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範圍及危害特點,寄主範圍,危害情況,典型症狀,病原形態與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徵,病原生物學,發病條件與傳播途徑,發病條件,傳播途徑,檢測方法,檢疫措施與防治方法,
寄主範圍及危害特點 寄主範圍 除西瓜(Citrulluslanatus)外,還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Cucuumis melo var.cantalupensis,包括哈密瓜,伽師瓜)、南瓜(cucurbita pepo)、黃瓜(Cucumis sativus L.)、西葫蘆(CuCurbita pepo)、蜜瓜(Cucuumis melo var..inodorus)和苦瓜等。
危害情況 1965年Webb和Goth首先報導西瓜果斑病的發生。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後來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現,1989年蔓延至南卡羅來納、印第安那等州以及關島、提尼安島(Tinian)等地區的9個州,使當年的西瓜產量損失50%~90%。數千公頃的西瓜受到影響,80%的西瓜不能上市銷售,在美國被認為是西瓜上的毀滅性病害。1994西瓜果斑病大發生時,美國的許多種子公司都暫停了種子銷售。1998年以來,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哈密瓜每年都有發病,減產46%以上,病重的田塊,商品瓜率僅有1/3。
典型症狀 西瓜在子葉、真葉和果實上均可受感染而發病。幼苗期,子葉張開時感染此病後,病斑為暗棕色,且沿主脈逐漸發展為黑褐色壞死斑,隨後侵染真葉,病斑在幼真葉上很小,暗棕色,周圍有黃色暈圈,通常沿葉脈發展。開花後14~21d的果實容易感染。果實上症狀隨西瓜品種不同而異。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直徑僅幾毫米的水漬狀小斑點,隨後擴大成為不規則的較大的橄欖色水漬狀斑塊,病斑邊緣不規則,顏色加深,並不斷擴展,7~10d內便布滿除接觸地面部分的整個果面。發病初期病變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將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後表皮龜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膿,果實很快腐爛。莖葉柄和根部通常不受此病菌侵染。
厚皮甜瓜感病:該病菌可侵染子葉、真葉和果實,引起葉枯和瓜腐,莖、葉柄、根很少受侵染。葉片上的症狀與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黃瓜葉片上的症狀基本相似,但葉 脈也可侵染,並沿葉脈蔓延。子葉發病時病斑暗褐色,沿主脈逐漸發展為黑褐色壞死斑。真葉上病斑呈圓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通常沿葉脈發展。 田間濕度大時病斑背面可溢出白色菌膿,葉基沿葉脈可見水浸狀斑點。在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水浸狀墨綠色小斑點,逐漸變褐,稍凹陷。發病初期病變只局限 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已嚴重影響瓜的商品價值。有的具水浸狀暈圈,斑點通常不擴大;有的品種病菌侵入果肉組織造成水浸狀、褐腐或木栓化;有的品種 病斑只局限於表皮,中後期條件適宜時,病菌常隨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腐爛。病斑老化後表皮龜裂,常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膿。真葉上的症狀類似 霜霉病,病斑受葉脈限制呈深褐色水浸狀角斑,在高濕條件下可見病原細菌分泌出的乳白色菌濃的痕跡。
病原菌回接在哈密瓜和西瓜葉片上第3天出現症狀,第10天症狀表現為葉部病斑圓形至多角形、水浸狀、灰白色、後期中間變薄,可以脫落穿孑L。病斑背面常有細菌膿溢出,乾後變一薄層。甜瓜和西瓜的果實上病斑初為水浸狀斑、圓形或卵圓形,漸漸擴大,稍凹陷,綠褐色,有時數個病斑融合成大斑,色加深呈褐色至黑褐色。
