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島弧

環太平洋島弧

環太平洋島弧(circum Pacific island arc)是指沿太平洋邊緣呈弧形分布的島弧系列。此帶島弧外側有海溝與之平行,且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從而構成地殼活動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環太平洋島弧
  • 外文名稱:circum Pacific island arc
  • 所屬地區:沿太平洋邊緣呈弧形分布的島弧系列
  • 災害地震火山活動頻繁
  • 學科:地史學
  • 性質:地殼活動帶
特徵,分布,相關研究,地質成因,

特徵

環太平洋島弧位於美洲西岸,是沿太平洋邊緣分布的島弧系列。以安第斯弧形山脈與秘魯海溝並行出現。伴有海溝、地震和火山的活動,是現代地殼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分布

為便於研究,有人將其分為紐西蘭-湯加、美拉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琉球-西日本、東日本-馬里亞納、千島、阿留申、中美太平洋岸、西印度群島、南美太平洋岸、斯科舍-南極西部12個區。

相關研究

隨著板塊構造理論的完善,地質學家對環太平洋火山岩島弧帶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使環太平洋成礦帶的勘探和研究工作日益增強。近十年來,在環太平洋火山岩島弧帶相繼發現了多種金屬礦床,其中金礦床屬大型的、超大型的就有50多處,總儲量達5000噸以上。這樣使環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菲律賓、巴市業·新兒內業、斐濟、紐西蘭、日本、中國、朝鮮、加拿大、美國、智利等一躍而成為該區重要的產金國,從而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面貌。
總觀這些金礦床,它們均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岩島弧地區,屬低溫熱液一熱泉型金礦床,且均屬於晚第三紀以來,或還在繼續形成的金礦,即有些已經形成,有些還在形成之中。

地質成因

中生代晚期,庫拉板塊向NE俯衝,隨後逆時針旋轉。中生代末期,阿留申島弧形成。隨著庫拉板塊的消失,古新世太平洋板塊開始向歐亞板塊俯衝,並且俯衝方向急轉為NW向。由於岩石圈運動的不均一性,太平洋板塊脈動式轉向俯衝產生了西北太平洋波動式轉向演化的模式。環太平洋島弧系列中新世以來,雖然仍在波動式的發展,但太平洋板塊的旋轉由逆時針轉為順時針,俯衝方向也相應改變,馬里亞納島弧形成,並且再次影響日本島弧、琉球島弧和菲律賓島弧,這可能是印度板塊NE向運動所致。太平洋板塊的活動,不同程度的影響著西北太平洋地區地質體的相應變形,形成新生代以來新的構造格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