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屑壩移民
- 所屬學科:歷史
- 發生地點:鄱陽縣蓮湖鄉
- 歷時:48年
- 移民人數:210萬人
- 發生時間 :明朝初期
瓦屑壩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西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為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事件背景 瓦屑壩移民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1370-1417年)歷時48年...
瓦屑壩移民文化園是基於鄱陽縣歷史移民文化由縣政府投資新建的集文化、旅遊、觀光、休閒於一體的文化公園。發展歷史 瓦屑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八大移民聖地之一,據記載,明朝初期經鄱陽瓦屑壩外遷人口達214萬人,遍布安徽、湖北等地,史有...
鄱陽瓦屑壩祭祖,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編號:4-Ⅹ-26)。 簡介 鄱陽瓦屑壩位於江西省鄱陽縣的蓮湖鄉(明代稱立德鄉)、鄱陽湖東北岸的吳家港邊。是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一。元末明初時,在“江西填湖廣”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
瓦屑壩移民根親文化聯誼會是由熱心於從事瓦屑壩根親聯誼活動,瓦屑壩移民文化研究和古陶文化研究,積極參加瓦屑壩移民聖地開發與建設的國內外移民後裔、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各界人士自願組成的具有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並...
瓦屑壩本來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朝初年“江右民系”移民皖鄂的集散中心。移民的原居住地,主要分布在江西饒州(今鄱陽)和江西九江兩府各縣。公開資料顯示,元末明初,江西各地累計210多萬的移民中,絕大多數是從瓦屑壩棄岸...
皖江文化是以安慶、桐城為中心,由安慶土著的古皖文化和來自江西饒州及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元末明初的洪武趕散時期,徽饒水道將徽州與饒州兩地的移民輸入皖西南的安慶地區,成為瓦屑壩移民的水上生命線,被譽為皖江文化...
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後上船遣送到安慶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遠,移民後代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於“...
長臨河古街景區位於環湖大道北側與店忠路西側交匯處,《安徽省建制沿革》記載:夏商時為淮夷部落,戰國時屬楚巢邑管轄,已形成集市。元末軍閥混戰,戰火破壞嚴重,居民十不存一。後遷江西“瓦屑壩”移民,形成現今的長臨河古鎮特色的...
遷桐時間,顯著晚於桂林方氏,而稍早於瓦屑壩移民。麻溪姚氏一世祖姚勝三祖籍餘姚,因其父宦居安慶,故隨父來皖。他偶然發現桐城麻溪河畔風光秀麗,適合居住,便隱居於麻溪。其後紅巾軍起義,江淮大亂。而麻溪地處偏僻,可作桃源避秦...
念四念六居祁門,念五無紀,念七遷江西,凡明代江西瓦屑壩移民多為公後,遍布全國 望公子仁謙任溫州令,孫忻孝動天下受皇封,望公六世孫師中任蘇州令,遂有仁詢無為,孝之杭州,敬之歙州,望之溫州,師中蘇州之五宗源流說.
原來,宋元戰爭之後,江淮地區一片荒蕪,原來富饒的土地和村莊成為荒場。巢湖岸邊也是野草叢生,在這種情況下,明政府下令從江南遷移了很多老百姓來到巢湖岸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來自江西的”瓦屑壩“移民者和從皖南遷移來的徽州家族。瓦屑...
當地胡姓傳統悠久,是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潘陽瓦屑壩移民而來,依山傍水定居於此,繁衍昌盛。可謂當地一大望族。山上中草藥材甚多,據說達到100種之多。自然植被以松林為主,農業多以水稻生產為主。山下與駝龍山有著深厚感情的胡姓家族大衍...
山水質樸,遂安家於此。居住創業開基以來,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現已延續二十三代4000多丁。字輩 文明之大起(啟) 忠厚以傳家 聚居地 江西吉安、安徽合肥、安慶、巢湖、蕪湖、無為、舒城(瓦屑壩移民),還有四川及西南各地。
明初移民時,官府在瓦屑壩設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饒河到達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後發放“川資”,編排船隻,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湖口。然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今湖北、湖南兩省),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它省份。在中國歷史...
莫崗是明朝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莫崗”這個小村莊隸屬於陸大村雙崗組的一部分,主要是為紀念莫氏家族,結合地理地勢而命名。歷史沿革 在600多年前,朱元璋視合肥地區百里無人煙,土地荒蕪,朝廷實施移民政策,莫氏家族從江西瓦屑壩遷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