病原形態與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病原細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大小為0.2~0.8 m × 1.0~5.0m,極生單根鞭毛。在金氏B和NA培養基上形成奶白色、不透明、突起的菌落。菌落圓形光滑,略有扇形擴展的邊緣,中央突起,質地均勻。不產生色素及螢光,屬rRNA組工。在YDC培養基上,菌落圓形、突起、黃褐色,在30℃下培養5d直徑可達3~4mm。在KB培養基上,生長很慢,2d內只見到很少的菌落,菌落不產生螢光、圓形、半透明、光滑、微突起,在30℃下培養5d直徑可達2~3mm。
病原生物學 病原菌不水解明膠,脂酶、
氧化酶 和2—酮葡萄糖酸試驗為陽性,好氣性。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生長適溫28℃,在4~41℃間均能生長,能水解吐溫一80。能夠利用丙氨酸、L—阿拉伯糖、己醇、果糖、甘油、葡萄糖、羥甲基纖維素、D—羥基丁酸鹽、半乳糖、L—亮氨酸、海藻糖作為碳源;不能利用蔗糖、丙二酸、乳糖、山梨醇。DNA(G+C)mol%為66±1%。Schaad等分離鑑定的西瓜果斑病菌在菸草上無過敏反應,但是,在佛羅里達州、印第安納州及德拉瓦州分離的西瓜果斑病菌在菸草上有過敏反應,而其他性狀基本一致。用Spel酶切總DNA進行脈衝凝膠電泳和脂肪酸甲基酯氣相色譜分析,結果表明,燕麥噬酸菌西瓜亞種記憶體在小種的分化、可分為I組和Ⅱ組。工組包括了1989—1994年在佛羅里達州以及其他地方引起典型的西瓜果斑病症狀的菌種。Ⅱ組包括那些從糙皮甜瓜、西瓜、南瓜上分離的菌種及1965年在美國分離得到的模式菌種。
發病條件與傳播途徑 發病條件 在適宜種植西瓜和甜瓜的環境下,均可能受到感染而發病。高溫、高濕環境易發病,特別是炎熱季節伴之暴風雨的條件下,有利於病菌的繁殖與傳播,病害發生重,更有利於病害的流行。用帶菌種子播種育出的幼苗,大多發病;瓜葉發病後,幼瓜就會受到感染而發病。
傳播途徑 西瓜果斑病菌主要在種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田間的自生瓜苗、野生南瓜等也是該病菌的宿主及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過傷口和氣孔侵染。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帶菌種子,種子表面和種胚均可帶菌。帶菌種子萌發後病菌即侵染子葉,引起幼苗發病。病斑上的菌膿借雨水、風、昆蟲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形成多次再侵染。田間病殘體翻人土中分解腐爛後,細菌隨即死亡。
檢測方法 1.現場取樣 從瓜類種子(西瓜或甜瓜種子)中隨機抽樣,每份樣品為500g左右,最低不少於300g。做好標記備用。
2.種植觀察 將待測的瓜類種子種植於溫室或實驗室內的育苗缽(紙杯或塑膠杯)中,每一育苗缽中種植2粒種子,每份種子樣品種植3000粒左右,最低不少於1000粒種子,生長環境溫度為25~35℃,相對濕度≥70%,種子出苗後20d內觀察幼苗發病情況。統計發病率,並採集可疑病葉作病原菌分離培養和鑑定,或直接進行PCR鑑定。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在幼苗期的主要症狀為:子葉初生水浸狀、近圓形暗綠色的凹陷病斑,後乾枯呈褐色。真葉初為水浸狀、濃綠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大為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的黃褐色病斑,濕度大時,在病斑背面分泌出白色黏液狀菌膿,乾燥後為白色菌膠質。
3,種子中病原菌的分離培養 分別稱取待測瓜類種子樣品各100g,分裝於乾淨紙袋中,做好標記,供檢測用。將供試樣品置於0.1%升汞溶液中表面消毒30~80s(也可用含有效氯1%的次氯酸鈉溶液表面消毒2~4min),用無菌水分別清洗3次,然後將種子移至無菌的小型電動粉碎機中,破碎種子,將處理好的種子裝入一滅菌的廣口瓶中,在瓶中加入200m1滅菌的pH7.2的0.1M磷酸鈉緩衝液,混勻,30min後用該浸出液在事先製備好的金氏B平皿培養基上劃線,每一樣品做2個皿,然後將這些皿置於28℃恆溫培養箱中培養48h。
4.病葉中病原菌的分離培養 用滅菌剪刀剪取病葉上的病斑,置於含有效氯1%的次氯酸鈉溶液中表面消毒40~60s,用無菌水分別清洗3次,然後將其移至一滅菌的培養皿中,加5~10滴無菌水,用滅菌玻棒將病斑研碎,使病組織液溶於無菌水中。用滅菌的移植環蘸取該液,在金氏B平皿培養基上劃線,每一處理做2個皿,然後將這些皿置於28℃恆溫培養箱中培養48h。
