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族瓦爾俄足節
- 別名:婦女節
- 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節日起源:祭祀
- 遺產編號:Ⅹ-18
- 類別:民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持續周期:3天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活動舉辦,文化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羌族瓦爾俄足節是羌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慶活動,主要由婦女主持和舉辦,源於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地處茂縣北部的曲谷鄉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習俗,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登上女神梁子,舉行羌族瓦爾俄足節,漢語俗稱“歌仙節”或“領歌節”,因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參加的習俗活動,又被稱作“羌族婦女節”。
羌族瓦爾俄足節的活動一般由寨中的長者或熱心人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停止過一段時間,在1984年左右,塗仁的父親和他兄弟組織村民恢復了羌族瓦爾俄足節,後來又因為經費限制中斷過一兩年,但一直在堅持舉辦活動,塗父去世後由塗仁接著組織。
2003年,茂縣繼續舉行了羌族瓦爾俄足節。2004年,因為經費緊張沒有舉行,當時又值農忙時期,民眾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2005年,塗仁組織村民過節,形式較為簡單。2006年,茂縣古籍辦熱愛羌文化的人士捐錢幫助西湖寨組織慶祝羌族瓦爾俄足節,四川電視台、阿壩電視台都有來採訪,還有縣文體局、文化館及州文化部門的官員參加活動。
主要活動
活動流程
在節日中,凡本寨婦女,不分老幼,皆穿著鮮艷的本地域民族服飾,佩銀飾前往參加,氣氛熱烈。
羌族瓦爾俄足節的活動程式主要有:
1.前夜的活動程式:寨中婦女圍聚在火堂邊製作祭祀女神的太陽饃饃、月亮饃饃和山形饃饃(舅舅陪同);舅舅開壇、祝詞;製作擺供品。
2.這天的活動程式:前往女神梁子祭拜(舅舅帶領);舉行敬獻、祭殺山羊儀式;舅舅唱經、酬神、祈神;領歌引舞;寨中有威望的老媽媽講述歌舞女神莎朗姐的故事,讓人們明確愛情、生育、家務等傳統;男人們在旁烹飪、伺候;傳送歌舞。
農曆五月初三,由會首組織數名淨身婦女,手拿香、蠟、酒、柏香、饃、刀頭等貢品,結隊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薩朗姐,請女神賜以歌舞,謂之“引歌”。回到村里,再逐戶告知信息,謂之“接歌”。五月初四,婦女們忙碌地準備美食,以備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則精心為情人準備親手繡制的禮物。初五清晨,在晨曦朝陽中,開啟塵封的重陽咂酒,祝福全寨人畜兩旺、五穀豐登。薩朗是活動的主要內容,薩朗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一將歌舞傳授給下一代。男人們則以歌舞附之,並以臘肉、咂酒、饃饃等食品伺候。活動的間歇,已婚婦女向青年女性傳授性知識,持家之道等知識。或有情人漫步私語;或女性間相互笑談。累了,婦女們三三兩兩圍坐一團,相互品嘗美食、暢飲咂酒,笑談人生,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在3天歡慶中,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注意事項
依照羌族瓦爾俄足節傳統古規,若本寨當年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辦羌族瓦爾俄足節。
文化特徵
羌族瓦爾俄足節以歌舞活動為主,歌曲旋律粗獷奔放,節奏自由,山歌風味濃郁,歌唱交替反覆,體現出這一節日中傳歌、習歌的藝術特色,奇特的胯部往復轉動的舞蹈動律,令人嘆服。整個歌舞,顯示出羌族婦女含蓄、柔美的性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羌族瓦爾俄足節,從其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看,與羌族歷史、傳統文化、古老的母系崇拜習俗密不可分。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數千年民族歷史進程中,由於無羌族文字,很多古老民俗及其民族歷史,僅散見於漢文古代典籍中,羌族瓦爾俄足節經歷民間不懈傳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獨特民俗文化。
