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帽

瓦楞帽

瓦楞帽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帽飾。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別於士大夫之方巾。帽頂摺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楞帽
  • 解釋: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帽飾
  • 流傳年代:元代
  • 拼音:wǎ lénɡ mào
定義,古籍記載,主要種類,

定義

瓦楞帽 wǎ lénɡ mào
元代蒙古人統治期間為了體現等級差異,凸顯民族優劣,在1314年的時候作了關於服裝的統一規定:漢人官員保持了唐以來的圓領衣和璞(巾字旁)頭,而蒙古官員多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不過帽式有高低寬窄,且往往鑲珠戴玉,以體現統治階層的優越

古籍記載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折齒》:“大姐只下機來道個萬福,小子就送一百個瓦楞帽兒。”《金瓶梅詞話》第八回:“慌的 王婆 地下拾起來,見一頂新纓子瓦楞帽兒,替他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見外邊走進一個人來,頭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

主要種類

明代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稱的男子巾帽就不下4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南方都頗為流行。比如南京在萬曆時期,士人所戴巾子,“殊形詭制,日月新異”,士大夫所戴的冠巾款式有漢巾、晉巾、唐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逍遙巾等多種。甚至還有用馬尾織成巾的,這種馬尾巾則又有瓦楞、單紗、雙絲的區別。因此,時人感嘆道:“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極矣。”不過,當時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是網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