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松(草藥)

瓦松(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瓦松,中藥名。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a(Turcz.)Berg.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時採收,除去根及雜質,曬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瓦松
  • 別稱:瓦花、瓦塔、狗指甲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菫菜目
  • :景天科
  • :瓦松屬
  • :瓦松
別名,生理特性,產地,入藥部位,成分,炮製方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選方,用法用量,相關論述,宜忌,

別名

昨葉荷草(《唐本草》),屋上無根草(《經驗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冊》),瓦花(《摘元方》),石蓮花、厝蓮(《福建民間草藥》),乾滴落(《東北藥植志》),貓頭草、瓦塔(《河北藥材》),天蓬草(《中藥材手冊》),瓦霜、瓦蔥(《四川中藥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乾吊鱉、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遼寧經濟植物志》),瓦寶塔、瓦蓮花、岩松、屋松、岩筍、瓦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生理特性

本品莖呈細長圓柱形,長5~27cm,直徑2~6mm。表面灰棕色,具多數突起的殘留葉基,有明顯的縱稜線。葉多脫落。破碎或捲曲,灰綠色。圓錐花序穗狀,小花白色或粉紅色,花梗長約5mm。體輕,質脆,易碎。氣微,味酸。

產地

分布於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青海、寧夏、甘肅、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地上部分。

成分

含大量草酸。

炮製方法

除去殘根及雜質,切段。

性味

味酸、苦,性涼。

歸經

歸肝、肺、脾經。

功效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
①《唐本草》:"主口中乾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圖經》:"行女子經絡。"
③《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通便。"
⑦《河北藥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相關配伍

  1.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無根草),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即通。(《經驗良方》)
  2. 染烏髭發:乾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為末。另以生麻油浸塗,甚妙。(《聖濟錄》)
  3. 頭風白屑:瓦松曝乾,燒灰淋汁熱洗,不過六、七次。(《聖惠方》)
  4. 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5. 唇裂生瘡:瓦花、生薑,入鹽少許,搗塗。(《摘玄方》)
  6. 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乾者為末。(《醫方摘要》)。
  7. 灸瘡不斂:瓦松,陰乾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後摻之。立效。(《濟生秘覽》)
  8. 風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即不發。(《生生編》)

選方

①治吐血:瓦松,燉豬殺口內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鼻衄:鮮瓦松二斤。洗淨,陰乾,搗爛,用紗布絞取汁,加砂糖五錢拌勻,傾入瓷盤內,曬乾成塊。每次服五分至一錢,每日二次,溫開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熱開水。(《全展選編·五官科》)
③治熱毒酒積,腸風血痢:瓦松八兩(搗汁,和酒一半),白芍藥五錢,炮薑末五錢。煎減半,空心飲。(《唐本草》)
④治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瓦松二兩,麥芽一兩,垂柳嫩枝三錢。水煎服。
⑤治瘧疾:鮮瓦花五錢,燒酒一兩,隔水燉汁,於早晨空腹時服。連服一至三劑。
⑥治小兒驚風:瓦松五至六錢,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濃湯,乘熱熏洗少腹。(《經驗良方》)
⑧治火淋,白濁:瓦松熬水兌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⑨治痔瘡:一瓦松燉豬大腸頭服。(《四川中藥志》)二鮮瓦松,煎水熏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濕疹:瓦松(曬乾),燒灰研末,合茶油調抹,止痛止癢。(《泉州本草》)
⑾治灸瘡,惡瘡久不斂:瓦松(陰乾),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後摻之。(《濟生秘覽》)
⑿治瘡瘍疔癤:瓦松適量,加食鹽少許,共搗爛,遍敷患部,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唇裂生瘡:瓦花、生薑。入鹽少許搗塗。(《摘元方》)
⒁治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乾者為末。(《醫方摘要》)
⒂治肺炎:鮮瓦松,每次四至八兩,用冷開水洗淨,擂爛絞汁,稍加熱內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瘋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生生編》)
⒅治蜈蚣咬傷:鮮瓦松二兩,酸飯粒少許,合搗爛烘熱,貼患處。(《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乾),燒作灰,淋取汁,熱暖,洗頭。(《聖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後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經破血。用鮮瓦楹五兩熬膏,當歸須、乾漆各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倉,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
(22)頭風白屑。用瓦松曬乾,澆灰淋汁熱洗。六、七次後即見效。
(23)湯火傷。用瓦松、柏葉同搗爛,敷塗。
(24)惡瘡。用瓦松陰乾,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淨患處,然後以藥末塗搽。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研末塗敷患處。

相關論述

  1. 《唐本》:口中乾痛,水谷血痢,止血。
  2. 《本草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宜忌

《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