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洪武七年 遷江西饒州移民14萬到鳳陽。
洪武九年 遷江西饒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鳳陽西南。
洪武廿一年 遷江西饒州移民30萬到湖北黃州。遷饒州、廣信、九江移民12.2萬到武漢。遷9.1萬到安陸。遷10.7萬到漢陽、丐陽。遷16萬到荊州。遷1萬人到襄陽。
洪武廿二年 遷饒州、九江移民27萬到安慶,其中20萬人來自瓦屑壩。遷饒州、九江移民6.5萬到池州。遷饒州移民6.4萬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 遷饒州、徽州移民23萬到揚州各府縣,淮安府各縣。
洪武卅年 遷江西移民65.6萬分別至長沙府常德各縣、岳州府、安慶府及郴州、零陵、衡陽、靖縣、辰州。
洪武年間,江西總計移民214萬餘人,其中饒州府近百萬人。江西移民絕大多數從饒州瓦屑壩遷出(部分從南昌瓦子角遷出)。
這次移民,是明朝庭的專制措施,與以往的歷次移民都不同,它發生在戰後,是從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並且割斷了與原居地的一切聯繫。過去的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建炎南渡都是發生在戰爭中。明朝庭於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諱言。這些移民遷到安慶後,期待著機會再遷回江西,人死後不願埋入土中,只停柩於地面,等待著回遷。可是年復一年,天長地久,人們覺得無回遷希望後,只得再埋入土中,但還對回遷抱有幻想,淺埋委棺,形成了安慶地區獨特的喪葬“厝柩”兩步習俗,沿習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間編修譜牒時,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壩了。而江西的贛語流向這裡形成了贛語懷岳片,是這裡的通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