羌族瓦爾俄足節是一項以女性為主的綜合性民間節慶活動,它集歌舞、飲食、宗教、習俗、服飾、建築等於一體,能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觀賞價值。在歷史發展中傳承至今,在羌民族聚居區絕無僅有,實屬罕見。通過對羌族瓦爾俄足節慶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內涵,對研究羌族女神崇拜習俗,民間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價值。
傳承狀況
羌族瓦爾俄足節歌曲的聲調與平常的歌曲不一樣,羌族沒有文字,也沒有標識歌曲的記錄,所有歌曲都是口耳相傳,而且羌族瓦爾俄足節的許多歌詞都是古羌語,有的音雖然記下了,但是意思已經不清楚了,目前原生態唱法只有幾個西湖寨的老人會唱。
羌族瓦爾俄足節歌曲在節日期間由老人傳給當地的婦女和孩子,外地媳婦不允許參加祭塔,因此“瓦爾俄足節”的歌舞傳承範圍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來由於出外打工的人增多,學習唱歌的機會少了,年輕人覺得很難也不願意學,傳承受到很大限制,現在會唱羌族瓦爾俄足節歌曲的年輕婦女經常出外演出,但演出內容是歌舞團重新編排的歌舞,已經不是最初的唱法了。
傳承人物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茂縣文化館獲得“羌族瓦爾俄足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茂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活動舉辦
2019年6月6日,以“保護傳承羌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2019年國家級非遺:我們的節日——瓦爾俄足節展演活動在茂縣中國古羌城舉行,參加此次“瓦爾俄足”節展演活動的演員總人數達700人,並且大多數演員都是來自茂縣各個羌族村寨的羌族民眾。整個展演活動分為《祭禮》《引領》《接傳》三個篇章。在展演中傳統的瓦爾俄足將融入時尚的歌舞元素。茂縣每年的“瓦爾俄足”節慶活動不僅成為該縣傳承傳播羌文化的重要平台,還極大地促進了茂縣旅遊業和鄉村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文化影響
2017年,羌族瓦爾俄足節上演了一場名為“雲上爾瑪”的民族交響樂,演出曲目包括《花兒納吉》《羌族酒歌》《太陽里走出的羊角花》等,將傳統的羌族歌舞與現代交響樂巧妙結合。
文化軼事
相傳多年前,日麥咪補(西羌王母)在天上見下界西戎部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很是震怒,於是決心積善羌家,派納斯姐(羌語:“神塔之女”)下凡,降生在一戶貧羌民家中。納斯姐的父母晚年得女,十分高興,視其為掌上明珠。一年夏天,西羌王母為磨鍊納斯姐不怕苦難的意志,布下湯災難,讓其父母染上痢疾先後去世。從此,納斯姐淪為孤兒,只好棄家出走,為人牧羊,那時她剛好13歲。納斯姐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每天把羊群放到山坡草甸上,用歌聲思念亡父亡母,驅散心中的憂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有一天,她的歌聲感動了西王母,西王母便派人接她上天。納斯姐臨走時思緒萬千,丟不下故去的父母,丟不下父老鄉親,更丟不下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想來思去,她脫下親手繡的繡花鞋,留在羌山作紀念。
她的失蹤驚動了整個羌寨,男女老幼不分晝夜,邊走邊呼喚她的名字,尋了三天三夜。若干年過去了,鄉親們對她的思念並沒有停息,人們無論上山打柴,積肥還是狩獵,都希望納斯姐奇蹟般出現。一年農曆五月初五,本寨獵人在“日米柱”(地名)打獵時發現了納斯姐那雙繡花鞋。一時間羌寨沸騰起來,人們奔走呼喊:奇蹟出現了!納斯姐變仙女了!後來,羌人為紀念她,便在留下鞋子的地方修了一座祭塔,叫“酷不里”,至此,就有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瓦爾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