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民生

“環境民生”是一個新概念,指從民生的角度重視環境保護,以保持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維護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能力和權益。

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民生
“溫總理強調的‘環境民生’,讓人想起近年來發生的海上溢油、河流鎘污染、自來水異味等環境突發事件”部分代表委員呼籲,環保事件處置應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避免“捂蓋子”現象再次發生。
談及一些地方決策失誤導致的環境破壞,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曹大正代表憂心忡忡。“一些地方說一套做一套,結果導致‘河越管越臭、海越管越黃、環境越管越差’”。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從源頭上根治環境問題,關鍵要落實決策過程的透明化、科學化、民主化,防止“暗箱決策”“一些項目環評‘先上車後買票’,甚至搞‘假論證、假聽證’,隱蔽性很強。”王曦委員呼籲,“環評必須依法依規,不能容許‘選擇性失明’”。
兩會前夕,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其中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此前,上海等城市已明確表示,要認真做好PM2.5監測與治理工作,力爭列為國家首批發布城市。 “上海公布PM2.5數據後,空氣品質優良率將有所下降”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說,“但這更符合市民的實際感受,也有利於形成‘倒逼機制’,推動上海環境治理”。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國家和一些城市面對PM2.5的開誠布公,是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的表率,應當成為環境治理的常態。“事實證明,政府的坦誠反而讓民眾更踏實”高抒委員說。“好的環境不是監測出來的,而是治理出來的”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代表說,今後必須大力推進區域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切實把節能減排指標當作“硬政績”考核,真正打一場全社會的“環境保衛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