5.選擇性培養基培養觀察 將40℃培養下生長的供試菌株,在BFB—08或EBB等選擇性培養基所製備的平皿培養基上劃線,每一處理做2個皿,然後將這些皿置於40℃恆溫培養箱中培養48h,觀察細菌生長情況。
BFB08培養基配方是:氯化鈉5g,(NH4)3P041g,K2HP041g,MgS04·7H200.2g,酚紅0.01g,甲基紫0.01g,小檗鹼(2mg/mL)0.2mL,蒸餾水1000mL。將上述藥品先溶於蒸餾水中,用1N氫氧化鈉調節pH至7.2~7.4,然後振盪加入
羧甲基纖維素 26g,
瓊脂粉 5g。A.a.c在該培養基上產生紅褐色、凹陷、光滑的菌落。
EBB培養基:NH4P041g,KCl0.2g,MgS04·7H200.2g,
酵母 浸出汁0.3g,
硼酸 0.5g,16g,溴甲酚紫0.6mL(15mg/mL),亮甲酚藍R1mL(10mg/mL),
無水乙醇 10mL,放線菌酮0.2g,
蒸餾水 1000mL。A.a.c在該培養基上產生淡藍色、光滑菌落。
6.致病性測定 將培養48h左右的待測菌株,配成107~108CFU/mL的細菌懸浮液,用針刺法接種在預先培育的、具2~3片真葉的健康西瓜或甜瓜幼苗上,每一菌株接種3~5株,用無菌水做對照。接種後,使植株生長環境溫度為25~35℃,相對濕度≥70%(可用塑膠袋罩住植株保濕24h),接種後第3d時開始觀察發病情況。若觀察到發病症狀,可將發病植株進行分離鑑定或做PCR鑑定。也可用西瓜果斑病菌接種番茄莖的皮層,在接種點的上部和下部幾毫米處有變色的症狀,但不同於被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外部水浸狀或萎焉症狀。
7.病原菌PCR法鑑定 分別從病葉或分離培養的細菌菌株中提取核酸,進行PCR鑑定。甜瓜種子用Aacf2/Aacr2作為引物可以擴增出特異性的片段。
檢疫措施與防治方法 西瓜果斑病在國內局部地區發生,各有關省區已經把這一病害列入官方控制之下,要求實施檢疫並加強防治。該病害也是我國限制入境的危險性有害生物之一。
1.加強檢疫 在 國內調種引種前,應該儘量到產地作實地考察,尤其在發病適期,對繁種田塊作產地檢疫並加強西瓜等葫蘆科作物種子的檢疫,杜絕帶菌種子進入和傳播蔓延。在田 間,可根據西瓜果斑病的症狀特點結合細菌溢膿的觀察,初步確定細菌性病害。但西瓜果斑病的症狀易與
黃瓜 角斑病混淆,必須進行病原分離鑑定。從病葉和病果上 的新鮮病斑邊緣切取部分組織,用常規方法分離培養病原細菌,從種子中分離,確定種子是否帶菌。
2.採用無病種子 無病田繁種,從健康植株的健康果實上採種。從苗期開始發現病株立即帶土摘除,移至田外燒毀。種苗生產過程中避免病菌污染,生產的種子應進行種子帶菌率測定。
3.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也是預防種子傳病的可行措施。實驗證實,採種時種子與果汁、果肉一同發酵24~48h後,隨即以1%的
鹽酸 浸漬種子5min,或以1%
次氯酸鈣 (CaOCl2)浸漬15min,立即用清水洗淨、風乾,都可以有效去除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大幅度降低田間發病率,對種子發芽無不良影響。
4.採取合理的田間管理方式 實行秋季深翻地,將病殘體、野生寄主及病菌等翻人土壤深處或破壞其生存環境,降低菌源數量,減少侵染幾率。設定通氣道,厚皮甜瓜定植前,在定植穴行的正下方挖一條寬750px、深1000px的溝,溝底鋪15~500px厚 的稻草,覆土,增加根部透氣性,保證植株健康,提高抗病能力,使瓜體均勻、粗壯、美觀。整地時清除田間病株、病果、雜草及野生寄主植物體,以減少浸染來 源,清除田間雜草,尤其是葫蘆科雜草。消毒農事用具,殺滅病菌。採用滴灌或軟管等管式灌溉,避免噴灌、頂灌等方式,以減少傳播。由於噴灌會傳播病菌且造成 果實上積水,有利於病菌侵入感染。病害一旦出現後,應隨時清除病苗和病果,以免遺留田間成為二次感染源。因病菌可從傷口侵入,不要在葉片露水未乾的感染田 塊中工作,也不要把感染田中用過的工具拿到未感染田中使用。
5.輪作倒茬 與非葫蘆科植物輪作,年限越長,防效越好。
6.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 據美國的研究,西瓜不同晶系對本病的抗感性差異很大。在發病較重的地區應換掉原來的感病品種,改種抗病品種,如三倍體較二倍體抗病、皮色深綠的較淺的抗病。在我國新紅寶品種感病程度較高。
7.藥劑防治 田間出現病害,可用銅製劑、抗生素進行噴霧防治。套用可殺得等銅製劑時應注意對西瓜和
甜瓜 的藥害,最好是先做好諮詢、試驗後再使用。抗生素可選用農用
鏈黴素 、
四環素 等藥劑,在發病初期噴灑,根據天氣及發病情況每7—10d噴1次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