件過渡性的作品,主要的色塊,是以一種鬆散的和氣氛性的手法來處理的。但這些色塊被一種很強烈的直線條圖案和規則的曲邊色塊所強調,使作品有一種受幾何形控制的輕快感。圓是一個中心母題,從1920年代中期以來他就樂於此道。大概這是可以用來表現宇宙空間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的主題,而且具有歷久不衰的魅力吧。
康丁斯基與包浩斯學院的關係到1933年便終止了。他創作了許多畫,畫中充滿了主題的含意和形式之間的衝突,但從未離開過抽象手段。在包浩斯學院行將解散的那些年裡,康丁斯基的繪畫,又重新出現了抒情的五彩繽紛的一面,取代了建築式的處理手法。里的形狀,仍然是幾何形的,它們被分層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風格,甚至超過了以往。色彩柔和,不過是被減弱了的色彩;精確刻劃的形狀,被光和色漫射的光輪所包圍。因此,整個效果充滿寧靜而又浪漫的情趣。有些形狀,使人想起埃及或美洲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轉達了一種異國情調。當時,康丁斯基已經知道了19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活動;在這幅畫以及1933年他移居法國後所創作的那些畫裡,人們感到了類似於抽象超現實主義的性質。彩色的形狀,呈現出它們自己的生氣,並象微生物或宇宙空間怪物那樣,做遊戲式的交戰。
1933年末,康丁斯基在巴黎定居,一直到逝世。對他來說,最後這個時期,無論是在作品的數量上,還是在思想與形式的發展上,都是豐富多彩的。總之,他繼續追求更自由、更有生物形態的造型和色彩,偶爾還創造生物形態的質感,但這種質感,比他以往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的質感,更加輝煌、多樣。形狀依然是輪廓鮮明,但是,這
些形狀似乎是從微觀世界的幻想中浮現出來的。他在《構圖九,第626號》里,用了兩個相同的三角形,一正一倒,把畫面的兩端截開,建立了一種數學模式的色彩基礎。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平行四邊形,又被分為四個更小的同樣大小的平行四邊形。在這個嚴格限定但色彩繽紛的背景中,他散布了一些各色各樣象是瘋狂起舞的小形體:有圓形、棋盤方塊形、窄長的矩形和變形蟲式的圖案。在大的幾何圖案上面,排列小而自由的形狀,這在那些年裡,一直是他感興趣的手法。有時背景是幾個大的交替的豎直矩形,有時是黑白色的棋盤格,不過,這種自由與約束的對比,是從他畢生貫注直覺表現和有意的抽象形式之間的關係而得來的。 個人的抽象幻想,是他後來那些年的主要出發點。有時他把小而自由的形狀,任意散布在統一的色彩背景上;但又一些時候,便回到一種儘可能少的要素安排,好象是在淨化他的手法。康丁斯基最後的一批繪畫表明,現代藝術中一批最傑出、最有影響的人才已告成熟。
藝術風格
康丁斯基於1911年脫離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而成立青騎士社。“青騎士”一詞,產生於這年初冬康丁斯基與馬爾克的一次閒談。康丁斯基曾在其中回憶道:“我們都喜歡藍色。馬爾克喜歡馬,騎士則是我的主題。我們兩個很自然地說出‘青騎士`的名稱”。在青騎土社中,康丁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藝
術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學攻讀法學和政治學,曾受聘為俄國一所大學的法律教授,也從事過業餘的人種志研究。他精通音樂,還系統鑽研過西方現代哲學,尤其信奉通神學和通靈術……。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貌似斯文冷靜而性格內向的俄國人,竟象梵谷一樣,內心總是燃燒著熾熱的感情之火。這位極度敏感的藝術家,能在那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五顏六色之中,看見音樂的節奏與旋律。這使人油然想到詩人蘭波——蘭波能在字母A中想像出黑色的蒼蠅。 康丁斯基的繪畫,在1910年轉為徹底抽象之前,主要趨於野獸主義的風格。他1896年從莫斯科來到慕尼黑之後,便全身心投入前衛藝術運動中去。他曾在巴黎渡過數月,在那裡接觸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野獸派及立體派的繪畫。這對於他日後抽象繪畫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啟示。
他認識到色彩在繪畫構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發現高更和梵谷的畫尤其將色彩的表現放在首位;在這兩位畫家那裡,把草地畫成紅色,要比將房子或人體變形容易得多。他還領悟到,色彩與線條具有象徵性的意義。
他也許對修拉在此方面的觀點有過專門的研究。事實上,修拉的有關繪畫不同要素(色彩、線條、調子、構圖、節奏等)的理論,幾乎預示著某種抽象藝術。因而,康丁斯基在他早期的繪畫中,特彆強調色彩的表現力。他以濃重而明亮的色彩來表現自然風光,表現俄羅斯的民間故事,抒發其浪漫、詩意的情懷。
作品分析
