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廠壩

瓦廠壩,地名,自然村、行政村,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南部。瓦廠壩位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譙家鎮中部,與鉛廠壩、貓阡壩2個村相連。這裡地處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東北山麓,曾是黔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有黔東蘇維埃省政府、瓦廠壩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眾多的革命遺址(在黔東時期與譙家土地灣同等重要的瓦廠壩因未得到保護,革命文物現損失嚴重)。

基本介紹

簡介,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舊址,

簡介

在瓦廠壩,流傳著許多紅軍故事。瓦廠壩區政府幹部謝龍光等8位烈士英勇就義英雄事跡,黔東獨立師奉命從南腰界返回瓦廠壩牽制數倍川湘黔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英勇勝利,誓死保衛黔東蘇維埃政權的壯舉在人民民眾中流傳至今。“五月端陽河水大,紅軍扎在瓦廠壩。從上到下扎滿坡,區長保長打哆嗦……
這首流傳在當地很久的民歌,瓦廠壩人人都會唱。

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舊址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譙家鎮瓦廠壩,既是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舊址,又是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的臨時指揮部舊址。
1934年7月以後,因戰鬥和革命形勢的不斷變化,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辦公地點經常改變,其搬遷順序依次為:土地灣—白石溪—瓦廠壩—譙家鋪,駐紮時間為:7月、8月駐土地灣,9月駐白石溪,9月20日以後至11月上旬駐瓦廠壩(其中,8月中旬在甘溪住一夜,在譙家駐1天),在土地灣駐紮的時間最長,其次是瓦廠壩和白石溪。據上世紀50年代白石溪、土地灣等地的民眾回憶:“六月間選主席、代表,省政府設在土地灣……因為中央軍黎師長(王家烈部)的部隊開來,省政府曾到甘溪住了一夜,回來仍然扎在土地灣。後來又搬到白石溪住個把月才搬上瓦廠壩。在瓦廠壩遭楊通江、楊通選、何邦其等匪部攻擊後(時間是九月間)即搬上譙家鋪。”(《紅軍在黔東》)。
瓦廠壩的“省政府”是那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黔東省政府”(按當時的規定,革命委員會是一個臨時機構,在三個月之內必須正式轉為蘇維埃政府),據賀詠珍等回憶,在原省政府舊址掛有“黔東省政府”的標誌。1934年7月21日成立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後,辦公地點初設土地灣,即“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隨著根據地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及革命形勢的需要,特區革命委員會辦公地點不斷遷移,8月底遷到白石溪張貫之家,9月20日遷到瓦廠壩。
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遷到瓦廠壩在二戰木黃之後。其目的主要是根據在沿河西岸開展游擊戰爭和土地革命的需要,為重占沿河縣城作戰略上的準備。當時,紅軍主力全部駐到沿河縣城附近(紅七師在沙子,紅九師在淇灘);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遷到瓦廠壩,視野開闊,進退自如,便於指揮戰鬥。沿河獨立團和黔東縱隊同時駐紮在瓦廠壩周圍。
紅二六軍團會師後的1934年10月28日,重新組建的黔東特委和黔東獨立師返回瓦廠壩開展鬥爭。《在堅持黔東鬥爭的歲月里》(段蘇權)記述:“由王光澤親赴瓦廠壩,集中各區、鄉游擊隊進行組編。”此時的黔東蘇區大部分被敵占領,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秦育清、孫秀亮等領導的各區、鄉游擊隊在瓦廠壩、鉛廠壩、白石溪、譙家鋪一帶堅持著頑強的鬥爭。由於湘、川、黔三省軍閥從追剿紅二、六軍團主力部隊中,抽出10多個團的兵力撲向黔東蘇區,使秦育清、孫秀亮等領導的各區、鄉游擊隊四面受敵,處境逐步艱難。
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敵人到蘇區,在黔東特委和蘇維埃省政府的領導下,黔東獨立師和特區保衛局主動出擊,狠狠打擊了川、湘、黔敵軍的囂張氣焰,使敵人妄圖在最短的時間占領根據地中心的計畫破產。黔東獨立師和游擊隊在瓦廠壩苦戰10多個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消滅了部分敵人,有力地策應了紅二、六軍團主力的東進,保衛了黔東蘇維埃政權。
當年的重要見證人黔東特委書記、黔東獨立師政委段蘇權在他的回憶錄中曾多次提到“黔東蘇區的中心瓦廠壩”,但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和黔東獨立師在瓦廠壩堅持鬥爭,有力策應紅二、六軍團主力東進這一偉大壯舉卻是鮮為人知的歷史。
2008年,黔東特區蘇維埃省政府舊址建築在高度損毀,隨時可能倒塌的情況下,被屋主人拆除,留下拆除的少量沒有完全腐朽的柱子,廢墟里有石臼、石磨、水缸等。屋主人謝萬斌說:“以前的房屋上曾有很多彈眼,是紅軍打仗時留下的。以前曾有很多人來這裡照過相,把那些彈眼都反覆拍了,也不知道他們拍去做什麼。我們是不得已才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