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60至80年代
冷戰時期的蘇聯,先後建造了三代航空母艦。第三代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設計代號1143,首艦“定單105”號(又稱:1143.5項目),是
俄羅斯海軍僅有在役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該艦1981年3月3日訂製下單,1982年4月1日最初開工後停工,1983年2月重新動工,1985年12月4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服役。
該級航母的第二艘“定單106”號(又稱1143.6項目,最初該艦命名為里加號,後來命名為瓦良格號),1985年12月6日,“定單106”號航母開工,由當時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又稱黑海造船廠)承建。經過3年建造,航母船體於1988 年11月竣工下水,並以蘇聯加盟共和國拉脫維亞首都的名字命名為“里加”號。其時,蘇聯已開始出現動盪不穩。1990年拉脫維亞加盟共和國宣布獨立,遂“里加”號改名為“瓦良格”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布解體,俄羅斯國防部停止了對該航母的後續資助。
1992年1月,已完成68%的瓦良格號航母停工。
1995年,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編制,並以償還債務的形式留在烏克蘭。而烏克蘭由於經濟狀況不佳,也無力繼續建造,尋求出售該艦。
中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背陸面海,地緣環境複雜。建設一支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力量,是中華民族的夢想,但限於國力無法實現。因為航空母艦的研製和建造,受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賴於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支撐。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阻擋地謀劃“航母夢”。經過1979年以後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為發展航母奠定了物質基礎。國家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發展航母提供了技術保證。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於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需要,中國海軍一定要走出近海,從“黃水海軍”成為“藍水海軍”,要走向大洋藍水,就一定要把發展航母戰鬥群作為裝備技術建設的重要目標。
中方購得
1995年,時任烏克蘭總統的
庫奇馬訪問中國,隨行烏克蘭副總理基納赫談到,中國和烏克蘭政府間正為瓦良格號航母商談,探討其在中國進行解體作業的可能。當時,烏克蘭政府測算,“瓦良格”號解體需花費2.5億美元,但解體後的廢鋼只能賣500萬美元。烏克蘭方面找到中方,希望能把該艦賣給中國。
1997年,烏克蘭公開表示要拍賣出售“瓦良格”號。
1998年4月,中國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以2000萬美元買下該航母。交船前,烏克蘭迫於美國的壓力,將“瓦良格”上的艦載武器設備和動力系統等設備拆卸一空。“瓦良格”號只剩一個生鏽的鋼鐵空殼:所有電子系統均已拆除或者破壞,完全沒有動力,連大軸都被切斷,舵被拆除。
艱難航行
1999年7月,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雇用的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啟航。當該艦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準備通過土耳其控制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在第三國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他船隻正常航行”等為由,拒絕“瓦良格”號通過,並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隨後在8月,“瓦良格”號又試圖通過海峽,再次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攔阻。 “瓦良格”號被阻擋在黑海中,漂蕩了很長時間後,只好返回原海港。
2001年8月25日,在中土兩國進行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後,土耳其政府才同意讓“瓦良格”號通過其海峽。
2001年11月1日上午“瓦良格”號在沒有動力情況下,由11艘拖船和12艘救難、消防船的護航拖帶下,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繼而又通過
達達尼爾海峽,進入
愛琴海。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拽的“瓦良格”號遭遇風暴,在海上失去了控制,後經過救援從風暴中脫險後,“瓦良格”號經
地中海,穿
直布羅陀海峽(
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出
大西洋,經
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2001年12月11日繞過非洲
好望角進入
印度洋。
2002年2月5日“瓦良格”號通過馬六甲海峽,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12日進入南中國海,2 月20日進入中國領海。2002年3月3日中午,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停靠在大連內港西區,結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 (123天)的遠航。
隨後中國政府發現澳門創律公司購買“瓦良格”號的款項是從中國國有
華夏銀行貸款,但沒有履行合法手續。於是,創律公司被要求還款,在其無力還款的情況下,“瓦良格”號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所屬公司正式購得,並擁有完全產權。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在總體設計上沿襲了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的設計特點,其艦型特點、尺寸、排水量、動力裝置等都與1號艦基本相同,在上層建築、防空武器、電子設備、艦載機配備等方面均做了較大改進。其設計參數:艦長304米、水線281米;艦寬70.5米、吃水10.5米;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2米。設計排水量:55000噸(標準)、59000噸(滿載);航速:30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海上自持能力15天;艦員:2100+500(航空人員);
該艦上機庫長183米,寬29.4米,高約7.5米,能容納最多18架蘇-27K“側衛”飛機。右舷有兩部舷側式飛機升降機。艦首使用滑躍式起飛甲板,跑道的升角為12度,斜角甲板斜角為7度。飛行甲板設有4道飛機降落阻攔索及1張應急阻攔網。艦橋島式建築位於飛行甲板右側,前後各有一台往返於甲板機庫間的升降機。
