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認知

環境認知

環境心理學常關注人類對環境的認知。對這方面的研究,以前關注的內容是:人類如何識別環境;人類怎樣在頭腦中形成環境的表象,這些表象又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而隨著研究不斷發展,這些問題在環境心理學中已演化為空間認知、認知地圖、尋路等多個領域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認知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cognitive
環境認知簡介,認知地圖,認知與尋路,

環境認知簡介

環境心理學中,環境認知是一個既基礎又活躍的領域。環境認知是個體適應環境、作用環境的心理基礎,個體如何識別環境、環境在頭腦中形成怎樣的印象、這種印象又如何影響個體作用環境的方式,這些問題在環境心理學中已演化為城市與建築物的表象、認知地圖、尋路等多個領域的研究。
認知(cognition)源於拉丁文“cognoscere”一詞,意思是“知道或具有......的知識”。以此類推,環境認知是“知道環境或者具有環境方面的知識”。它是指人對環境刺激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
豐富的知覺源於我們經常遇到並形成我們經驗的環境刺激,但沒有認知的知覺會使我們固定在當前一刻。儘管知覺理論者認為,記憶和認知在知覺環境中的重要性不同,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知覺的形成既依賴過去的經驗和期待,又依賴對將來的思考。在歷史上,很長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們不討論記憶和心理表象等認知成分。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才重新開始探討記憶、問題解決和想像等複雜心理操作過程。從記憶來的信息提供給我們重要的線索,例如,哪些環境特徵對我們來說是最顯著或重要的。你經常迷路嗎?根據研究顯示,人們認為迷路是一種對生存的威脅,也挑戰了個人的自信。試想如果我們的記憶中有有關環境的特徵,那么這些記憶信息也許會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路徑。易識記的環境更利於行進和旅行。因此,簡單且易懂的環境更具美學上的愉悅感,環境記憶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從而深入大腦了解人類對信息的儲存、加工和提取。
1984年相馬一郎提到,人只有通過認知環境,才能從環境中獲得指導行為的方法。環境是“可讀的”,如同一本書,它是由一系列符號組成的,可以通過視覺領悟它們相互關聯的形態。我們可以通過對很大城市範圍進行認知,可以對很小範圍進行認知;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認知環境,從而運用環境或為環境服務。

認知地圖

心理學家認為,人能夠識別和理解環境,是因為我們能在記憶中重現環境的形象。這種對感知過的事物的重現的形象稱為表象(image),對具體的空間環境的表象稱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假設,請你花幾分鐘想想你所在校園的布局,想想你經常走的一些地方和道路,然後試著畫一張校園地圖,並標出校園布局的重要特徵,這樣,一個不熟悉校園的人也可以利用它來找到要走的路。這張地圖即為你對校園的認知地圖,它是你對熟悉環境的非常主觀的個人化表征。根據貝爾(2009)的定義,認知地圖是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非常個性化的心理表征。

認知與尋路

環境認知涉及的範圍是非常廣的,當我們對環境中的空間信息進行心理加工時,就是在進行空間認知。具體來說,空間認知就是指對方向、距離、位置和空間結構等空間信息進行的編碼、存儲、回憶和使用,它涉及空間定向、尋路和形成認知地圖等一系列空間問題的解決過程。
空間認知與認知地圖
根據定義,認知地圖由地點、空間關係和行動計畫三部分構成。其中,地點是指基本的空間單元,如一間房子、一條河流、一個場所或一個城鎮等。地點在地圖山往往包括名稱、視覺圖景、功能和情緒評價等內容。空間關係實指認知地圖中各個空間單元之間的空間特性,如彼此的距離和方位等。行動計畫是人們藉助認知地圖可能會完成的行動路線等。綜上所訴,認知地圖的建構是個體基於實際空間環境的認知來進行的,是個體對環境空間的結構布局所建構的空間心理模型。
空間認知與尋路
尋路是人們在進行空間認知時經常需要完成的另一項任務。在尋路是,我們需要制定行動計畫,確定行動的路線和策略,並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的過程中,不斷監督和校正自己的行動路線,對原有的認知地圖做出調整。故而,認知地圖和尋路是空間認知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