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瓦爾登湖》共由18篇散文組成,在四季循環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在《經濟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敘述了與農夫和鄰里的交往。正是在這種親身體驗與交往中,作者了解到農民生活的艱難,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認為“大多數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渭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
接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爾威爾“真正迷人之處”。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在想像中下田園,並親自耕耘。作者展現了美麗的田園風光。在這樣的地方,作者認識到,“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現實才是生活所應該追求的全部。
在《閱讀》中,作者討論了他對讀書生活的看法,他認為“讀得好書,就是說,在實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生活使人加深對現實的看法,但一本優秀的書籍能使人得到進步。
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個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作者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通過其他一些動物來反襯心中的感覺,“牛蛙嗚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暴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
作者在這個時期里,雖然選擇了一種隱居的生活,但並不意味著作者真的不想看到其他人。在《訪客》中,作者說:“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作者與漁民、獵戶、詩人和哲學家來往,一起交換生活的意見,因為作者認為來到這個森林的人,都是“朝聖者”。
在《種豆》中,作者表達了勞動與收穫的喜悅。作者並不是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種豆,而是為了自已的自尊。通過自己親自種植,收穫豆子,並將多餘的賣出,作者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勞動所帶來的人生的快樂與自尊。
在《禽獸為鄰》中,作者描述了與自己共同生活在瓦爾登湖邊的一些動物。它們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跡,讓作者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作者認為“也許它們愛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樣的吧”。也就是說這些動物和自己一樣,都是為了自己能夠自由的生活才來到這個自由的森林。在《冬天的禽獸》中,作者還描述了冬季在瓦爾登湖的動物,它們使空曠的田野充滿了活力。
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來臨後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終於開凍了,“春光來臨之前的一切瑣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變得微不足道。“太陽的光線形成了直角.溫暖的風吹散了霧和雨”,就這樣,新的生命開始了自已的生活。作者這樣盛讚春天:“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
在《結束語》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講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
作品目錄
中文名 | 英文名 |
---|
經濟篇 | 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 | 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 |
閱讀 | Reading |
聲音 / 聲 | Sounds |
孤獨 / 寂寞 | Solitude |
訪客 | Visitors |
豆田 / 種豆 | The Bean-Field |
村子 | The Village |
湖 | The Ponds |
貝克田莊 | 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則 / 更高的規律 | Higher Laws |
禽獸為鄰 | Brute Neighbors |
室內取暖 | 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舊居民;冬天的訪客 | 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獸 | Winter Animals |
冬天的湖 | 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 | Spring |
結束語 | Conclusion |
創作背景
19世紀上半葉的
美國正處於由
農業時代向
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著
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
拜金主義思想和
享樂主義思想占絕對主導地位。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
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
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之後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實踐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回歸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在全球背景下,瓦爾登湖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個典範;如果說人們的生態關懷曾是梭羅聲名鵲起的三個原因之一,那么這種生態關懷現在已經成為當代梭羅研究的主要動機和原因了。從生態環境學的更廣泛的意義來看,梭羅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他在《日記》中提出了許多觀點,並在《瓦爾登湖》中詳盡地表現出來。他說:“大多數人,在我看來,並不關愛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們暫時是安全的。”
瓦爾登湖的神話代表了一種追求完美的原生態生活方式,表達了一個對我們當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實用的理想。這個典範在今天對我們更具有生態學意義,因為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許多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正在致力於保護自然留給人類所剩不多的財富。因此,瓦爾登湖不再只是一個著名的美國作家梭羅在那裡生活、寫作和思考的具體的地點,它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的願望。
藝術特色
《瓦爾登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實際上可以毫不掩飾地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裡面所插敘的一切對象,都浸潤著棱羅的全部情感。
梭羅善用比擬、比喻的手法,寫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羅的眼中,這些自然物並非死去,而是鮮活。而做到這一點,則歸功於梭羅使用的一種與泥土接壤的語言,如同農夫播種一樣自然的文字,恰恰,這種語言風格保持著《瓦爾登湖》一書的鮮嫩,而鮮嫩的東西是長久的。這一點,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處處可見。
任何一種美麗的物體都需要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去引發人們觀賞。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書也是這樣,它必須以很好的文體規則去表現,從而拉近讀者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並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梭羅並不是以旁觀者的姿態出現在書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稱完全將自己與瓦爾登湖合二為一,將《瓦爾登湖》中的自然美透過“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作品影響
《瓦爾登湖》是超驗主義經典作品,在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為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
---|
1978年,《瓦爾登湖》,吳明實譯,今日世界出版社 |
|
1995年,《瓦爾登湖》,孟祥森譯,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1996年,《瓦爾登湖》,劉緋譯,花山文藝出版社 |
|
2003年,《瓦爾登湖》,曹仁雪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與徐遲版本一字不差) |
|
|
|
2004年,《瓦爾登湖》,楊家盛譯,天津教育出版社 |
|
|
|
|
|
|
2007年,《瓦爾登湖》,潘慶舲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長江文藝、中國國際廣播、中國華僑、華夏、湖南文藝 |
2008年,《瓦爾登湖》,李暮譯,上海三聯書店、文匯出版社 |
|
|
|
|
2009年,《瓦爾登湖》,田然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2009年,《瓦爾登湖》,許崇信、林本椿譯,譯林出版社 |
2009年,《瓦爾登湖》,穆紫譯,武漢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
2009年,《瓦爾登湖》,成維安譯,哈爾濱出版社 |
2010年,《瓦爾登湖》,孔繁雲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
2010年,《瓦爾登湖》,葉子譯,遼寧教育出版社 |
|
2010年,《瓦爾登湖》,梁棟譯,譯林出版社 |
|
|
2011年,《瓦爾登湖》,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
|
2012年,《瓦爾登湖》,田然譯,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13年,《瓦爾登湖》,李繼宏譯,果麥文化傳媒,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作者簡介
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發表了對自然、人生和文藝問題的見解。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