艦載武器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原設計艦載飛機50餘架:蘇-33型艦載戰鬥機26架,卡-27“蝸牛”型反潛直升機20架,卡-31型預警直升機4架。除艦載機外,還配有強大的反艦、防空、反潛武器。艦對艦飛彈系統布置在飛行甲板前部的中央。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著陸對甲板阻攔裝置要求極高,其中結構獨特的阻攔索支撐系統,是一種使阻攔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裝置,以便於勾住艦載機尾鉤,既不能過高絆住戰鷹的“雙腳”導致偏倚,又必須趕緊拉住戰鷹“尾巴”將其逼停。需歷經千百次的磨合試驗,才能把一套性能穩定的阻攔裝備安裝上艦。
動力系統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原計畫安裝4台蒸汽輪機與4台蒸汽式鍋爐,作為動力裝置,採用4軸4槳雙舵推進。該艦未完工的情況下,艦上動力系統原只有鍋爐和軸系在。後主機系統包括控制系統、管路在內的其它系統都被破壞掉了,導致該艦隻能被拖船拖行前進。
艦載電子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原計畫安裝天空哨兵四面相控陣雷達、頂板對空搜尋雷達和蛋糕台戰術空中導航雷達,前兩者用於對空搜尋,後者用於為艦載機提供引導。拜微電子工業在70、80年代早期堅持走電子管路線所賜,蘇聯的電子設備體積龐大,天空哨兵和雷達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前者甚至龐大到只有4.5萬噸以上的軍艦才裝得下的地步。
性能數據
後續動態
中國改建
2005年,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改造報告被批准。同年4月26日,瓦良格號被拖進大連造船廠的乾船塢,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更改安裝及繼續建造。同年8月,該航母在大連港開始了艦島改造作業。
2007年,中國國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國具有製造航母能力。其時美國公司主動提出想合作幫助建造航母。中國認為大型武器平台的建設,必須靠自力更生,否則會受制於人,所以堅持自己發展建設航母的模式,在吸收改造別人的經驗情況下進行創新性發展。
2009年5月,“瓦良格”號上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側的艦名“瓦良格”俄文字母被鏟去,標誌著該艦改裝全面開始。8月,艦島改造作業開始。10月,相控陣雷達基座在艦島後方安裝。
2010年,“瓦良格”號移出船塢,在相鄰的30萬噸舾裝碼頭停泊,進行大規模舾裝。同年5月,汽輪機組安裝成功,月底鍋爐第一次點火。9月,滑躍甲板前端和飛行甲板尾部安裝人員防墜網路支架。10月,艦中部和尾部的武器平台上,安裝艦載干擾彈火箭發射炮等近防武器。在艦左右兩舷各安裝了2套FL-3000N和2套730近防炮。12月,制冷機和蒸汽發電機組啟動運轉成功,低頻段雷達信號干擾機安裝完畢。
2011年2月,艦島的前後安裝2座364雷達,艦島上安裝多套電子戰系統天線。5月,艦島後方相控陣雷達安裝完畢。7月,舷號為“88”的一艘大型輔助船停靠到“瓦良格”號旁邊,表明該船是為改造進入關鍵時刻的航母提供服務。
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首次證實,正對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以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表明中國對該航母的改造已接近尾聲。同年8月10日,該艘航母從港灣駛出,首次進行出海航行試驗。
重新命名
2012年9月25日,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按計畫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胡錦濤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經中央軍委批准,該艦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遼寧艦”交接入列後繼續開展相關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等工作。
總體評價
中國從改造廢舊航母平台開始,選擇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過程,必須從科研試驗開始,主動力、管路設計、材料、電子等各方面解決技術問題。舊航母翻新、復原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其複雜程度無異於建造一艘嶄新的航母。改造“瓦良格”號,為中國大型艦艇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改裝的過程中,更加真切地發現瓦良格航母設計的缺陷與不足,為設計中國新型航母提供更有實際意義的指導和借鑑。改裝瓦良格的過程,可以加速中國相關武器的整合、研發和檢驗。中國有關航母方面的技術,除了彈射裝置、動力等技術需要突破外,很多單項技術並不落後,與其花費更長的時間、更大的代價,研發出全新的航母去整合驗證這些武器,不如改裝瓦良格平台,早日實現這種驗證。
改造“瓦良格”號,還帶動了中國一系列尖端技術的研究。另外,現代航空母艦是集各種高新技術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 需要大量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要靠整個國家來支撐。中國尚處於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過程中,大量工作需要從頭做起,要想建設一艘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航母,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民網 評)
事實證明,中國領導人建造航母的決策雖然歷經曲折,終於在國家財力和科技力量都已具備的時候得以實現,應該說是恰逢其時。走向世界的中國需要航母,不過中國擁有航母就像擁有核武器一樣,主要是為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兵法的最高境界。有了這種具有遠洋威懾力的武器,其戰略作用並不亞於當年的“兩彈一星”(飛彈、核彈、人造衛星),遠非經濟賬所能計算。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海洋大國的地位,也將就此得以完全奠定。
一艘航空母艦,就是一項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它不僅是一個國家軍事技術、國防能力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世界上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共有11個,除了中國以外,還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印度、巴西、阿根廷、西班牙、義大利和泰國。作為最後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擁有航空母艦,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