他畫的,還只走了一小步,騎手和其他人物雖已變成了一些色塊和線條圖案,然而畫面的空間仍有自然形態。後來,他開始借音樂標題的方法來提示自己的潛在意圖,如“構圖”,“即興”、“抒情”等,即與音樂相類似。通過線條、色彩、空間和運動來傳達藝術家的感情意識,不再參照自然物。這一幅《構圖—7號的初稿》已使我們領略到這時期的思考方法。畫上色彩狂亂,紅、黑、藍、黃飛速地交融著,熱情奔放,儘管如此,觀者仍能找到畫家形象思維中的某些痕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抽象畫重在表現“內心的和本質的”感情,輕視以前那種表面和偶然的東西。他說他要表達“更優美的感情,雖然這種感情是莫可名狀的”。他非常喜歡用“構圖”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更為“神聖”。
1914年,他畫了第一幅,並運用水彩顏料。這幅《即興》,已多少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表現了。康丁斯基是一個神學理論的信徒,其實他講不清自己的理論。但他相信,藝術在某些先驗的意義上,能夠糾正知識。對這一點他似乎十分堅信。他說:“藝術所賴以生存的精神生活,是一種複雜而又確切的,超然世外的運動。這種運動能夠轉化為天真(Simplicity),這就是人的認識活動。” 1921年後,康丁斯基的抽象作品明顯地帶有他在俄羅斯的那個時期的影響,變得接近幾何形狀了。早期一系列即興作品中那種詩意的流暢,被建築師的曲線板和丁字尺畫出的一種新的、光邊的、有規律的圓形所代替。以後這種精確的新風格有時也趨向柔和,但康丁斯基的審美觀中始終保留著幾何圖形。作於1913年,78×100厘米大,現歸瑞士伯爾尼一私人(Fellxklee)收藏;《即興》作於1914年,124×73厘米大,現藏德國慕尼黑國立美術館。
康丁斯基在1910年創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畫作品,此畫被認為是抽象表現主義形式的第一例,標誌著抽象繪畫的誕生。在這幅畫中,我們看不到可以辨認的具體物象,畫家摒棄了繪畫中一切描繪性的因素,純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線條來表達內心的精神。這是康丁斯基與其他畫家的不同之處,也是他用一種新的創作方法試驗的第一幅作品,不同於以往他所創作的任何作品,成為他創作的新起點。他認為藝術創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對象的外形,而在於捕捉其內在精神。因此,他一直努力試驗擺脫外形的干擾,嘗試用水彩和鋼筆素描的效果來揭示對象的精神。這幅畫就是他試驗的結果。在畫面中,除了一團團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盪的線條以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東西。畫家還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種如同夢幻般的效果,而筆觸又是輕盈和快樂的,一切都沒有規則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閃而過的東西卻又無法清晰地辨認出來。
在他的繪畫中,我們還能感覺到一種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種與音樂相通的氣質。他認為現有的繪畫方式無法表達他內心的感受,他需要一種純繪畫,看時應像聽音樂一樣具流動性。當繪畫從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繪畫本身是不能為大家接受的。新的畫風應該有新的欣賞標準。這時候理論與創作就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他曾說過:“一張紙上蓋滿按照某種次序排列的色彩與線條,在不懂的人的眼裡,等於是一張白紙。”他必須說出這么一幅作品創作的緣由。他開始借音樂標題的方法來提示自己的潛在意圖,如“構圖”、“即興”、“抒情”等,即與音樂相類似。通過線條、色彩、空間和運動來傳達藝術家的感性意識,不再參照自然物。 康丁斯基在1913年創作的可以稱為是一支音樂狂想曲。這是他作品中畫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傑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狂想”來形容也不為過。初看這幅畫時,給人的感覺是異常迷亂,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康丁斯基構圖的技巧,因為畫面中有著無數的重疊和變化的布置。並且每一個形體都有著自己的法則,每一個法則又在這個整體中發揮著強大的衝擊力,使畫面本身充滿著律動感,又如同一部偉大的交響樂。在畫面中較為突出的是,畫面中央出現的黑色的點和線,像旋風一樣牽動著整個畫面的色彩,具有強烈的傾向性。
相關書籍
書籍名稱:
作者:康丁斯基
譯者:楊振宇
頁數:182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5-01-01
簡介:康丁斯基是畫家,也是詩人,劇作家,批評家,策展人,著述龐雜,影響深遠。他不僅能用調色板來傳達對世界的發現,也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悟。翻開他的文字,感到灼人的色彩的衝擊和藝術的激情,那種源自對藝術的熱愛和發自“內在需求”的高貴品性在字裡行間表露得淋漓盡致。本書寫於1913年,當時畫家47歲,人在中年,發現了老大師們沒有發現的藝術堂奧,建立起了自己藝術世界的規則,他回想在故鄉莫斯科度過的早年歲月,滿懷激情地注視著未來。此時的畫家,神定氣閒,身心俱澄,用筆深致而沉著。本書呈現的是關於個人成長的記憶,但絕非大師的自戀,它屢涉藝術奧義,卻不只是大師藝術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