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屑壩移民

瓦屑壩移民

瓦屑壩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西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為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屑壩移民
  • 所屬學科:歷史
  • 發生地點:鄱陽縣蓮湖鄉
  • 歷時:48年
  • 移民人數:210萬人
  • 發生時間 明朝初期
事件背景,詳細釋義,

事件背景

瓦屑壩移民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1370-1417年)歷時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慶府42萬居民有27萬來自江西瓦屑壩。據考證,江西瓦屑壩今在鄱陽縣蓮湖鄉,據該地《朱氏宗譜》等記載,瓦屑壩已變為“瓦燮坽村”。地處鄱陽湖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饒州的外埠,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聖地之一。

詳細釋義

元末明初,江淮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造成這一地區赤地千里,這對新興的明朝政權防守不利。 根據《明史》、《明太祖實錄》以及大量家譜記載和歷史學家葛劍雄的考證,洪武年間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蘇移民達210萬人。
瓦燮坽村
洪武七年 遷江西饒州移民14萬到鳳陽。
洪武九年 遷江西饒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鳳陽西南。
洪武廿一年 遷江西饒州移民30萬到湖北黃州。遷饒州、廣信、九江移民12.2萬到武漢。遷9.1萬到安陸。遷10.7萬到漢陽、丐陽。遷16萬到荊州。遷1萬人到襄陽。
洪武廿二年 遷饒州、九江移民27萬到安慶,其中20萬人來自瓦屑壩。遷饒州、九江移民6.5萬到池州。遷饒州移民6.4萬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 遷饒州、徽州移民23萬到揚州各府縣,淮安府各縣。
洪武卅年 遷江西移民65.6萬分別至長沙府常德各縣、岳州府、安慶府及郴州、零陵、衡陽、靖縣、辰州。
洪武年間,江西總計移民214萬餘人,其中饒州府近百萬人。江西移民絕大多數從饒州瓦屑壩遷出(部分從南昌瓦子角遷出)。
這次移民,是明朝庭的專制措施,與以往的歷次移民都不同,它發生在戰後,是從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並且割斷了與原居地的一切聯繫。過去的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建炎南渡都是發生在戰爭中。明朝庭於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諱言。這些移民遷到安慶後,期待著機會再遷回江西,人死後不願埋入土中,只停柩於地面,等待著回遷。可是年復一年,天長地久,人們覺得無回遷希望後,只得再埋入土中,但還對回遷抱有幻想,淺埋委棺,形成了安慶地區獨特的喪葬“厝柩”兩步習俗,沿習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間編修譜牒時,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壩了。而江西的贛語流向這裡形成了贛語懷岳片,是這裡的通用語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